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PCR)检测432例收缩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0.45]患者的ACE基因型,前瞻性随访所有患者(26.43±18.19)个月, 随访终点是死亡.分析不同ACE I/D基因分型中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ACE D等位基因的生存率比Ⅰ等位基因明显降低(P=0.027);在ACE DD基因型中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比无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的生存率明显增高(P=0.003);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ACE II、ID、DD 3种基因型的生存率无差异(P=0.196);无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ACE DD基因型的生存率比II、ID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91).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ACE DD基因型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降低,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与ACE I/D基因多态性有相关性,ACE DD基因型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2.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9月T_2DM合并CHD患者98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联合组接受西格列汀+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77.55%,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HbA_(1c)、FPG、2 hPG及血清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T_2DM合并CHD患者采用西格列汀联合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调节血糖、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
背景 CYP2D6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有关,但其与文法拉辛(VEN)相关性心肌病严重程度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探讨CYP2D6基因多态性与VEN相关性心肌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VEN相关性心肌病患者5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不同CYP2D6基因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比较不同CYP2D6基因型患者心功能改善有效率。结果 (1)CYP2D6*2具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CC(n=14)、CT(n=17)和TT(n=19);CYP2D6*4基因型均为GG;CYP2D6*10具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CC(n=18)、CT(n=17)和TT(n=15)。(2)不同CYP2D6*2基因型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血浆NT-proBNP、CRP、CA125水平,LVEF,LVEDD及其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YP2D6*10基因型为TT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血浆NT-proBNP水平低于CC、CT者,LVEF高于CC、CT者,LVEDD短于CC、CT者(P0.05);CYP2D6*10基因型为TT者血浆NT-proBNP水平、LVEDD、LVEF治疗前及治疗7 d后差值大于CC、CT者(P0.05);不同CYP2D6*10基因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血浆CRP、CA12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CYP2D6*2基因型患者心功能改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2D6*10基因型为TT者心功能改善有效率高于CC、CT者(P0.05)。结论 CYP2D6基因多态性可能与VEN相关性心肌病患者严重程度有关,其中CYP2D6*10基因型为TT的VEN相关性心肌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最低,对治疗反应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湖南省长沙县辖区抗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在高血压病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高血压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提高抗高血压治疗的经济效益。方法:选取2017年长沙县各乡镇卫生院以及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高血压患者29 935例为调查对象。采用口腔黏膜拭子的方法进行DNA标本收集,应用基因芯片法对目前国内外已达成共识的5大类降压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的7个基因多态位点(CYP2D6*10、ADRB1、CYP2C9*3、AGTR1、ACE、NPPA和CYP3A*3)进行检测分型,研究分析长沙县区高血压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结果:29 935例高血压患者中CYP2D6*10突变率为57.15%,ADRB1(1165GC)为74.47%,CYP2C9*3为4.25%,AGTR1(1166AC)为5.70%,ACE(I/D)为31.64%,NPPA(2238TC)为1.17%,CYP3A5*3为69.55%。结论:与国内外研究数据相比较,长沙县区大多数高血压人群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的反应较为敏感,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反应属正常水平,而对利尿剂的反应较差,临床使用上述药物时应适当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治疗有合并症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有脂代谢紊乱、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阿替洛尔对照组和卡托普利组(在阿替洛尔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空腹血糖、血脂变化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卡托普利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替洛尔对照组(98.28%比87.93%,P0.05);与阿替洛尔对照组比较,卡托普利组患者血压[(131.20±11.02/82.01±6.75)mmHg比(115.62±10.27/75.68±5.21)mmHg]、心率[(65.14±6.32)次/min比(57.21±4.02)次/min]、空腹血糖[(4.75±1.36)mmol比(3.65±1.24)mmol]、总胆固醇[(2.69±0.58)mmol/L比(2.10±0.41)mmol/L]、甘油三酯[(0.96±0.41)mmol/L比(0.72±0.3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95±0.57)mmol/L比(1.71±0.40)mmol/L]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卡托普利治疗有合并症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阿替洛尔更佳,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色素P450(CYP)2D6rs106585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阿托伐他汀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2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192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rs1065852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高血压、冠心病、饮酒、吸烟及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11±0.31)mmol/L vs(1.17±0.35)mmol/L,P=0.049]。