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宏光  王弘  刘平 《解剖与临床》2010,15(6):403-406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加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20例.术后采用VAS评价患者腰痛缓解情况,ODI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X线评价患者腰椎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6~60个月).患者腰痛、及生活能力均获得明显的改善.与术前相比,手术后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改善(P<0.01),腰椎侧凸角度减小、腰椎生理前凸角度增加(P<0.01).结论: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L3~4滑脱2例,L4-5滑脱8例,L5~S1滑脱18例。按Meyerding滑脱分类标准,Ⅰ度22例,Ⅱ度6例。均采用后路减压,RF内固定及小关节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术后28例完全复位,骨融合。术后平均随访15.3个月(10~22个月),临床疗效优者7例,良19例,可2例。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理想,固定稳定。  相似文献   

3.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 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 < 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5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360°融合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5例,Ⅱ度滑脱17例,Ⅲ度滑脱3例。L3滑脱3例,L4滑脱16例,L5滑脱6例。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4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月,平均11月。25例术后症状均消失,X片显示完全复位11例,部分复位10例,未复位4例。1例术后出现健侧神经症状,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2例出现脑脊液漏,对症处理后愈合。植骨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Cage下沉及移位。根据Steffe方法评定临床结果,优13例、良8例,优良率84%。结论:后路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峡部裂性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术选择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120例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探讨有关胺惟滑脱症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依据患者病情分别采取以下两种术式。A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行椎弓根钉固定复位后外侧椎板关节突间融合加峡部植骨融合术57例,Ⅰ度33例,Ⅱ度14例,Ⅲ度10例;B组,退行性腰椎滑脱,行开窗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复位后外侧椎板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63例,Ⅰ度45例,Ⅱ度18例,均合并腰椎管狭窄,其中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植骨融合率100%,术后滑脱复位率93%;B组植骨融合率100%,术后滑脱复位率90%。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后外侧椎板关节突间峡部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可扩张套管下椎弓根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对比研究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可扩张套管下椎弓根内固定PLIF技术(微创组)和传统PLIF手术(传统组)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别为12例和22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ODI评分和椎间融合率,并对两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微创组与传统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间椎间融合率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满意.微创组术后康复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P<0.05).结论:可扩张套管下椎弓根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切口小、出血少、软组织损伤轻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取得与传统开放手术同样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模拟临床建立三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三种模型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标本组相比,单纯椎间融合术的ALIF(Ⅰ)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明显增加;ALIF(Ⅰ)、PLIF(Ⅰ)、TLIF(Ⅰ)组的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下降28.3%、18.4%、11.5%(P<0.05)和21.6%、17.5%、5.9%(P<0 05);扭矩强度分别依次下降38.6%、49.1%、27.2%(P<0.05)。(2)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与单纯椎间融合组的相应术式比较,ALIF(Ⅱ)、PLIF(Ⅱ)、TLIF(Ⅱ)三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分别减小了21.4%、12.3%、24.5%(P<0.05)和21.4%,22.3%,24.5%(P<0.05);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增加了87.8%、77.9%、75.9%(P<0.05)和60.6%、68.1%、63.1%(P<0.05);平均扭转强度分别增加了95.1%、110.9%、87.6%(P<0 05)。结论行单纯椎间融合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在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能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能。在三种椎间融合术中,TLIF的腰椎即刻稳定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8.
背景:节段融合辅以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可提高融合率。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融合率。 方法:将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双侧与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后外侧融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融合率和对临近间盘的影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侧内固定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双侧内固定组明显缩短(P < 0.001)。双侧内固定组置入186枚椎弓根螺钉中有3枚穿透皮质刺激神经根而行二次手术;单侧内固定组置入90枚螺钉未发生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单侧和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植骨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效果相同,但单侧内固定成本费用低、节省手术时间,置钉时穿破椎弓根皮质刺激神经根的风险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Cage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腰椎滑脱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LIF)组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组、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组,每组40例,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及远期机体功能情况。结果 P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2.3±12.1)h,术中出血量为(60.3±9.5)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5.5±0.7)d,NRS评分为(1.5±0.2)分,术后3、6、9、12个月后的ODI评分分别为(24.1±3.4)分、(19.4±3.1)分、(13.5±2.5)分、(9.8±1.6)分,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ALIF组和PLF组,PLIF组椎间隙高度(9.3±1.2)mm,明显大于ALIF组和PLF组(P0.05)。结论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能够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远期机体功能,在腰椎滑脱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同一体位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2月于本院行同一体位OLIF联合后路经导航辅助下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2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利用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术后CT三维重建评估侧卧位经皮置钉的准确性及椎间融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6±4.8)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6.2±15.2) min,术中出血量(62.4±19.3)m L,总置钉时间(33.0±3.6) min。术后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准确率94.3%,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为100%。结论 同一体位OLIF联合后路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可以避免术中变换体位,精简手术过程,节约手术时间,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导航下单体位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PPS)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采用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5例患者,其中35例行右侧卧位OLIF,改俯卧位行后路螺钉固定(变换体位组);30例行导航下单体位OLIF及后路螺钉固定(导航下单体位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室占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住院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腰椎前凸角的变化。CT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椎间融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18个月,平均(14.9±2.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导航下单体位组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单侧、双侧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假关节的发生及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5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2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76例,年龄40~70(50.8±6.8)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腰椎后路单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单侧固定组)48例,腰椎后路双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双侧固定组)73例。