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脏腑气化相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脏腑经络为中心,从生理到病理,从理论到初实践,阐述肺与膀胱敢化相通,脾与小肠气化相通,心与胆气化相通,肾与三焦气化相通,心包与胃气化相通,肺与大肠气化相通。指出脏腑气化相通与表里相合相辅相成;气化相通不但表现在脏与腑之间,脏与脏、腑与之间也存在着气化相通;气化相通;是人体脏腑功能内在联系的重要方面;气化相通,在协调生理功能与维持人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祖国医学之精华。  相似文献   

2.
浅谈脏与腑的关系蒋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基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脏象学说;脏与腑;相互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通常指脏腑相合。即《灵枢·本输》所云: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其实还有许多联系,如腑受脏浊,脏腑相通等。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经络”、“脏象”学说中,已明确阐述了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经络循行于人体内外,营运人体气血,其内属于五脏,外络于肢节。脏腑互为表里,即十二经脉阴阳相贯、表里相通关系的体现。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腑或脏与脏、腑与腑的联系,都必须依靠经络的流注。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因此脏腑活动必在经络上有所反映。我们从这个观点出发,于1963年4月~1964年7月间,采用TA及宇宙两型经络测定仪(12V,0-200μA),以本校附属医院妇产科20名18~34岁健康产妇为观察对象,在分娩前后3~5天对冲任二脉部分穴位进行了皮肤导  相似文献   

4.
3.内伤病传变 某种病因损伤内脏所引起的病变,称之为内伤病。因为病位在脏腑,故其传变的基本形式是脏腑传变。包括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的传变。又因脏腑与形体组织和官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故内伤病变也可在脏腑与形体组织和官窍之间传变。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认为;“三阴者属脏络腑,三阳者属腑络脏”,早就提示人体内有六脏六腑的客观存在。只因《内、难》时期尚无胰脏的记述,所以历代医书相传均以五脏六腑称之。如今,现代解剖生理学已清楚表明,胰脏乃人体内一个十分重要的内脏。为此,本文提出六脏六腑以应十二经脉,现阐述如下: 一、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相关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都是我国人民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灵枢·经脉篇》就把脏腑与手足六经连系在一起,突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经脉为表,脏腑为里;经脉为标,脏腑为本。经脉有病可以传至脏腑,脏腑有病也会反映到经  相似文献   

6.
间接治肺法在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是构成人体的一个有密切联系的整体,五脏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联系。中医辨证治疗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要考虑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还必须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影响,这样在治疗用药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论述:“肺为乾金,象天之体,又名华盖,五脏六腑,受其覆冒,凡五脏六腑之气,皆能上熏于肺以为病。”间接治肺法,正是通过五脏生克的关系和脏腑的表里联系而达到治疗肺系疾病的方法。笔者在肺结核的中医治疗中,亦常常应用间接治肺法。1培土生金法 脾气虚损时,常可导致肺…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用,但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临证时决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局部病变,也不能单纯地看成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而是着眼于整体进行治疗,故常常采取上病治下,下病治上;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和几脏并治的方法。1 上病治下,下病治上肺居上,属金;肝居下,属木,肺为气之主,原以肺金制肝木,若肝气太旺,可致肺气之清肃失调而成病。如患者,男,50岁,1997年5月初诊。半年来咳嗽不止,多痰,咽痒不舒,胸脘痞闷,情感不舒则加重,苔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肝与大肠相通”的理论内涵及临床运用。[方法]以中医学相关文献和现代临床研究为理论基础,剖析脏腑别通中“肝与大肠相通”这一理论的深刻中医内涵,以及现代医学中此二脏腑的关联对应,并通过临床运用进一步阐释其实用性。[结果]“肝与大肠相通”的中医核心内容包含三焦别通关联、开阖枢气化相通、肝寄腑于大肠、大肠兼具金土双重属性、肝与大肠的功能影响五个层面。现代医学的肝肠轴和脑-肠轴理论也从微观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的内涵,现代临床运用主要涉及肝脑系统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其他疾病及针灸运用四大方面。[结论]“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内涵丰厚,肝脏寄腑于大肠,二者气化相通,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且临床运用具备实效性,可为肝脑、胃肠系统等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董氏奇穴传承人杨维杰首次用三阴三阳的气化论阐述"脏腑别通"理论。它是指非表里关系的脏与腑,通过三阴三阳间的开阖枢气化特点使之关联,主要应用在针灸领域。本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脏腑气化关系探究"脏腑别通"理论,并在针灸治疗的配穴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方面进行论述,并用中医理论从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治则方面进行临床探讨,证实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中医理论从古到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联系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方面进行论述,并用中医理论从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治则方面进行临床探讨,证实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中医理论从古到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脏、腑的解剖学实体构成。方法:通过研究《黄帝内经》中有关的人体系统解剖的记载,模拟远古医学家解剖人体的过程。结论:所有的脏、腑,特别是三焦,都确定了对应的解剖学实体,并从解剖学的角度解释了"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和胃相表里、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少阳经半表半里、心藏神、肾藏精"等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认识。从而认为中医的脏腑学说与现代系统解剖学有实体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第二讲五脏的生理及病理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气、血及津液等构成的一个整体。脏腑即人体内脏的总称。脏有五:心、肝、脾、肺、肾。腑有六:胆、胃、大肠、小肠、  相似文献   

