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化脓灸治疗过敏性哮喘中化脓量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分为化脓灸9壮组,化脓灸3壮组和化脓灸6壮组,观察灸疮最大面积、灸疮脱痂时间、灸疮初始化脓时间、灸疮结疤时间和各组临床疗效。结果:9壮组的灸疮最大面积明显大于3壮组,与6壮组无显著差异,而各组灸后灸疮脱痂时间、灸疮初始化脓时间和灸疮结疤时间无显著差异,临床疗效显示9壮组明显优于3壮组,而与6壮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化脓灸治疗过敏性哮喘中化脓量的多少和疗效有关,一定的化脓量是化脓灸治疗哮喘取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化脓灸治疗过敏性哮喘中化脓量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分为化脓灸9壮组,化脓灸3壮组和化脓灸6壮组,观察灸疮最大面积,灸疮脱痂时间,灸疮初始化脓时间,灸疮结疤时间和各组临床疗效.结果:9壮组的灸疮最大面积明显大于3壮组,与6壮组无显著差异,而各组灸后灸疮脱痂时间,灸疮初始化脓时间和灸疮结疤时间无显著差异,临床疗效显示9壮组明显优于3壮组,而与6壮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化脓灸治疗过敏性哮喘中化脓量的多少和疗效有关,一定的化脓量是哮喘获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化脓灸治疗过敏性哮喘中化脓量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化脓灸治疗过敏性哮喘中化脓量和疗效的关系。方法 随机分为化脓灸9壮组,化脓灸3壮组和化脓灸6壮组,观察灸疮最大面积,灸疮脱痂时间,灸疮初始化脓时间,灸疮结疤时间和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9壮组的灸疮最大面积明显大于3壮组,与6壮组无显著差异,而各组灸后灸疮脱痂时间,灸疮初始化脓时间和灸疮结疤时间无显著差异,临床疗效显示9壮组明显优于3壮组,而与6壮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化脓灸治疗过敏性哮喘中化脓量的多少和疗效有关,一定的化脓量是哮喘获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古时应用温针灸时多以虚实、寒热区分“灸至某壮”,现多灸1壮、2壮、3壮甚或5壮等,但量效化温针灸灸量未形成统一标准,现笔者为求临床应用的最佳灸量查找近20 a文献进行总结。治疗寒证、痛证时大规格艾炷灸2壮或中规格艾炷灸3壮;而治疗其他无明显寒证及疼痛的疾病时小规格艾炷灸2壮甚或1壮即可。  相似文献   

5.
正《针灸资生经》由宋代王执中(今浙江瑞安人)编撰而成。书中灸法内容全面,对灸疮的处理及治疗方法尤为独到,其后的针灸著作如《针灸大成》《针灸集成》等中的灸法及灸疮内容,多出自本书。化脓灸,又名瘢痕灸,最早在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已有记载。化脓灸治疗疾病起效的关键在于灸疮是否透发,甚至被视为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针灸资生经》引《下经》云:"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因此  相似文献   

6.
<正>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的方法,称为化脓灸,又名瘢痕灸。其源于晋代以前,始见于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化脓灸治疗由于简单、自然,疗效显著而应用于临床,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化脓灸"、"瘢痕灸"为主题词,检索2008年-2013年化脓灸相关文献,对其临床应用及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化脓灸临床运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等。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近五年有关化脓灸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较少,考虑与化脓灸的灼痛、炎症反应及灸后瘢痕的形成有关,临床上多数患者对化脓灸有抵触心理,施灸时通过减痛处理,灸后讲究"灸透"和调护时要"化脓透"等均能改善患者的排斥心理。但目前的报道仍是一般疗效观察多,严格按照科研设计进行研究的少,且临床研究中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即穴位选择、施灸时间、壮数、艾灸痛苦程度及艾灸后调护等。大多数临床观察样本量少,可信度不足,同时缺乏长期随访。今后,应在良好的临床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总结提高,为化脓灸的临床研究和进一步推广运用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发泡疗法脱胎于直接灸,又名冷灸、自灸、发泡灸、瘢痕灸,古代医家用以治疗某些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针灸资生经》有"凡着艾灸,得灸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灸后过数日不发,可于疮上再灸,二三壮即发",《局方发挥》有"凡暑灸疗病,虽然数足,不得疮发脓出,其疮不愈;如灸疮不发,按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之",清《外治寿世方》有用白芥子药饼发泡治疗哮喘(大椎穴与身柱穴输流贴用),陈修园《时方妙用》有"鹤膝风,用陈年白芥子研末,以姜汁葱汁调涂一伏时,患处起泡,泡干脱皮自愈"等记载.近年来,如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他们取大椎、膻中穴用化脓灸以治疗支气管哮喘:平湖严肃容、嘉兴施延庆、严定荣大夫,每年暑季用化脓灸治疗大痞块、侏儒症及其他慢性疾病,以及民间流传用老虎草贴于大椎、陶道二穴,治疗  相似文献   

