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的应用日趋普遍,确能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改善手术区血运。本文拟比较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用药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术后接受48 h自控静脉镇痛的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术后静脉镇痛期间,记录用药剂量、静止和运动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个变量与用药量的关系。结果共有2829例(男性1611例,女性1218例)患者纳入分析。性别、年龄、体重和手术部位显著影响术后镇痛用药量。其中,体重影响最大且与术后镇痛用药量正相关,年龄与术后镇痛用药量负相关,女性用药量少于男性。身高、体重指数和手术方式不是术后镇痛用药量的决定因素。结论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时要考虑体重、年龄、性别以及手术部位的影响,为患者制定专科化和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3.
连续骶管麻醉及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在肛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连续骶管麻醉用于肛门手术及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采用连续骶管麻醉及术后PCA(A组,90例)或单次骶管麻醉及术后传统镇痛(B组,66例)的肛门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平面、术中括约肌松弛程度及术后48 h内镇痛效果、睡眠状况和排尿状态.结果 A组患者麻醉平面、术后镇痛效果、睡眠状况及排尿状态均优于B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括约肌松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骶管麻醉及术后PCA用于肛门手术麻醉及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患者对术后镇痛要求的不断提高,我科自2002年开始使用一次性硬膜外镇痛泵(Patient—eontrolled—analgesia,PCA)对患者术后进行镇痛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就我科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使用镇痛泵200例患者进行研究,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结合自控镇痛宣教在胸科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60例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组(Ⅰ组)和普通电子镇痛泵组(Ⅱ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无线镇痛泵监控系统进行术后镇痛并选择多个时间点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术后镇痛宣教,Ⅱ组采用普通电子镇痛泵.记录术后4、8、12、24、48 h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使用镇痛泵后患者满意度评分和麻醉医师被动回访率等. 结果 与Ⅱ组比较,Ⅰ组4、8、12、24 h的NRS评分均较低(P<0.05);麻醉医师被动回访率Ⅰ组3例占10%、Ⅱ组13例占43.3%(P<0.05);Ⅰ组通过远程数据监测发现报警信息8次,Ⅱ组接到病房反馈镇痛不足有13次,至病房进行有效处理的时间Ⅰ组(9±3) min、Ⅱ组(13±7) min(P<0.05);Ⅰ组术后4、8、12、24 h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Ⅱ组(P<0.05).结论 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结合宣教在胸科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可以为患者实施个体化镇痛管理,改善了镇痛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患者静脉输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芬太尼具有镇痛作用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其脂溶性高,产生相同的术后镇痛效应,硬膜外途经较静脉途经用药量多,因此推荐静脉输注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有关舒芬太尼静脉输注用于婴幼儿患者术后镇痛有待进一步探讨。本试验拟观察婴幼儿患者静脉输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智能化患者自控静脉镇痛(Ai-PCIA)在老年患者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用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65岁,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i-PCIA组(A组)和传统PCIA组(C组),每组30例。A组通过智能化无线镇痛系统+术后每日2次随访进行术后镇痛管理和效果评价,C组通过病房医师反馈+术后每日2次随访的方式进行镇痛管理和效果评价,术后随访在8:00—9:00时和17:00—18:00进行。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疼痛数字评分(NRS),术前1 d、术后第1天和第2天理查兹-坎贝尔睡眠量表(RCSQ)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补救镇痛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8、12、24 h,A组静息时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8、12、24、48 h,A组活动时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第1天、第2天A组RCSQ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两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Ai-PCIA可以提高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改善睡眠质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开胸术后静脉镇痛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与单纯芬太尼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术后行PCIA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芬太尼组术后镇痛给予芬太尼1·25mg 昂丹司琼8mg/100ml;氟芬组关胸前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术后镇痛给予芬太尼0·5mg 氟比洛芬酯200mg 昂丹司琼8mg/100ml。两组PCIA泵的设置,维持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观察两组术后24、48h的镇痛、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于镇痛治疗前后采用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评定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结果两组术后镇痛及镇静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氟芬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芬太尼组。两组间镇痛治疗后凝血功能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开胸术后PCIA的镇痛效果与单纯芬太尼相似,但不良反应明显降低,对凝血与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普通电子镇痛泵比较,评价无线镇痛泵系统应用于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优越性。方法将100例术后需静脉自控镇痛患者随机分为W组和C组,各50例。W组采用无线镇痛泵系统,C组采用普通电子镇痛泵。以首次量(负荷量)+持续给药+自控给药行静脉自控给药(PCIA)48 h。配方:舒芬太尼0.04μg.kg-1.h-1+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参数:首次量5 mL,持续量2 mL/h,单次量3 mL/次,锁定时间15 min。观察:(1)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于PCIA后1、6、12、24、48 h后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2)患者按压自控镇痛键的总次数。(3)患者按压自控镇痛键的有效次数。(4)从接到信息到有效处理的时间(T)。(5)PCIA治疗后48 h患者的总体满意度。结果 2组1、6、12、24、48 h五个对应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按压自控键的总次数及有效次数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W组和C组的T分别为(10±5)min,和(15±6)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A治疗后48 h患者的总体满意度W组为92%,C组为7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电子镇痛泵比较,无线镇痛泵系统应用于患者术后静脉镇痛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缩短了有效处理时间,显著提高PCIA治疗后48 h患者的总体满意度,有利于实现患者自控镇痛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术前常伴有内科疾病,耐受性较差。