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了解昆区吸毒人群艾滋病、梅毒及丙肝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本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403名哨点监测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同时采血进行HIV、梅毒及丙肝检测。结果调查的403名人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62.68%,HIV感染率为0.50%,梅毒感染率为1.99%;丙肝感染率为26.05%。人群中注射吸毒占57.82%,共用注射器吸毒者占22.75%,有多性伴行为占15.63%,安全套使用率为34.58%。结论本区被调查的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梅毒感染率较低,丙肝感染率较高。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有广泛流行的潜在危险。这要求必须加强吸毒人员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实施行为进行干预,做好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贵阳市300例吸毒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4种传染病的感染率,了解这几种传染病在吸毒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吸毒人群中这几种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300例吸毒人员进行采血检测Anti-HIV、Anti-HCV、HBsAg及梅毒抗体。结果:300例吸毒人员中HIV感染率为2.7%,HCV感染率为60.0%,HBV感染率为2.0%,梅毒感染率为16.7%;所有HIV感染者均合并感染HCV及梅毒3重感染。静脉注射毒品者中HCV感染率高于口吸吸毒者。结论:贵阳市吸毒人群中HIV、梅毒、HCV感染率较高,静脉注射毒品是HCV传播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对此群体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吸食毒品的艾滋病、梅毒,尖锐湿疣的感染调查,特别是针对静脉吸毒者的感染情况及其高危性行为的影响,从而为控制艾滋病、梅毒、尖锐湿疣在一般人群中传播提供依据.真切的反映了吸毒人员感染艾滋病的机率最高,高危性行为感染梅毒、尖锐湿疣的机率高,特别是女性.健康人群和吸毒人群感染艾滋病和梅毒、尖锐湿疣的机率差异显著.因此,对吸毒人员进行重点的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了解山西省永济市在押吸毒人员中艾滋病、梅毒、丙型肝炎感染状况,探讨吸毒人群艾滋病、梅毒、丙型肝炎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010—2011年共检测吸毒人员832例,其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者1例,感染率0.1%,丙肝抗体阳性102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新会区戒毒所吸毒人员HIV、HCV和梅毒的检测,了解吸毒人群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会区2011年戒毒所的436例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取静脉血的方法抽取血样,进行HIV、HCV和梅毒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36例吸毒人员HIV感染率为3.4%(15/436),HCV感染率为36.9%(161/436),梅毒感染率为9.4%(41/436)。HIV、HCV的感染途径以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为主。结论被调查人群中存在血源性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风险,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同时开展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降低HIV、HCV和梅毒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和扩散,控制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开展清洁针具交换 预防静脉吸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针具交换对干预预防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可行性,为全面开展针具交换干预工作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方法在社区开展针具交换和健康教育活动;比较干预前后艾滋病知晓率、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学指标和HIV抗体阳性率,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干预前低。结论在吸毒人群中开展针具交换有助于改变吸毒人群共用针具的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传播。  相似文献   

7.
刘锐 《北方药学》2013,(9):108-109
目的:了解澄迈县男性吸毒人员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梅毒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2年澄迈县强制戒毒所男性吸毒人员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剂盒进行初筛检验,再作明胶梅素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后判定,归纳总结出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564名吸毒男性中,注射器吸毒比例为34.5%,确诊梅毒螺旋体感染15例,阳性率为2.66%,以20~29岁组阳性率最高。结论:该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注射吸毒和不安全性行为情况,应针对吸毒人群特点开展性健康和性传播疾病知识教育,防止梅毒感染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社区静脉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于2005年4—6月以社区为基础招募静脉吸毒者,调查其社会人口学、静脉吸毒行为和性行为方式,并采集血样检测HIV和梅毒抗体。结果:调查的401名静脉吸毒者中,HIV感染率为36.4%(146/4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族(OR,8.42;95%CI,4.44—15.99)、结婚或同居(OR,2.30;95%CI,1.33—3.97)、累积共用注射吸毒10次及以上(OR,3.10;95%CI,1.81—5.33)、静脉吸毒5年以上(OR,4.10;95%CI,2.47—6.81)与HIV感染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地区静脉吸毒人群HIV感染率高,应针对当地静脉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吸毒行为开展干预来控制HIV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西昌市吸毒人群中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琼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948-1948
艾滋病病毒 (HIV)、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是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3种为主要传染途径而感染的性传播疾病。而吸毒人群是以上4种疾病的高危人群。西昌市自1995年发现HIV感染者以来、HIV感染者逐年增加 ,为了解西昌市吸毒人群中HIV、HBV、HCV、梅毒感染情况 ,西昌市卫生防疫站于2003年对在戒毒所强制戒毒的190例吸毒者过行血清学及流行病学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资料 :2003年在拓荒、马平坝戒毒所190例戒毒人员分别采取静脉血3~4ml静置分离血清于 -20℃冰箱保存 ,用酶联免疫法 …  相似文献   

10.