9.
《光明中医》2012,(2):250-250
1.直接灸:①瘢痕灸也叫化脓灸。②无瘢痕灸2.间隔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3.艾条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4.温针灸5.酒灸器灸。  相似文献   

10.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本文通过考辩灸疮出处、医理及其坏证以明辩真伪。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疮"法成为化脓灸的标志。考化脓灸须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兼气血充盛、取穴准、灸量足三因素方可得效;若艾灸过度、选穴不准、触犯外邪、护养不当则易产生坏证。历代医家对灸疮安全性和疗效提出质疑,提出禁用八木之火、设禁灸穴以防其害。临床证实灸感"气至"为灸法得效标志,"灸必发疮"之说多系古人为加强灸量刺激达到"气至"得效标准,而过度艾灸所致,非特指灸法得效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感冒易感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的水平以及化脓灸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感冒易感患者随机分为化脓灸组(60例)、常规针刺组(60例)进行临床治疗,采用放免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IL-2含量并与健康成年人20例进行对比。结果:感冒易感患者IL-2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成人组,经化脓灸、针灸治疗后IL-2含量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感冒易感患者可能与IL-2相关;化脓灸、针灸均可调节感冒易感患者IL-2的水平,从而调节免疫反应,但疗效化脓灸组优于针灸组。  相似文献   

12.
瘢痕灸预防脑血管病的复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瘢痕灸即艾炷化脓灸 ,施灸的穴位在灸后起疮 ,自然化脓 ,结痂 ,灸后留下永久的瘢痕 ,故得此名。此法见于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神经内科出院病人。经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共30例。现病史 :发病 3个月内 1 9例 ,3~ 6个月为5例 ,6个月以上为 6例。发病次数 :2 5例为首次发病 ,5例为发病 2次以上。脑梗塞患者 2 5例 ,脑出血 5例。 1 4例有高血压病史 3~ 30年。男 2 8例 ,女 2例。年龄 :40岁以下 3例 ,40岁以上 2 7例对照组共 30例。现病史 :发病 3个月内 1 8例 ,3~ 6个月内为 6例 ,6…  相似文献   

13.
《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医说》卷二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化脓灸后,灸疮未愈之前即为不干)。《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外台秘要》三十九卷指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扁鹊心书》:“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针灸资生经》:“予旧多病,常苦气短,…  相似文献   

14.
<正>灸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疗效,综述如下。1艾柱灸瘢痕灸。刘宏[1]发现化脓灸后免疫球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柏冬生[2]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化脓灸治疗,证实3种疗法均有确切疗效。刘明清等[3]将94例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33例用化脓灸,针刺组31例用普  相似文献   

15.
网球肘为临床常见病 ,治疗手段颇多 ,发病早期治疗每获良效 ;尚有少数患者 ,特别是一些上肢用劲的患者则屡治屡发 ,难以根治 ,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笔者自 1 995年以来采用局部痛点化脓灸 ,至今有 2 3例 ,疗效极好 ,予以报道。1 临床资料男 1 4例 ,女 9例 ;年龄为 35~ 5 7岁 ,全部患者均为叠经其它方法治疗而复发者 ,且病程在0 .5~ 2年间。2 治疗方法先标记肱骨外上髁处最痛点 ,行常规消毒 ,再作普鲁卡因皮丘以减轻灸时的疼痛 ,然后涂上姜汁 ,放上艾柱施灸 ,灸 5~ 7壮 ,灸后嘱患者服食辛辣之物促其化脓 ,一般 1月左右 ,灸疤逐渐缩…  相似文献   

