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背景:椎间融合术按照手术入路主要有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3种融合术术中切除的结构不同,融合器置入的部位不同,其腰椎即刻稳定性也存在差异。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设计:对比观察。材料:腰椎标本来自新鲜小牛15具。方法:模拟临床手术建立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3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先将所有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试,然后将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标本,制成单纯椎间融合组,分别采用3种椎间融合术测试后,在此基础上再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测试。主要观察指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3种模型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行3种单纯椎间融合后,腰椎的稳定性能明显下降,附加了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腰椎的各项稳定性指标均增强,包括扭转力学指标也得到了很大增强,有效增加了腰椎的刚度。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各项稳定性指标都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说明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的即刻稳定性能在3者中最有优势。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刚度明显强于前路椎间融合术,应变和应力也较前路椎间融合术有优势,但是其扭转稳定性却不如前路椎间融合术。结论:行单纯椎间融合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在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能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能。在3种椎间融合术中,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的腰椎即刻稳定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2.
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烽  段广超  金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1):859-861,I0001
目的:观测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分布,为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 fusion,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观察腰动、静脉的位置及走行;测量椎间孔外口处L3~L5脊神经距相邻下位椎间盘、腹主动脉后缘(左侧手术窗)和下腔静脉后缘(右侧手术窗)的距离。结果: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逐渐增大;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XLIF在L3/4、L4/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模拟临床建立三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三种模型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标本组相比,单纯椎间融合术的ALIF(Ⅰ)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明显增加;ALIF(Ⅰ)、PLIF(Ⅰ)、TLIF(Ⅰ)组的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下降28.3%、18.4%、11.5%(P<0.05)和21.6%、17.5%、5.9%(P<0 05);扭矩强度分别依次下降38.6%、49.1%、27.2%(P<0.05)。(2)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与单纯椎间融合组的相应术式比较,ALIF(Ⅱ)、PLIF(Ⅱ)、TLIF(Ⅱ)三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分别减小了21.4%、12.3%、24.5%(P<0.05)和21.4%,22.3%,24.5%(P<0.05);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增加了87.8%、77.9%、75.9%(P<0.05)和60.6%、68.1%、63.1%(P<0.05);平均扭转强度分别增加了95.1%、110.9%、87.6%(P<0 05)。结论行单纯椎间融合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在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能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能。在三种椎间融合术中,TLIF的腰椎即刻稳定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5.
背景:椎间融合术按照手术入路主要有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3种融合术术中切除的结构不同,融合器置入的部位不同,其腰椎即刻稳定性也存在差异。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 设计:对比观察。 材料:腰椎标本来自新鲜小牛15具。 方法:模拟临床手术建立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3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先将所有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试,然后将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标本,制成单纯椎间融合组,分别采用3种椎间融合术测试后,在此基础上再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测试。 主要观察指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3种模型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 结果:行3种单纯椎间融合后,腰椎的稳定性能明显下降,附加了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腰椎的各项稳定性指标均增强,包括扭转力学指标也得到了很大增强,有效增加了腰椎的刚度。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各项稳定性指标都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说明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的即刻稳定性能在3者中最有优势。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刚度明显强于前路椎间融合术,应变和应力也较前路椎间融合术有优势,但是其扭转稳定性却不如前路椎间融合术。 结论:行单纯椎间融合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在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能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能。在3种椎间融合术中,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的腰椎即刻稳定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6.
TLIF、PLIF、ALIF三种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三种椎间融合方式后腰椎即刻稳定性差异.方法 选用20具新鲜小牛标本,分为4组,每组5个标本,模拟临床行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在腰椎三维力学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ALIF组的平均应变较对照组增加17.6%(P<0.05),平均应力增加15.2%;ALIF、PLIF、TLIF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下降28.3%、18.4%、11.5%和21.6%、17.5%、5.9%(P<0.05);ALIF、PLIF、TLIF的扭矩强度分别下降38.6%、49.1%、27.3%(P<0.05).结论 ALIF、PLIF、TLIF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能明显下降.在轴向载荷压缩、屈伸、侧弯运动工况下,PLIF优于ALIF;在扭转力学性能上ALIF优于PLIF.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方法 和效果。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9年8月,对24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和(或)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按照AO分型:C1型12例,C2型7例,C3型5例。患者入院后均在抗休克、输血等治疗的同时急诊用骨盆外固定架暂时固定复位,以稳定病情、减少出血。不伴有其他系统损伤者在伤后3~10d手术;伴有其他系统损伤者最长延迟1个月手术。8例后路手术后1周行前路手术,16例为一期前后路同时手术复位内固定。手术时间2~6h,平均3.5h。结果术后大部分患者康复顺利,浅表感染2例,经换药愈合;有1例背部深筋膜分离者发生感染经清创引流愈合。1例术后发现膀胱损伤行膀胱造瘘后愈合。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经溶栓等保守治疗治愈。3例术前合并骶丛损伤者术后3~6个月功能有一定恢复。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下肢长度差异<10mm21例,10~20mm3例。复位根据Tornetta和Matta评定标准,优1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7%。术后功能按照Majeed评分系统,优15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7.5%。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型板治疗Barton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8例Barton骨折切开复位,分别采取桡背侧入路与桡掌侧入路,应用T型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8周~12个月;按Gartland和Werly功能评价,优32例,良13例,优良率93.88%。结论T型板是治疗Barton骨折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颈胸段脊柱椎体周围重要脉管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7/T1水平呈弓状注入左静脉角或锁骨下静脉内侧段。②70%的主动脉弓顶点对应T3椎体水平。胸主动脉中轴线到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4水平大于在主动脉弓顶点和T5水平。③63%的上腔静脉(SVC)起点对应T3椎体水平。SVC起点到PVM及SVC中轴线分别在T4、T5水平到PVM的距离逐渐增大。左右头臂静脉与PVM的夹角分别为:59.35°±5.40°和33.62°±5.59°。左侧大于右侧(P<0.05)。奇静脉在SVC的注入点87%位于T3/4~T4水平。结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变节段选择合理的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上位椎体应选经左侧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或偏左侧部分劈开胸骨柄入路,下位椎体应选择右侧经胸腔入路或偏右侧劈胸骨入路。  相似文献   
10.
下腰椎前方血管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广超  张烽  金国华 《江苏医药》2007,33(4):363-364,F0002
目的 为微创下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 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主要分布在L4/5椎间隙及L5椎体上半(86.7%);而腹主动脉分叉点位置变异较大,相对分散.L5/S1椎间隙手术窗平均男36.07mm,女34.64mm.结论 (1)微创ALIF在L5/S1间隙是可行的;(2)微创ALIF在L3/4、L4/5间隙进行必须充分游离牵开下腰椎前方血管及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