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患者后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者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神经源性肺水肿和神经源性心肌损害等.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普通病例占绝大多数,重症病例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引发无菌性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快,治疗时间窗短,病死率较高。如何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高危因素,及时地把重症患者筛查出来,早诊断、早转诊、早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该文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预警指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其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玉溪市2010-2011 年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并发症、治疗和病原学特点.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发病季节等进行分析,同时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330 例重症手足口病中,3 岁以下患儿居多,占...  相似文献   

5.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8,6(2):122-123,8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度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颖  盖中涛 《山东医药》2008,48(17):113-114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指标筛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s, HFMD)是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的常见及多发病,少数患儿可并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蕤和心肌炎等[1-3],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易死亡.我国2008年5月2日已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33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我院2010年所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农村患儿多见.临床表现除皮疹外,多有发热、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易惊等症状.外周血WBC总数轻度升高,血糖略高.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相似文献   

10.
由感染肠道病毒71(EV71)型导致的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引起后组颅神经及呼吸肌麻痹时,临床可表现为吸气性喉鸣、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与急性喉炎症状有相似之处,易混淆诊断,延误治疗.天津市儿童医院传染科自2010年4月至12月共收治EV71型感染所致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患儿210例,其中有6例重症患儿曾于外院误诊为并发急性喉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EV71和CoxA16所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临床症状和体征,为手足口病的诊疗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重症病例进行病原学分型;收集病例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对2010年确诊的EV71和CoxA16所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EV71与CoxA16所致手足口病重症患者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占81.61%),患者平均年龄为2.30岁(0.20~16.39岁)。EV71所致重症患者最高体温为(38.75±0.04)℃,CoxA16所致重症患者为(38.60±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05);两种病毒所致重症患者口腔部位皮疹、咳嗽、流涕和心率加快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和体征均一致。结论 CoxA16与EV71所致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临床特征基本一致,均引起严重并发症。应加强对CoxA16感染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临沂市2009年手足口病患者的三间分布进行分析,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临沂市手足口病以4~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以人口密度最高的临沂市市区最高,男、女重症发病率分别为1.54/万和1.01/万;3岁以下儿童占重症发病总数的比例为86.99%;散居儿童占重症发病人数比例为95.9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者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则提示其可能发展为重症患者的风险增加:患者就医时间的延长(OR=1.101,P=0.005),出现发热(OR=2.021,P=0.02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OR=1.058,P〈0.01)和淋巴细胞比例增高(OR=1.008,P=0.019);患者年龄越大则发生重症的风险越小(OR=0.841,P〈0.01)。结论重症病例发生的危险人群主要为1~2岁的散居儿童;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升高和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等症状和体征是重症发生前期症状;及时就医对于防止重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主要发病年龄在5岁以下。手足口病(HFMD)是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儿轻微临床症状是以发热和手足等部位的皮疹为主,重症患儿出现呼吸困难、脑疝、休克等严重危及生命的症状,目前研究发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各种临床症状,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手足口病的诊断及预后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动脉乳酸水平反应细胞代谢情况,与机体各脏器息息相关,本实验研究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急诊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诊断及预后[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重症手足口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用于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有效的临床干预的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轻症手足口病100例,重症手足口病50例,对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心律失常情况和心率变异性的情况.结果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24小时动态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防控危重症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2011年在厦门市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就诊的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31例为病例组,随机抽取69例非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为对照组。调查患儿人口学情况、出生情况、发病和临床经过、就医情况、感染的病毒型别等。结果 手足口病危重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感染EV71、发病至首次就诊的时间以及发病前1个月内罹患呼吸道疾病。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起病急、症状重,EV71感染是重症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低、发病前一个月内罹患呼吸道疾病会增加重症手足口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病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2014年本院191例手足口病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描述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院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生率为4.16%。发病高峰出现在5~6月份;以3岁以下散居婴幼儿为主(占85.96%),无性别差异(P0.05),但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致病毒株主要为EV71,阳性率为71.73%。经Logistic回归分析,低龄、就医延迟、发热、EV71阳性是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手足口病重症发生率较高,以EV71型毒株感染为主。建议加强低龄幼儿预防,及时就诊以减少重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类型及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传染性疾病[1],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的疱疹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可合并神经系统损伤,为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为了帮助儿科临床医师正确判断病情,尽早发现危重病例,提高救治效果,现将186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类型进行总结,并对相关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手足口病临床诊疗措施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所收治的手足口病病例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儿童,80%以上病例有发热,100%病例皮肤出现黏膜疹,部分病例出现AST、ALT、CK—MB、LDH和血糖升高。重症病例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轻型病例多于1周内痊愈。重症病例治疗困难,病死率达25.7%(9/35)。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提高诊断警惕性和及时识别出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征象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环节。重症病例应采取以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文刚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9):1698-1699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本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措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重症患儿均合并有脑炎,少部分患儿有呼吸系统和(或)循环系统等并发症,经积极抢救,无1例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及死亡(无1例上呼吸机),1例自主出院。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多为婴幼儿,以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为特点;强调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激素冲击治疗、积极进行降颅压、限液等抢救措施能有效阻止病情进一部加重。  相似文献   

20.
<正>手足口病(HFMD)是人体感染肠道病毒造成口、手、足等身体部位出现疱疹性咽峡炎或皮疹、发热等为特征多见于小儿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一般患者症状较轻微,少数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受损、呼吸道感染、无菌性脑炎等,部分重症者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病死率。本研究对山东滨州市HFMD流行病学特征及病毒基因变异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所有病例详细资料均来源于山东省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