2组的等位基因分布及基因型比较无差异,且2组男性携带等位基因A频率与女性比较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GG、GA、AA基因型患者TC、TG及LDL-C水平明显下降,而HDL-C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GG基因型LDL-C水平明显低于GA和AA基因型[(1.05±0.25)mmol/Lvs(1.87±0.45)mmol/L和(1.89±0.12)mmol/L,P0.01]。结论 CYP2D6rs1065852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调脂疗效有关,监测该基因多态性有助于预测阿托伐他汀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CHD)合并CHF患者采取强化他汀方案辅助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的90例高龄CHD合并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他汀剂量组(45例,给予常规剂量的瑞舒伐他汀+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强化他汀剂量组(45例,给予瑞舒伐他汀加倍剂量:20 mg/d+β受体阻滞剂治疗),均治疗两个月,对临床疗效及临床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治疗两个月后,强化他汀剂量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他汀剂量组(97.8%比84.4%,P=0.026);与常规他汀剂量组比较,强化他汀剂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35.95±5.43)%比(39.75±7.35)%],6min步行距离[(402.85±52.30)m比(458.52±80.23)m]显著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5.92±6.52)mm比(60.44±5.42)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53.41±5.62)mm比(48.36±4.15)mm]显著减小,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892.3±49.5)μg/ml比(560.4±50.3)μg/m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8.82±2.26) mg/L比(6.21±1.15) mg/L]、同型半胱氨酸(Hcy)[(15.36±2.85)μg/L比(12.24±1.52)μg/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两组不良反应均无显著差异(P=0.398)。结论:对高龄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采取强化他汀辅助β受体阻滞剂治疗,疗效更显著,更显著改善心脏功能,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多达一)对老年人高血压并存高脂血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并存高脂血症患者,并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降压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多达一,两组同时服用,6个月为1疗程.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总胆固醇(TC)[(4.23±0.79)mmol/L比(5.32±1.23) mmol/L]、三酰甘油(TG)[(1.53±0.35) mmol/L比(5.32±1.2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9±0.59)mmol/L比(4.07±0.79) mmol/L]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53±0.95)mmol/L比(1.32±0.83)mmol/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钙化积分(LN)[(1.61±0.76)分比(2.24±0.89)分]和颈动脉内膜中层(IMT)[(0.76±0.22)mm比(0.98±0.28)mm]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结论 多达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缓解动脉粥样硬化,适用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YP4F2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冠心病的关系以及蒙古族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入选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对234例蒙古族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221例非冠心病患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基因扩增和基因分型,分析CYP4F2基因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558139和rs2108622的多态性和蒙古族冠心病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男性比例(41.18%比67.95%)、吸烟史(32.13%比41.88%)、人体质量指数[BMI,(21.66±4.53)kg/m2比(25.34±5.37)kg/m2]和甘油三酯水平[(1.66±0.90)mmol/L比(1.92±1.38)mmol/L]均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18±0.28)mmol/L比(1.07±0.29)mmol/L]显著降低,P0.05或0.01;冠心病组CYP4F2基因rs1558139和rs2108622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蒙古族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是男性比例高、有吸烟史、高人体质量指数和高甘油三酯水平,CYP4F2基因rs1558139和rs2108622多态性与蒙古族冠心病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EH)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2017年~2018年的92例T2DM+EH患者被随机均分为胰岛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胰岛素)和联合治疗组(在胰岛素组基础上加用阿卡波糖),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能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胰岛素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7.34±1.25)mmol/L比(6.52±1.01)mmol/L]、餐后2h血糖[(10.83±2.83)mmol/L比(9.61±1.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72±2.03)%比(6.85±1.73)%]水平、血糖达标时间[(12.56±5.31)d比(7.12±4.02)d]、总胆固醇[TC,(4.43±1.24)mmol/L比(3.45±1.03)mmol/L]、甘油三酯[TG,(1.21±0.71)mmol/L比(0.91±0.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79±0.81)mmol/L比(1.12±0.73)mmol/L]、24h平均收缩压[(138.69±11.25)mmHg比(125.28±10.62)mmHg]、24h平均舒张压[(90.38±8.92)mmHg比(86.11±8.18)mmHg]、收缩压负荷[(26.51±6.98)%比(20.38±6.02)%]、舒张压负荷[(25.07±6.41)%比(21.19±5.92)%]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34±0.25) mmol/L比(1.93±0.27)mmol/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胰岛素组(13.04%比32.61%),P=0.025。