罗标文 《贵州医药》2013,37(4):355-356
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HIV、HCV、梅毒感染因其具有隐匿性的特点,易被人们忽视。而不安全注射和不洁性行为是它们共同的传播途径,吸毒人员作为高危群体,感染和传播的概率最高。为了解和分析我市吸毒人群中HIV、HCV、梅毒的感染情况,现将贵州省司法警察医院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2011年吸毒人员的筛查资料调查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在戒毒所进行艾滋病咨询及心理干预对吸毒人群戒毒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面对面询问方式,对戒毒所内的吸毒人员进行干预前后调查。结果261名吸毒者接受了干预前问卷调查,其中132例自愿参与咨询、接受心理干预,并做了干预后调查。干预后吸毒人群对艾滋病防治、性传播疾病、自愿咨询检测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自愿咨询检测利用率、性病就诊行为好转率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在戒毒所开展咨询与心理干预,可以提高吸毒人群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改变相关危险行为,在戒毒所对吸毒人群开展艾滋病咨询与心理干预是预防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贵阳市吸毒人群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干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索贵阳市社区普通人群和吸毒人群传播艾滋病危险行为的有效干预方法,以此提高他们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及对毒品和艾滋病的警觉性,提倡百分之百使用安全套,降低吸毒人群共用注射针剂的高危行为。方法:利用调查表对三个社区及两个戒毒所的吸毒人群1192人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等基线资料调查,采用发放宣传资料,讲课,放录像,防治咨询,发放安全套和一次性注射器等方法进行教育干扰。结果: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后,预防STD/AIDS知识比基线调查的回答正确率显著提高;艾滋病是传染病由82.67%上升到92.91%,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的了解由61.83%提高到75.45%,认为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由70.50%上升到98.43%,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可传播艾滋病由74%上升到89.53%,高危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可预防性病艾滋病由43.25%上升到65.16%,经χ^2检验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在社区吸毒人群中采用大力宣传,“同伴教育”健康咨询等预防策略及减少伤害等干预措施是吸毒人群中遇到STD/AIDS蔓延的重要干预手段,应在全省各社区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3.
吸毒人员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源头人群和桥梁人群.2007年4月,我们根据浙江省吸毒人员监测方案,对台州市强制戒毒所在所戒毒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以了解我市吸毒人员人群特点、高危行为和艾滋病感染情况,为我市艾滋病防治和禁毒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静脉吸毒人群前瞻性队列研究1年随访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某地区静脉吸毒人群的死亡情况.方法:于2002年¨月筛选和招募静脉吸毒人群队列376人,队列随访1年.筛选时调查静脉吸毒人群的社会人口学和吸毒行为特征,对死亡人员进行死因分析.结果:队列随访1年中死亡28人,死亡率为77.32/1000人年,标准化死亡比(SMR)为47.46,95%可信区间为[31.52~68.47].死因中因吸毒过量死亡占64.3%(18人),与吸毒有关的意外伤害死亡占14.3%(4人),其他21.4%(6人).队列随访中未见艾滋病病例.结论:需进一步加强吸毒人群的死亡研究,以便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降低静脉吸毒人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吸毒人群安全性行为知信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市吸毒人员有关安全性行为的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为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在该人群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某自愿戒毒所277名吸毒者进行安全性行为的知识、态度及行为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吸毒人员关于性交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最高(93.9%),认为与临时性伴性交安全套应使用率显著高于与熟人的应使用率,与固定性伴性交安全套每次使用率最低。结论:吸毒人群中存在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等高危因素,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安全性行为的宣传教育并深入推广安全套的使用,对控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在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美沙酮门诊吸毒人群HIV、HCV和梅毒感染状况.方法 采集美沙酮门诊吸毒人员静脉血标本118份,进行HIV、HC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118名吸毒人员中,HIV抗体阳性2例(1.69%),HCV抗体阳性44例(37.29%),梅毒抗体阳性5例(4.2 3%);HIV/HCV合并感染2例(1.69%),梅毒/HCV合并感染1例(1.69%).结论 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美沙酮门诊吸毒人群中HIV、HCV、梅毒感染率较高,应积极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都可以通过血液等途径传播,吸毒人群尤其是静脉注射吸毒者不仅是HIV感染的高发人群,同时也是HCV感染的高发人群。共用污染了的注射器具是造成吸毒人群HCV感染的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吸毒人群婚外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宁市吸毒人群婚外性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对来自社区和戒毒所的781名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和行为调查。结果:当地吸毒人群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0.1%和15.0%。男性、低年龄组、非在婚状态的吸毒者发生婚外性行为的水平较高;有共用针具行为的吸毒者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共用针具者。分别有47.6%、37.6%的吸毒人员在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从不使用安全套。对与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的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是否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艾滋病预防知识得分是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影响因素。对与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首次注射吸毒年龄、是否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是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稳定的婚姻关系有助于减少吸毒人员与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但是无助于减少与商业性伴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是增加吸毒人群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并不能减少吸毒人群的婚外性行为,在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的同时,更加要侧重于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在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美沙酮门诊吸毒人群HIV、HCV和梅毒感染状况。方法采集美沙酮门诊吸毒人员静脉血标本118份,进行HIV、HC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118名吸毒人员中,HIV抗体阳性2例(1.69%),HCV抗体阳性44例(37.29%),梅毒抗体阳性5例(4.23%):HIV/HCV合并感染2例(1.69%),梅毒/HCV合并感染1例(1.69%)。结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美沙酮门诊吸毒人群中HIV、HCV、梅毒感染率较高,应积极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吸毒人群中落实艾滋病全面可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注射毒品仍然是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据2007年中国艾滋病疫情评估,因静脉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约占年新发艾滋病感染者人数的42.0%[1].在吸毒人群中落实艾滋病防治措施,不仅可以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流行,而且可以预防或延缓艾滋病向一般人群扩散,对全面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将起到决定性作用[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