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分析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舟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4例舟状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平均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和平均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舟状骨骨折患者经皮螺钉内固定术疗法联合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临床效果明显,有效缩短了患者平均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桡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桡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经皮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治疗2周后,对比2组桡神经功能评分(肌力、伸拇、伸指、伸腕)和电生理指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及桡神经的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DML)]的改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肌力、伸拇、伸指、伸腕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SCV、SNAP及DM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桡神经损伤能够有效改善神经电生理学,促进桡神经再生及神经支配功能尽快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不同术式神经移位至桡神经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动力神经移位至桡神经不同部位疗效的差异。方法 自1997年至2000年,采用肋间神经或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不同部位的桡神经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36例,平均随访时间42.39个月,用四格表法统计,计算肌力恢复的有效率。结果 本组总有效率为56%(20/36);在恢复伸肘功能时,以神经移位至桡神经主干组和移位至肱三头肌肌支组的有效率高,分别为5/8、4/4;在恢复伸腕功能时,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发出肱三头肌肌支后的沟内段的有效率最高,为75%(9/12)。结论 移位至桡神经主干术和至肱三头肌肌支术的伸肘功能恢复佳;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沟内段术的伸腕功能恢复最好;年龄〈30岁和手术间隔时间〈12个月,有利于桡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其治疗方式由最初单一的肋间神经、膈神经、副神经及颈丛神经移位等到后来的组合式神经移位,但施行这些神经移位术的病人中有25%~60.7%的病例[1]其患肢功能仍无任何改善。其中重要原因是再生轴突的供给不足。直到1989年顾玉东等首次报道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其有效率达到70%,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基础研究1.1组化研究对神经干内的神经束性质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1964年Karnovsky与Roots提出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法标识运动纤维,以区分功能束。AchE在神经节…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5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360°融合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5例,Ⅱ度滑脱17例,Ⅲ度滑脱3例。L3滑脱3例,L4滑脱16例,L5滑脱6例。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4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月,平均11月。25例术后症状均消失,X片显示完全复位11例,部分复位10例,未复位4例。1例术后出现健侧神经症状,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2例出现脑脊液漏,对症处理后愈合。植骨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Cage下沉及移位。根据Steffe方法评定临床结果,优13例、良8例,优良率84%。结论:后路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及成年人嵌甲的病因,并对应用彻底切除两侧甲生发层的甲襞成形术治疗嵌甲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顽固性嵌甲症患者68例,其中青少年组:36例,成年组:32例;部位:单足第一趾60例,双足第一趾8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平均4个月;复发次数最少1次,最多6次,平均3次。分析青少年及成年嵌甲发病原因,并对所有患者采用彻底切除两侧甲生发层的甲襞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青少年嵌甲致病原因主要为穿不合适、过紧的鞋子,多汗;成年嵌甲致病原因主要为修剪趾甲不当、创伤性甲损伤。68例患者中,青少年组36例,术后伤口愈合时间(6±1.38)d,成年组32例,术后伤口愈合时间(8±1.68)d。青少年组随访3~24个月,平均19个月,优良率达97.2%,成年组随访2~22个月,平均17个月,优良率达93.8%。术后拇趾外露甲体宽度患侧为(16.36±0.17)mm,术前拇趾外露甲体宽度为(16.58±O.36)mm,术后趾甲形态满意。结论:青少年和成年嵌甲致病主要原因各不相同。彻底切除两侧生发层的甲襞成形术治疗嵌甲效果满意,可获得较好的美观外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第4、5掌骨基底间稳定性对于治疗钩骨-掌骨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6月收治13例闭合性钩骨-掌骨关节损伤患者,男12例,女1例;年龄17~55岁,平均30.8岁。致伤原因:拳击硬物10例,摔伤3例。单纯第4掌骨基底骨折2例,第4掌骨基底骨折合并掌骨间韧带断裂1例,第4掌骨基底骨折合并第5掌骨基底骨折7例,第4掌骨基底骨折合并第5掌骨基底骨折伴脱位2例,合并钩骨骨折的第4、5掌骨基底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1 d,平均7.2 d。依据第4、5掌骨基底间稳定性改变程度进行初步分型:Ⅰ型2例、Ⅱ型1例、Ⅲ型7例、Ⅳ型2例、Ⅴ型1例。以复位第4、5掌骨基底间稳定性为原则,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内固定。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等发生。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4个月。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5.5~8.0周,平均6.3周。均未发生钢板断裂、骨折再脱位、骨折畸形愈合及骨不连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手功能根据手外科TAM功能评定标准分级:优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2.3%。结论第4、5掌骨基底间稳定性对钩骨-掌骨关节损伤的分型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