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维全科医生智能全息辅助系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多位专家在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全息理论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研制出的一套中西医结合,集辅助医生诊断、全面提供治疗建议方案和各种保健方案于一体,“医、教、研”功能于一身的全科医生智能辅助系统。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间疗法》2009,17(5):5-5
“四维全科医生智能全息辅助系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多位专家在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全息理论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研制出的一套中西医结合,集辅助医生诊断、全面提供治疗建议方案和各种保健方案于一体,“医、教、研”功能于一身的全科医生智能辅助系统。  相似文献   

3.
从全息律探讨经络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全息律出发,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对经络本质探讨的结果发现与学术界近20多年来对经络本质的研究成果的总和惊人的吻合。作者提出了经络全息假说——经络全息律,认为:经络的本质是全息胚之间的网络联络和调节系统,这个系统是以感觉神经元为基础的,在脑这个全息胚结构中,各中枢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突触按全息规律进行联系,并以外周神经纤维为投射线,在外周不同层次的全息胚上的“投影”。其中突触联系频率高的在外周投射为经,低的为络,支配器官的神经核在体表的“投影”为穴位,即经络的感受器,而脑内的神经元全息结构为经络中枢。  相似文献   

4.
杜昌华 《中国针灸》1999,19(9):565-566
中国耳穴系统和法国诺吉耳穴系统其图形同中有异,两大耳穴系统在实践中均有较好的疗效,因而无法判断哪一个系统更为正确。近年来新耳穴的发现如雨后春笋,据有人统计,1972年耳穴名称已达284个,加上以后发表的穴名已逾千数,小小的耳郭似已穴满为患,颇令临床家望耳兴叹。笔者认为正确运用以生物全息律为依据的耳穴分布的全新规律,掌握好耳穴的“全息胚级”、“全息相关度”和“全息质”是耳穴取穴的重要优选原则。1 全息胚级一个生物体在功能或结构上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显的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当时曾称之为“全息元”,即后来之“全息胚”…  相似文献   

5.
从全息律谈西医“病”与中医“证”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医“病”和中医“证”的结合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关键所在,把全息律引入中西医基础理论之间,可以取得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现论证如下。1全息律概说全息律[1]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但存在着不同的物质层次,不同层次的物体之间具有相似性。也就是说,在宇宙万物之间,不论其大小,都贮存有总体的信息。这个规律普遍适用于非生物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其中存在于生物界里的全息规律称为生物全息律。关于生物全息律的研究,张颖清提出全息胚学说[2],认为全息胚在生物体是厂泛分布着的,任何一个在结构和…  相似文献   

6.
《内经》全息论思想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息一词由匈牙利物理学家嘎伯提出,它源于物理学激光全息照相。全息的概念已被引入许多学科,我国学者张颖清在“全息”论的启发下发现了生物全息现象,并创立了“全息生物学”。  相似文献   

7.
一二三全息健康法,是根据生物全息理论和经络理论,结合中老年人预防和保健特点而开展的一种健康法。主要是通过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物信息和经络系统,以达到“阴平阳泌,精神乃治”。我们应用一二三全息健康法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自我保健医学上,特别是在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抗癌、抗衰老、延年益寿、祛病强身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具有无痛苦、无创伤、简便易行、安全经济、无任何副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近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腧穴某些主治作用和节肢全息穴位系统中的相应代表点有一定联系,这种关系为我们理解传统腧穴的功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特别是为我们理解那些不易用经络学理论解释的腧穴功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仅就掌骨侧的几个传统腧穴作经络学和全息生物医学理论的比较分析。鱼际:鱼际为手太阴肺经腧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鱼际穴除具有清肺热,利咽喉的功用外,尚有健脾和胃消打疳的重要功效,对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有明显疗效一。《针灸甲乙经》载,鱼际主“食饮呕”、“腹痛不可以食饮”和“胃逆霍乱”…  相似文献   