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疼痛治疗进展主张联合用药以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氯诺昔康属非甾体类药物,具有很强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本研究采用氯诺昔康复合芬太尼行术后静脉镇痛并与单用芬太尼比较,观察其在老年患者骨科术后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患者手术后的快速康复, 镇痛管理是围手术期的关键工作。术后镇痛不当, 会导致术后躁动、切口愈合不良、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恢复不利。因此, 根据围手术期关注点, 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及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为例对术后镇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背景 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一种以患者主动参与为特点的新型镇痛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外科术后疼痛治疗最为常用的手段. 目的 从文献中归纳有关手术后PCA管理策略,旨在为我国规范手术后PCA的管理提供参照. 内容 主要通过对手术后PCA应用与管理策略的综述,指出建立手术后PCA管理制度与应用指南的重要性. 趋向 结合我国国情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宜的PCA管理制度与应用指南,有利于规范并高效管理术后镇痛,提高PCA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综述影响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满意度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PCA技术因素和医务人员因素3个方面。护理人员积极予以心理疏导、实施健康教育及参与术后镇痛的管理工作,是提高患者自控镇痛满意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芬太尼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胸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单纯芬太尼用于患者术后镇痛,镇痛效果确切,但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芬太尼的使用可能带来嗜睡、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研究表明小剂量氯胺酮仍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同时并无大剂量使用时出现的认知功能异常。本文将芬太尼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胸科术后镇痛,取得了可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在创伤骨科应用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我院收治的骨与关节损伤需要手术患者,分A、B、C共3组,每组病例30例。A组(常规模式镇痛组)、B组(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组)、C组(多模式镇痛组)。观察术前、术后血浆中炎性因子指标,术后镇痛效果、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术后1 h、24 h、、48 h、72 h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患者术后1 h、24 h、48 h CP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B组患者术后1 h、24 hCP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B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 CPR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C组(所有P<0.05)。三组术后1 h、24 h、48 h的Co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B组和C组患者术后1 h、24 h、48 h Cor水平明显低于A组;B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 Cor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C组(所有P<0.05)。三组术后24 h、48 h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其中,B组和C组术后24 h、48 h明显低于A组,B组低于C组。B组患者术后1 h、2 4h、48 h IL-10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及A组和C组治疗后(P<0.05)。结论〓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在创伤骨科应用临床疗效好,抗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老年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老年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探讨其对部分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方法  98例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 ,随机分为镇痛组 (E组 )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 4 9例 ,镇痛组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术后持续硬膜外输注镇痛 ,对照组采用复合全麻 +术后间断肌注哌替啶镇痛。分别于麻醉前、手术结束 1h和术后 2 4h抽取肘静脉血 ,采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免疫荧光染色测定血小板表面CD4 1/CD6 1、CD6 2P、CD6 3的表达量 ,同时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水平 ,监测记录血压和心率。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法评定镇痛效果。结果 对照组术后CD6 2P、CD6 3、CD4 1/CD6 1明显增高 ,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镇痛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术后硬膜外持续输注镇痛安全可靠 ,可有效地抑制机体应激反应 ,阻滞交感神经兴奋 ,缓解血小板活化 ,是改善老年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术后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静脉、硬膜外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物已成为目前术后镇痛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深受患者的欢迎。白2001年以来,我院骨科247例术后患者接受了镇痛泵镇痛,并配合恰当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针对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护理问题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术后患者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术后疼痛刺激所致不良神经反射及麻醉药物残余作用等均可导致肺功能下降,根据不同的手术部位选择相应的脊神经节段术后行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能减轻患者的切口疼痛,降低应激反应,改善呼吸功能.本文对开胸术后患者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与未用自控镇痛泵对潮气量(VT)、肺活量(VC)、RR和SpO2的影响、镇痛效果及术后肺部并发症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术后镇痛的研究在国内兴起已近10年。良好的术后镇痛可抑制机体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病人呼吸、循环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复犤1犦。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术后镇痛600例,男368例,女232例;年龄3~85岁,平均40岁;其中脊柱病人占23%,创伤病人占43%,手外病人占12%,其他病例占22%。2.镇痛设备:培新2ml/h持续镇痛泵、人工自控镇痛泵。3.镇痛方法:(1)持续输入:连续恒量静脉注射镇痛术(CCIA)和连续恒量硬膜外注射镇痛术(CCEA);(2)病人自控输入:病人静脉自…  相似文献   

20.
舒芬太尼用于心血管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临床上常常使用芬太尼行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获得良好镇痛疗效的同时,却多伴有恶心、呕吐、头痛、皮肤瘙痒以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广泛应用.舒芬太尼为新一代麻醉性镇痛药,具有起效快、镇痛作用强、清除速率较芬太尼快等优点,在国内应用不久.针对以上临床现状,本研究比较了舒芬太尼、芬太尼经PCIA途径用于心血管手术后自控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