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Ⅰb和Ⅰ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不同手术范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Ⅰb和Ⅰ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随访58例子宫次广泛切除、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患者(A组)和44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取样患者(B组),患者术后随访均达3年,分别对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A组与B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与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Ⅰb和Ⅰc期子宫内膜癌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手术范围有关。(2)Ⅰb和Ⅰc期子宫内膜癌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取样术手术范围已够大,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吴玉梅  徐晓红  张铁娟  邓小虹 《医学争鸣》2003,24(19):1809-1811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 2 0 0 2分期手术 (SO组 ,n =134)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HBSO组 ,n =80 )治疗的 2 14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①临床Ⅰ期的HBSO组与SO组 5a生存率分别为 86 .1%及 84 .7%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种术式比较 ,HBSO组明显比SO组的手术并发症少 (P <0 .0 5 ) .② 12例复发病例中 7例远处转移 ,5例为盆腔复发 .转移、复发与术式有关 ,其中HBSO组局部复发率极明显高于SO组 (P <0 .0 1) .③淋巴结转移者的 5a生存率 4 2 .3% ,极明显低于无转移者的 75 .5 % (P <0 .0 1) .淋巴结转移率与宫颈受侵、肌侵 >1/ 2、特殊病理类型、组织低分化 (G3)显著相关 .结论 :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常规行淋巴清扫术 ,并发症增加 ,不能显著提高生存率 .淋巴结清扫术对具有高危因素者是必要的 .对淋巴结转移者宜术后行放疗和化疗 .  相似文献   

3.
分期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90年至2002年我院首选分期手术(SO组)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HBSO组)治疗的253例临床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Ⅰ期的HBSO组与SO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16%及84.75%;临床Ⅱ期的HBSO组与SO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3%及72.12%,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种术式比较,HBSO组明显比SO组的平均手术时间短,平均出血量少(P均<0.01),手术并发症少(P<0.05);②14例复发病例中8例远处转移,6例为盆腔复发.转移、复发与术式有关,其中HBSO组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SO组(P<0.01);③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42.31%,明显低于无转移者的75.57%(P<0.01).淋巴结转移率与宫颈受侵、肌侵>1/2、特殊病理类型、组织低分化(G3)显著相关.结论①子宫内膜癌行淋巴清扫术,使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多、手术并发症增加,但不能显著提高生存率;②临床Ⅰ期宜行筋膜外子宫切除术,临床Ⅱ期则宜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以减少盆腔局部复发;③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具有高危因素者除手术和放疗外应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的适当范围.方法对31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1例病检结果中,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4例(12.9%),其中ⅠA期2例,ⅠB期2例.结论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除ⅠA期可行单纯子宫切除外,其他Ⅰ期宜行广泛或次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必要时可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或淋巴结取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中肉眼判断Ⅱ期子宫内膜癌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术中肉眼判断为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91例,Ⅱa期52例及Ⅱb期39例.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清扫淋巴结 术后体外放疗组)、B组(不清扫淋巴结 术后体外放疗组)、C组(清扫淋巴结 术后不体外放疗组).计算各种治疗方法 的5年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术中肉眼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率98%.Ⅱb期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Ⅱa期,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Ⅱa期3组间生存率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别(P>0.05).Ⅱa期有2例同时子宫体肌层浸润>1/2,术中清淋巴结,术后均未放疗,分别2年和3年复发.Ⅱb期A、B、C 3组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C两组,B、C两组间复发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Ⅱ期子宫内膜癌术中肉眼分期准确率高;Ⅱa期患者如不合并高危因素,术中不必清扫淋巴结,术后补充放疗;Ⅱb期需行淋巴结清扫术和术后放疗,以提高生存率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刘敬伟 《吉林医学》2011,32(27):5744-574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疗效。方法:对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Ⅰ期患者118例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55例患者采用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Ⅰ组),63例采用广泛性子宫全切除术(Ⅱ组)。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Ⅱ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两组复发均以盆腔原位多见,且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55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94.5%,Ⅱ组63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95.2%。两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及附件全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尤其是临床Ⅰ期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病手术切除的适当范围。方法:以31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1例病检结果中,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4例(12.9%),其中ⅠA期2例,ⅠB期2例,结论: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式除ⅠA期可行单纯子宫切除外,其他Ⅰ期宜行广泛或次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必要时可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或淋巴结取样。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晚期子宫内膜癌51例,其中单纯手术组21例、手术 放疗组30例,比较两组的5年生存率及局部和远处复发率。结果Ⅲ、Ⅳ期术后放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1.4%和37.5%、0/1和1/5,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7.2%和50.0%(P<0.05)、0/1和3/5(P>0.0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7.6%和31.3%(P>0.05)、1/1和2/5(P>0.05)。结论术后辅助盆腔放疗可以降低晚期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率,但不能降低远处转移率,因此不能改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合理的手术范围,盆腔淋巴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对69例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治疗,病理检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对Ⅰa期G1的早期子宫内膜癌,可考虑不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Ia期G2、G3和Ib以上分期,应常规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次全切术联合双附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子宫次全切除+双附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对照组给予子宫次全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性激素水平、术后1年生存率和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淋巴结(+)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P<0.05);术前两组患者孕、雌激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孕、雌激素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雌、孕激素改善更显著(P<0.05);术后1年,观察组生存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复发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42%(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水肿、淋巴囊肿、深静脉血栓、输尿管瘘、不全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次全切术联合双附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淋巴结阳性检出率,减少复发,改善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早期巨块型宫颈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8年9月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03例Ⅰb2-Ⅱa2期巨块型宫颈癌,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选择性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B组:经静脉化疗+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C组: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术前化疗两组患者(A组、B组)治疗后,肿瘤最大径线均显著下降,近期疗效肯定,A组及B组患者术中出血较C组少,术后病理提示术前化疗两组患者(A组、B组)淋巴结阳性率较直接手术治疗(C组)淋巴结阳性率低,3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b2-Ⅱa2期的宫颈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有较好的应答率,新辅助化疗有助于改善手术质量,并能有效地减少病理危险因素,但并未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郭梅  