9.
蒙医诊法是根据“内病必外现”、“脏腑虽居内,其花却开于外”、“整体之病,证形于局部;局部之病,牵涉整体”的原则总结出来的,从外察内、从局部知整体、从个别求普遍、从特殊到一般的一套辨证的诊断方法,与全息观点完全一致,是受全息律排布和制约的结果。蒙医诊断方法的原理是全息思想的体现,全息思想是蒙医诊断方法的理论基础。生物全息律的发现使蒙医学诊断方法中支离破碎的内容得到了统一,而且为蒙医学的许多论述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全息生物医学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是介于中医学和现代生物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是专门研究人体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与特定部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以及在临床医学的实际运用。“全息论”源于全息摄影术,其特点就是将局部中反应出的整体信息,浓缩成一部整体影像图,在我们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合理、正确的运用全息理论,对揭示生命科学的自然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息医学的出现,当我们用全息的观点来重新观察这个早已熟知的生物界和人体内部时,我们惊奇的发现人体和生物界蕴藏着许多全息奥妙。东方古老的阴阳、五行、八卦说的哲理中充满了全息理念。道家认为“一粒砂子可以看见大千世界”。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综观历史全息医学孕育着几千年的生命,它的外观又披着许多神秘的色彩。揭开其中的奥秘,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传统医学奥妙无穷。伴随着全息医学的兴起,它将重新改写现代医学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翻耕点治,全息分化”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翻耕点治,全息分化”法治疗慢性单纯性咽炎,结果: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达86.4%。结论:“翻耕点治全息分化”法治疗慢性咽炎疗效佳,治疗彻底,治愈率高,不易复发,治疗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生物全息论认为 ,生物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征与整体相似 ,它贮存着整体信息 ,是整体的相对缩影 ,提出一维 (线性 )穴位系统。并认为全息论与经络理论不相违背。笔者认为 ,全息信息点应是三维分布的 ,其位于经络与张氏一维穴位点处横断面交叉点 ,全息穴也应是这些信息点在离人体体表最近的投影点。从全息信息点与全息穴的关系 ,可以总结出针灸穴位的普遍作用及特殊作用 ;若把经络及其相对位置作参照物就可根据需要找出所谓“经验穴”。针刺深度应根据病位在人体的比例而定 ,使针通过全息穴到达全息信息点位置。治疗内科疾病应相对深刺 ,外伤则浅刺 ;多针全息穴能加强疗效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把舌诊作为望诊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舌是人体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征象。五脏六腑均通过经络、经筋及各种渠道与舌发生联系,故“藏居于内,象见于外”。现代科学以及生物全息论,也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认为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可以再现整体之象。然而,全息思相在两千年前的古典医籍中就有所记  相似文献   

15.
叙述了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与近代“黑箱”理论和“全息论”很相似,从而为诊断原理的科学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全息方法分析中药药性郭玉兰(山西省平遥县城关卫生院031100)冀文韬(山西省平遥县卜宜乡卫生院031100)“全息生物学”是中国人创立的一门新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自我国学者张颖清1986年提出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医学...  相似文献   

17.
从全息律探讨针灸镇痛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息律出发,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推论出针刺穴位缓解内脏痛的原理:当针灸师取穴正确,针刺该穴位,信息由外周感觉神经传入该全息胚所对应的神经中枢(经络中枢),引起主观“得气”,当一个中枢受刺激兴奋时,与各全息胚的对应中枢发生联系,提高其对应内脏神经中枢的疼痛阈值,降低机体对疼痛反应的敏感性,从而缓解内脏疼痛。  相似文献   

18.
阐述全息理论与中医理论之间的联系,并从全息理论系统全面地阐述脉诊结构上、功能上、心理脉诊上的全息性及"天人相应"脉象的全息性,为临床脉诊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壮玲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764-1765
将生物学中的全息理论与钱乙的“面上证”相结合起来,用全息学的理论来阐述钱乙“面上证”的内容及其理论,表明其蕴藏着现代生物学理论基础,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至道在微—《黄帝内经》的全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道在微──《黄帝内经》的全息观孟庆云(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关键词《黄帝内经》,全息观全息观是《内经》揭示的一个重要科学思想。全息一词,是借用现代全息摄影的概念以说明人体的局部有整体信息的现象。全息摄影显示出的全息图像有两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