14.
<正>藏象指的是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及脏腑作用的外在现象。脏与腑的正常功能活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明确每个脏腑不同的功能作用及其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环节。《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用比喻的方式把五脏六腑的作用阐述生动具体而明确并将其藏于灵台兰室供万世流传。原文:《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黄帝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讨论了《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认为各脏气是一身之气中各具相对特异性结构和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 ,是一身之气在各脏腑的分布 ,以其运动不息而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 ,而本身非指脏腑功能 ;脏气的化生本原是脏腑之精 ,并与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成 ;脏气分为脏阴与脏阳 ,脏阴与脏阳都是脏气的一部分 ,而非指脏腑之精与脏腑之气 ;气阴两虚应归属于阴虚的范畴 ;脏腑气化是通过脏气的运动以推动脏腑功能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和相互转化 ,是生命的特征 ;气化脏腑说是对脏腑的哲学性假设 ,无益于中医学藏象理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认为各脏气是一身之气中各具相对特异性结构和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是一身之气在各脏腑的分布,以其运动不息而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而本身非指脏腑功能;脏气的化生本原是脏腑之精,并与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成;脏气分为脏阴与脏阳,脏阴与脏阳都是脏气的一部分,而非指脏腑之精与脏腑之气;气阴两虚应归属于阴虚的范畴;脏腑气化是通过脏气的运动以推动脏腑功能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和相互转化,是生命的特征;气化脏腑说是对脏腑的哲学性假设,无益于中医学藏象理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五脏与六腑之间是一脏与一腑相互配合的,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的配合。因为五脏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藏精气”,所以脏属阴;六腑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传化物”,故腑属阳。而阴主里,阳主表,故脏为里,腑为表。因此,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至于哪一脏与哪一腑能构成表里关系,要取决于它们在经脉上是否具有相互络属的联系。例如,手少阴(心)经统属于心而联络小肠,也就是说心的经脉属心络小肠;反之,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而络于心,因而小肠与心构成了一对表里关系。其他脏腑依此类推。但…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治疗冠心病时 ,运用中医脏腑相关学说进行辨证论治 ,取得较好疗效 ,今摘录数例以供同道参考。1 脏腑相关 腑通脏安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五脏不平 ,六腑闭之所生也。”周学海明确指出 :“五脏受邪 ,治在六腑。”所以脏实可以泻其腑 ,腑虚可以补其脏。通腑安脏也为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之一。例如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不通 ,可以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只有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 ,才能使血脉无阻。故“凡治病必察其下。”王某 ,男 ,6 0岁 ,农民 ,1 998年 1 0月 6日初诊。患高血压病 1 0余年 ,心律失常 5年 ,主诉心痛不舒 ,项背板滞 …  相似文献   

19.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自发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是科学的抽象和概括。阴阳学说,以阴阳的对立统一、依存互根、消长转化等几个主要方面,说明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五行学说,是对阴阳学说的补充,它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和五行生克承制规律,阐述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腑与腑、脏腑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复杂的内部联系。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一个物质性的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整体世界,既恒动整体观。宇宙间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具有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和阳两个方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脏腑之数有五六之争,《难经.三十八难》和《难经.三十九难》有脏五腑六与腑五脏六两种不同的论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三焦与命门属腑属脏的问题。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重功能而轻形态,《难经》脏五腑六与腑五脏六之异,实则强调了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之功能及命门寓元气而藏元阴元阳与肾脏之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