结论: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水平,起效更快,且用药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oux-en-Y吻合重建对胃癌合并T2DM患者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120例Ⅰ~Ⅱ期胃癌合并T2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及对照组58例,对照组行胃食管吻合术,观察组行Roux-en-Y吻合重建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素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BMI[(23.36±2.44)vs(25.33±2.92)kg/m2]、FPG[(5.58±2.02)vs(8.96±1.75)mmol/L]、2hPG[(10.36±3.22)vs(13.82±2.77)mmol/L]、HbA1c[(4.28±1.36)%vs(9.22±1.25)%]、HOMA-IR[(2.12±0.85)vs(4.02±1.22)mIU/L]、HOMA-β[(3.89±0.82)vs(4.58±0.79)mmol/L]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FIns[(14.28±1.33)vs(10.78±2.36)mIU/L]、FC-P[(3.98±1.02)vs(1.39±0.45)μg/L]、2hIns[(38.12±3.98)vs(33.28±4.15)mIU/L]、2hC-P[(9.86±2.12)vs(5.18±1.52)μg/L]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3.22%vs 17.20%;4.84%vs 18.96%,P0.05]。结论 Roux-en-Y吻合术能有效改善胃癌合并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维生素D联合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及Toll样受体4(TLR4)、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常规治疗组(胰岛素降糖治疗,同时制定饮食和锻炼方案)和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治疗)。30d后,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指标,血清TLR4、VCAM-1水平,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0d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空腹血糖(FPG)[(4.93±1.05) mmol/L比(4.03±0.95) mmol/L]、餐后2h血糖(2hPG)[(7.38±1.28)mmol/L比(5.78±1.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6.47±1.33)%比(5.31±1.01)%]、TLR4[(8.23±1.27)mU/L比(5.59±1.02) mU/L]、VCAM-1[(52.14±4.17)ng/ml比(40.17±4.02) ng/ml]、瘦素[(4.77±0.62)mg/L比(3.8±0.48) mg/L]水平均显著降低,脂联素[(6.84±0.91) mg/L比(11.26±1.50) mg/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01;巨大儿(21.33%比9.33%)、黄疸(26.67%比12.00%)发生率显著降低(χ~2=4.160,5.172;P=0.041,0.023)。结论:维生素D联合胰岛素降糖疗法可显著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TLR4、VCAM-1水平,调节脂肪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福建汉族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其对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福建汉族脑梗死恢复期(≥3个月)患者102例。入院后给予氯吡格雷75 mg/d,于用药后第8天,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其中≥40%为氯吡格雷敏感组,40%为氯吡格雷抵抗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IL-6水平。结果 102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组27例,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5%。(1)氯吡格雷抵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3.6±0.9)、(3.2±0.8)mmol/L,P0.05];而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两组患者的CYP2C19*2和CYP2C19*3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总体分布不一致(P0.01)。氯吡格雷抵抗组的*1等位基因频率和*1/*1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40.7%对比80.0%,18.5%对比61.3%,均P0.01),而*2等位基因频率和*2/*2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53.7%对比18.7%,29.6%对比1.3%,P均0.01)。(3)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组IL-6浓度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18.4±1.8)ng/L对比(12.9±1.8)ng/L,P0.01]。与治疗前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血清IL-6水平下降(5.1±2.6)ng/L,低于氯吡格雷敏感组的(10.3±2.7)ng/L,P0.01。结论福建汉族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较高。氯吡格雷抵抗不仅与CYP2C19的突变型基因相关,而且与LDL-C增高有关。氯吡格雷抵抗削弱了药物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处方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51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血糖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 h PG[(8.04±1.16)mmol/L]、FPG[(6.24±1.24)mmol/L]、HbA1c[(6.01±1.41)%]均较对照组低[(9.57±1.29)mmol/L、(7.74±1.19)mmol/L、(7.23±1.37)%],且治疗后IL-6[(55.54±10.51)ng/L]、IL-8[(5.02±0.64)ng/L]、TNF-α[(1.24±0.18)ng/L]低于对照组[(63.47±10.49)、(6.37±0.58)、(1.47±0.2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能有调节患者血糖水平,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探讨伊伐布雷定(IVB)治疗Ⅲ~Ⅳ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伴窦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5-07-2016-10收治的95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服富马酸比索洛尔,观察组加服盐酸IVB,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测定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生物标志物[B型脑钠肽(BNP)、半乳糖凝集素-3(Gal-3)]、心率(HR)及6 min步行距离(6MWD),记录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超声心动图参数、生物标志物水平、HR、6MWD均较治疗前改善。2组治疗后LVEDD、LVES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NP、Gal-3下降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82.6±53.5)pg/ml∶(457.6±48.7)pg/ml、(13.9±4.1)ng/ml∶(12.5±3.6)ng/ml](P0.05);观察组治疗后HR下降数值[(56.6±4.9)次/min∶(54.4±4.2)次/min]与6MWD提高数值[(212.8±41.5)m∶(193.7±35.2)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4例比索洛尔达最大推荐剂量但HR仍未达标者,改服IVB后达到目标HR;观察组光幻视发生率23.8%,对照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发生率11.