张玲  李宇迪 《四川医学》2018,39(8):901-90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施行开腹手术,观察组施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免疫功能指标、术后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 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排气时间、盆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 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对照组为1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治疗后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 05),而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8h、12h、24h、48h,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采取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可有效清扫淋巴结,还可减轻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具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高危组患者与低危组患者的复发及生存情况,分析化疗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95例患者中有20例(21.1%)行术后辅助化疗。高危组中14例(14/24,58.3%)行术后辅助化疗。95例患者治疗后复发10例(10.5%),其中高危组4例(4/24,16.7%),低危组6例(6/71,8.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危组的中位复发时间为13个月(11~23),低危组的中位复发时间为36个月(9~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复发1例(7.1%),为盆腔复发;未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复发3例(30%),均为盆腔合并远处转移(P〉0.05)。高危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79.5%,低危组患者为90.4%(P〉0.05)。高危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4.9%,低危组患者为97.1%(P=0.005)。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0%、88.9%,优于未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分别为64.8%、83.3%)。结论具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应给予恰当的辅助治疗。化疗有利于减少高危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彩色B超探测子宫血流的阻力指数 (RI)及检测血清中CA1 2 5 的水平 ,了解其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彩超检测及测定血清CA1 2 5 水平 ,与术后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子宫内膜癌分期与RI呈负相关 ,与CA1 2 5 呈正相关。盆腔淋巴结转移的 4例 ,其RI <0 .4,CA1 2 5 >10 0U/ml,这对了解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指导价值。结论 :两项检测结果对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分期及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对Ⅰ期子宫内膜癌(EC)患者术后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2例Ⅰ期EC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61例。A组行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切除术,B组行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个月时的雌激素水平低于A组,孕激素水平高于A组(均P<0.05)。结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Ⅰ期EC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性激素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改良根治性/根治性子宫切除在降低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局部复发中的价值。 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行改良根治性/根治性子宫切除的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患者的复发和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对所有患者的复发、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18例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中474例行改良根治性/根治性子宫切除 + 双附件切除 ± 盆腔淋巴结清扫 ±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 + 腹水/腹腔洗液细胞学检查,12例(2.5%)患者术前接受放、化疗,73例(15.4%)患者术后补充放、化疗。中位随访30个月后,16例患者最终复发转移。8例远处转移,4例阴道残端复发,4例盆腔复发。3年、5年阴道残端累积复发率为1.4%和2.0%, 局部复发(阴道 + 盆腔)比率为2.5%和3.1%,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均为98.1%。Ⅰa、Ⅰb、Ⅰc期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3.7%和0 (P=0.649),5年生存率分别为98.3%、97.8%和100% (P=0.399)。淋巴结清扫与否不影响局部复发率以及生存率(P值分别为0.525和0.665)。中位手术时间为135 min,中位出血量300 mL,输血比率为15.4%,术中、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为7.0%,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改良根治性/根治性子宫切除有效地提高了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局控率,可望作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另一治疗选择,急需进行随机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I期子宫内膜癌不同术式的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的I期子宫内膜癌168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70例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1组),98例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2组),对两组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选择性行淋巴结清扫术,对两组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组和2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3.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率分别为5.7%、9.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0%、2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无清扫淋巴结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不同术式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Ⅰ期子宫内膜癌不同术式的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168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70例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1组),98例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2组),对两组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选择性行淋巴结清扫术,对两组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组和2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3.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率分别为5.7%、9.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0%、2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无清扫淋巴结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探讨提高Ⅱ期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的治疗方式。方法:通过对164例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随访,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5年生存率为74.4%。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均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明确术前诊刮价值,实行手术病理分期,规范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对高危因素患者给予术前术后放疗,是提高Ⅱ期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萍 《当代医学》2011,17(16):105-10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分析.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50例晚期子宫内膜癌,依据复发标准,分为复发组42例,未复发组108例,观察两组高危因素并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150例依据复发标准,复发组42例,复发率28.00;两组复发高危因素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复发与临床期别、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和腹腔冲洗液中有癌细胞及手术后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