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周杰  邱建文 《新中医》2009,(4):68-69
目的:观察复位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9例,对照组84例。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愈8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32例,显效26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9%,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2组患者TCD检查结果显示,椎基底循环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值,治疗后各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两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复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改善其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寰枢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探索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响因素及寰枢椎矫正疗效的作用途径。方法: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常规中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寰枢椎矫正手法,治疗前后分别评估一次,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价患者主观症状和功能的改善情况,对比组内治疗前后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TCD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寰枢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良好疗效,能够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颈三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椎-基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治疗组)80例和药物组(对照组)80例,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8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针刺穴位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疗效,对椎-基底动脉异常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灸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针灸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对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TCD检查并予针灸和手法治疗,对治疗前后血流速度进行比较。结果: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27例,减慢3例,其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针灸、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灸联合手法治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穴位(风池、风府、肩井、翳风、百会、太阳)手法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组(治疗组)60例和口服西比灵组(对照组)60例,连续3周,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颈肩痛、头痛和TCD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颈肩痛、头痛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P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表明穴位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等症状,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指标的影响,探讨TCD的临床价值。方法 1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每日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TCD检查,观测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量相关指标[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脉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同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动脉双侧Vp、Vm、Vd水平及基底动脉Vp、Vm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本组同侧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PI水平降低,基底动脉Vp、Vm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降低、左侧PI水平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Vm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d、P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TCD指标,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TCD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椎体前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颅多普勒检查(TC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门诊采用椎体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60例,每次治疗10~15 min,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应用椎体前手法治疗前后患者TCD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数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椎体前手法能够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TCD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指标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体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速度的作用。方法:将12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76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6.05%和84.00%,两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针刺治疗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风池、天柱、夹脊穴位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椎动脉TCD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的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ASC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流速度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ASCS评分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观察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椎针组(100例)和针刺组(50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疗程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VBA)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其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VBA的Vp、Vd、Vm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但针刺组VBA中Vp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VA中Vp、Vm,RVA中Vp、Vd、Vm及VBA中Vp、V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椎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风池穴不同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风池穴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Vm较治疗前明显减慢,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短刺法优于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13.
金群雷 《河北中医》2014,(2):247-249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 CSA )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95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予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对照组47例予单纯补肾活血汤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4.4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CSA,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和脑血流速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拇指顶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牵引疗法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拇指顶推手法治疗。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2组颈椎功能恢复情况,评分减少越多,代表病情恢复越好。结果治疗后2组颈椎功能评分均减少,治疗后3、7、14d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d2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拇指顶推手法和牵引疗法均能促进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拇指顶推手法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耳穴综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耳穴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在治疗前和两疗程后,检查两组患者的头颅多普勒(TCD),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同时对患者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两疗程后的主观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痊愈率34.22%,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痊愈率16.67%,统计结果表明,两组间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痊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有明显改善(P〈0.01),主观症状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且治疗组首次治疗前后主观症状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耳穴综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肯定,对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有明显改善,同时,对主观症状的改善,起效快,即时效应明显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6.
颈椎不同节段手法正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不同节段手法正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和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并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正骨治疗的优选节段。方法:将90例具有寰椎轴线分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共3组,3组病例均以颈部的分理揉按为基础治疗,其中A组加用定点复位法调整C1~2;B组加用角度复位法调整C3~5;C组加用侧旋提推法调整C6~7,以症状、体征、X线片及TCD检测为观察指标,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颈椎三节段手法正骨均能减少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A、B、C3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90.00%、66.67%、60.00%,A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A组较B组、C组更能改善寰枢椎轴线分离程度(P0.01);A组较B组、C组更能减少患者眩晕症状积分(P0.01)及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P0.05或P0.01)。结论:本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与寰枢椎的错动移位关系密切,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合并有寰枢椎的错动移位时,颈椎寰枢节段应作为手法正骨的优选节段,针对性地纠正寰椎或枢椎的错动移位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刮痧刺络拔罐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刮痧刺络拔罐法,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1周后观察患者常规体位、左转体位转颈体位TCD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转颈体位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p)及舒张末期流速(Vd)略有下降,试验组干预后Vp及Vd均明显上升(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刮痧刺络法对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颈项九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项九针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均采用颈项九针为主治疗,对比治疗前后颈部彩色多普勒(TCD)检查,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中,痊愈38例,占63.33%;好转19例,占31.67%;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95%。治疗前后TCD检查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采用颈项九针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灵合剂配合推拿整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将50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200例服用颈灵合剂配合推拿整复;对照组(1)150例仅服用颈灵合剂治疗。对照组(2)150例仅以推拿整复治疗,3组均以10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主要观察3组临床疗效、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变化(TCD、CDFI)、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及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值)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颈灵合剂配合推拿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100%(治愈率69.5%),显著高于对照组(1)(颈灵合剂组)的90%(治愈率38.7%)及对照组(2)(推拿整复组)的78.8%(治愈率30.7%)(P<0.01)。结论:颈灵合剂配合推拿整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地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相似文献   

20.
赵强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45-446
目的:探讨按揉理筋拔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按揉理筋拔伸法治疗组和药物颈牵组,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以及TCD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①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②按揉理筋拔伸法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下降,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按揉理筋拔伸法安全、疗效好,病人易接受和配合,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