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腰椎融合节段(L4/5)、融合节段上邻近节段(L3/4)和下邻近节段(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运动范围(RO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采用腰椎CT评估两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1)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两组术后假关节发生率、假关节翻修率;(3)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4)比较两组无假关节者间,以及单侧组内假关节者与无假关节者间,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及腰痛VAS评分和ODI。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8年。术后单侧内固定组假关节发生率18.6%(9/48),假关节翻修率12.5%(6/48)均高于双侧内固定组的5.5%(4/73)、1.4%(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4、4.698, P值均<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术后腰痛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双侧固定组无假关节者间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L4/5、L3/4和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ROM以及腰痛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内:末次随访时假关节者VAS评分、ODI均大于无假关节者,L3/4 ROM小于无假关节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L4/5 ROM假关节者为5.67°±1.12°,无假关节者为0°。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全腰椎ROM、L5/S1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侧、双侧内固定融合联合TLIF术可以获得相同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单侧内固定术式融合节段稳定性相对低,假关节发生率高,影响腰椎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70例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均完成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椎间隙高度、患者腰椎功能评分(JOA)、改良Macnab评分、腰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评价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1)术后3、6、12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JOA评分均有上升,腰背部VAS评分、ODI指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2个月,患者椎间融合A+B级比例达100.00%,改良Macnab分级优良率为95.71%。 结论: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肯定,可在实现充分减压的前提下维持椎间盘稳定性,减少椎间隙高度丢失,恢复患者腰椎功能,减少功能障碍指数,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我科治疗的54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采用双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研究组27例则采用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治疗后观察并随访上述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VAS与ODI评分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组内术后与术前相比较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通过Mac-Nab疗效标准进行评估,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天数少、节约医疗费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2002 年Foley等首次介绍了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技术,相比传统开放性减压手术,具有减少组织剥离、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诸多优点,逐渐受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广泛青睐。通常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手术适应证包括腰椎管狭窄、Ⅰ-Ⅱ度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腰椎不稳等。文献报道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双侧症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腰椎管狭窄症的症状:由于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影像学表现几乎多为双侧狭窄,但临床多表现为一侧下肢症状,通常症状侧压迫严重,无症状侧压迫较轻。对于影像学双侧狭窄仅表现为一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症状侧需要减压治疗,但无症状或者症状较轻的一侧是否需要减压及如何减压仍存在争议。 背景: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常见双侧神经根管狭窄仅表现为一侧症状,对于无症状或者症状较轻的一侧是否需要减压、如何实施减压手术仍存在争议。 目的:回顾性分析双侧腰椎管狭窄但仅有单侧症状且只行单侧入路机器人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的病例,比较术前、术后的临床减压效果及影像学变化,分析单侧减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分析同一治疗组采用机器人辅助完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病例,特点是影像学表现为双侧狭窄,但仅表现为单侧症状,仅行症状侧单侧减压、椎间融合双侧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术前、术后椎管横截面积、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等;术前、术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分别对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椎功能;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 结果与结论:①患者手术时间110-235 min,平均169.4 min;术中出血量70-180 mL,平均112.4 mL;②随访3-8个月,患者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1);③患者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1);④末次随访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其中优15例,良17例,可3例,优良率为91%;⑤患者术后椎管面积、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有所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提示采用单侧减压机器人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仅表现为单侧症状的双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可获得满意疗效。 ORCID: 0000-0002-1798-8532(姜树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椎管减压复位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植骨融合及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植骨融合是治疗老年退行性椎管狭窄及腰椎滑脱的主要方法。 目的:对比双侧及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老年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60例老年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0-78岁,分两组治疗,两组均行椎管减压,治疗组(n=30)行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n=30)行双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以JOA评分评估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记录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JOA评分分别为25.7±1.9,25.8±1.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有3例出现下肢麻木,2例发生硬膜撕裂,并发症发生率为17%;对照组3例出现下肢麻木,3例出现硬膜撕裂,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与植骨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采用双侧或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骨植骨融合治疗老年退行性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均有较好的疗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导航辅助微创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可以实时精确引导微创套筒下各种操作,安全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等各种内置物,并可以确定减压部位。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是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成功应用的典型代表,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组织损伤轻和恢复快等显著优点。 目的:评价即时三维导航下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40例患者分别采用即时三维导航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20例)和开放后路椎间融合(20例)术式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融合时间、融合过程中出血量、融合后引流量、治疗后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治疗后伤口疼痛及功能情况。 结果与结论:40例均获得平均7.7个月随访,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总的住院时间、治疗后住院时间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缩明显缩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过程中出血量明显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引流量也明显少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与后路椎间融合组比较,内固定后3 d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腰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但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两组腰、腿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即时三维导航下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治疗后引流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