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VB较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重度心衰伴窦性心动过速短期内在减缓HR、提高运动耐力及临床安全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为β受体阻滞剂反应性不佳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运动康复降低冠心病(CHD)危险因素水平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间收治的78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干预组(接受常规干预治疗)和运动康复组(在常规干预组基础上接受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人体质量指数、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以及随访2年期间的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常规干预组比较,运动康复组治疗后空腹血糖[(5.80±0.32)mmol/L比(5.30±0.27)mmol/L]、收缩压[(136.3±9.3)mmHg比(126.7±5.5)mmHg]、舒张压[(80.2±6.9)mmHg比(73.5±5.2)mmHg]、甘油三酯[(2.03±0.39)mmol/L比(1.43±0.25)mmol/L]、总胆固醇[(5.03±0.90)mmol/L比(4.03±0.7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80±0.13)mmol/L比(2.40±0.19)mmol/L]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9±0.14)mmol/L比(1.37±0.13)mmol/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与常规干预组比较,运动康复组随访2年期间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率(30.76%比17.95%)显著降低,P=0.02。结论:运动康复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指标水平,降低冠脉急性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对于慢性心衰(CHF)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MCF-6)、前列环素(PGI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64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被随机均分为美托洛尔组和联合治疗组(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治疗10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以及MCF-6、PGI2水平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MCF-6水平均明显降低,PGI2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01);且与美托洛尔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心率[(74.6±3.5)次/min比(67.5±3.2)次/min]、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5.3±5.1)mm比(51.3±4.2)mm]明显减少,抵抗素水平[(29.5±2.7)μg/L比(23.3±1.9)μg/L]、内皮素1[(71.0±6.2)mg/L比(56.7±5.3)mg/L]、MCF-6[(305.0±27.7)pg/ml比(265.8±25.3)pg/ml]水平均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46.6±4.4)%比(50.7±5.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42.2±3.6)mg/L比(51.4±6.3)mg/L]、一氧化氮[(73.3±6.9)mg/L比(89.4±7.6)mg/L]、PGI2[(20.6±3.5)pg/ml比(24.3±3.6)pg/ml]水平均明显上升(P均=0.001)。结论: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衰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释放,并提高前列环素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普萘洛尔和比索洛尔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比较两种药物对机体甲状腺激素(TH)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105 例甲亢患者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3 组,所有患者均口服甲巯咪唑(他巴唑)10 mg,每日3次,对照组不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A组加用比索洛尔;治疗B组加用普萘洛尔,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4周后,3组TH、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均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5);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A组与对照组比较,TG 、TC、LDL-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B组与对照组比较,TG 、TC、LDL-C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两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H、FPG及2hPG下降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规剂量下,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对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及糖脂代谢无影响;非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则影响甲亢患者的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ACS患者226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113例,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和瑞舒伐他汀组(113例);治疗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hsCRP、IL-6、Hcy和ox-LDL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hsCRP、IL-6、ox-LDL和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且与瑞舒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C[(4.81±0.62)mmol/L比(4.02±0.53)mmol/L]、LDL-C[(2.35±0.52)mmol/L比(1.82±0.48)mmol/L]、hsCRP[(4.15±1.56)mg/L比(3.27±1.74)mg/L]、IL-6[(82.15±8.02)ng/L比(75.18±7.98)ng/L]、ox-LDL[(481.21±59.21)μg/L比(402.43±45.32)μg/L]和Hcy[(13.85±4.27)μmol/L比(10.29±3.87)μmol/L]水平下降更显著(P均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较单纯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抗炎、抗氧化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2~2014-07该院收治的96例ACS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抽签分为常规组40例和他汀类药物组56例。常规组采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组再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28例,小剂量组采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大剂量组采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常规组和他汀类药物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常规组和他汀类药物组血脂指标TC、TG、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他汀类药物组TC[(4.34±0.63)mmol/L]、TG[(1.56±0.52)mmol/L]、LDL-C[(2.43±0.62)mmol/L]分别较常规组[(5.21±0.75)mmol/L、(2.15±0.73)mmol/L、(2.91±0.81)m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类药物大剂量组TC[(4.04±0.65)mmol/L]、TG[(1.24±0.57)mmol/L]较小剂量组[(4.65±0.68)mmol/L、(1.75±0.74)mmol/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ACS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脂代谢水平,且大剂量他汀类药物降脂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