16.
化脓灸的免疫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脓灸的免疫机理探讨山东省青岛市儿童医院(266011)张仲源,秦璞,刘燕化脓灸就是将人体的某些穴位艾灸后,再用一些方法促其化脓的疗法。因灸后化脓结痂易形成轻微的瘢痕,故有瘢痕灸之称。也有的称之为灸疮。化脓灸起源于我国晋代以前,最早始见于皇甫谧的《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民族外治法(中医针灸、壮医药线点灸)干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采用干扰素治疗的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针灸组(针灸+干扰素)18例、壮医药线点灸组(壮医药线点灸+干扰素)18例、对照组(单用干扰素)18例,治疗48周后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情况。结果:针灸组、壮医药线点灸组患者干扰素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中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灸组患者神经系统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针灸组、壮医药线点灸组患者干扰素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针灸、壮医药线点灸等民族外治法在缓解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副作用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前言化脓灸又称瘢痕灸。是我国古老灸法中的一种,属于直接灸的范畴,此法有文字记载,早见于甲乙经(资生经所引)。唐宋更为盛行。千金方资生经中已有专章论述。在北京故宫藏有宋李唐艾灸图,绘画了当代作化脓灸及灸疮贴膏药法的情景,这即反映了当时艺术家和人民对它的重视和信任,也证明了它在医疗卫生保健上的作用。明针炎大成及清针灸集成续有记载,现代针灸书中亦有讨论,如朱氏新针灸学承氏中国针灸学等。此法于唐代随针灸术传入日本,十七世纪又传入欧洲。目前在我国各地仍在应用,我们曾在嘉兴看到严氏六代祖传使用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灸量麦粒灸对CSR大鼠PGE2、COX-2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麦粒灸干预CSR的量效关系。方法:(1)采用SPF级雌雄各半Wistar大鼠60只,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麦粒灸3壮组、麦粒灸6壮组、麦粒灸9壮组5组各12只;(2)造模成功后,选用直径约0. 5 cm,高约0. 5 cm的圆锥形艾炷分别对3、6、9壮组大鼠大椎穴进行施灸,1次/d,连续施灸7 d后处死大鼠;(3)取大鼠颈动脉血、脊髓及神经根组织,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血浆PGE2含量,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大鼠脊髓及神经根组织COX-2mRNA及CO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压线处脊髓、神经根组织COX-2、COX-2mRNA表达及血浆PGE2浓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1);(2)干预后,麦粒灸组大鼠血浆PGE2浓度、组织COX-2mRNA及其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P 0. 01);(3)麦粒灸6壮组PGE2浓度、COX-2mRNA及其蛋白表达与3、9壮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1)。结论:不同灸量的麦粒灸对颈椎病神经根损伤后PGE2含量、COX-2mRNA及其蛋白表达具有调节作用,其中6壮组的调节作用优于3、9壮组。  相似文献   

20.
不同灸量麦粒灸调节血脂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麦粒灸对急性高血脂状态大鼠的调节效应差异及量效特征。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蛋黄乳液方法制备急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空白组、模型对照组、药物治疗组、麦粒灸3壮组、麦粒灸6壮组、麦粒灸9壮组各12只,各艾灸治疗组分别按每穴每日3壮、6壮、9壮的灸量施灸于神阙、后三里,药物治疗组用洛伐他汀混悬液以每日10mg/kg剂量灌胃给药,治疗3日。治疗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C、TG、LDL-C均升高,HDL-C降低,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药物治疗组及不同灸量组均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C、TG、LDL-C,升高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麦粒灸6壮组、9壮组降低TG方面优于药物对照组和麦粒灸3壮组(P<0.01);麦粒灸3壮组与药物对照组升高HDL-C方面优于麦粒灸6壮组(P<0.05或P<0.05)。结论不同灸量麦粒灸对急性高血脂状态大鼠均具有普遍性调节效应,其中降低TG方面6壮和9壮的效应最佳,升高HDL-C方面3壮和药物的效应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