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尹永芹  沈志滨  孔令义 《中药材》2008,31(10):1501-1503
目的:研究巴西甘薯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巴西甘薯叶乙醇提取物经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其中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位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巴西甘薯叶中分离鉴定4个化合物,分别为枸橼苦素(1)、咖啡酸(2)、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4)。结论: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朝鲜蓟根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菊科菜蓟属植物朝鲜蓟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方法:朝鲜蓟干燥根粉碎,分别用90%乙醇,60%乙醇提取得到朝鲜根乙醇提取液,再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3次得3个不同极性的萃取物,萃取物干燥得到3个浸膏。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浸膏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ODS反相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分析,高效制备液相以及不断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单体化合物,结合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析对各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进一步鉴定。结果:从朝鲜蓟干燥根中共分离鉴定出11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乙酯(1),5-甲氧基糠醛(2),香草酸(3),原儿茶醛(4),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5),芹菜素(6),木犀草素(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8),洋蓟酸(9),洋蓟酸甲酯(10),β-谷甾醇(11)。结论:其中化合物2,3,4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0首次从朝鲜蓟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川黄柏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川黄柏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应用萃取、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分离等多种手段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应用质谱、核磁等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川黄柏树皮氯仿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鉴定为:小檗碱(1)、咖啡酸乙酯(2)、异香草醛(3)、阿魏酸(4)、(±)-5,5′-dimethoxylariciresinol(5)、Methyl β-orsellinate(6)、γ-崖椒碱(7)、(±)-Lyoniresinol(8)、β-谷甾醇(9)、豆甾醇(10).结论:咖啡酸乙酯、异香草醛、阿魏酸、(±)-5,5′-dimethoxylariciresinol和Methyl β-orsellinate均为首次从黄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忍冬藤酚酸类化学成分分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为探寻忍冬藤的生物活性成分,对其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乙醇提取、溶剂萃取得到各萃取部位,将乙酸乙酯部位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进行成分分离,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忍冬藤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6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咖啡酸乙酯(2)、咖啡酸甲酯(3)、阿魏酸(4)、咖啡酸(5)、绿原酸(6)。结论:化合物1,3和4系首次从忍冬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假奓包叶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2)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假奓包叶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在抗菌药理活性跟踪下,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分离,运用波谱分析法和化学手段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乙醚萃取部位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1)、槲皮素(2)、洋芹素-7-O-β-D-葡萄糖苷(3)、洋芹素-7-O-新橙皮苷(4)、木犀草素-7-O-新橙皮苷(5)、没食子酸(6)和β-胡萝卜苷(7).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假爹包叶属植物中得到,并有一定的抑制大肠杆菌的活性;化合物6还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灯盏细辛化学成分及视神经保护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灯盏细辛视神经保护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植物化学分离方法,结合体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影响实验,从灯盏细辛视神经保护有效部位分离化学成分,运用现代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并进行化合物的视神经保护活性测定。结果从灯盏细辛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为:槲皮素(1)、芹菜素(2)、飞蓬苷(3)、东茛菪素(4)、咖啡酸(5)、3-O-咖啡酰基-奎宁酸(6)和野黄芩苷(灯盏乙素,7)。结论其中东莨菪素(4)、咖啡酸(5)、野黄芩苷(7)具有视神经保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橙黄瑞香Daphne aurantiaca茎的苯丙素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橙黄瑞香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苯丙素类成分,分别鉴定为咖啡酸二十三烷酯(1)、咖啡酸二十烷酯(2)、咖啡酸十九烷酯(3)、咖啡酸十八烷酯(4)、咖啡酸十七烷酯(5)、咖啡酸十六烷酯(6)、咖啡酸十四烷酯(7)、咖啡酸十二烷酯(8)、咖啡酸十一烷酯(9)、咖啡酸异戊酯(10)、阿魏酸(11)、3,4-二甲氧基桂皮醛(12)、咖啡醇(13)。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hook et Grev)Maxim.)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腺苷(2),卷柏苷A(3),丁香脂素-4,4’-氧-双-β-D-葡萄糖苷(4),咖啡酸(5),穗花杉双黄酮(6),芹菜素(7)。结论:化合物2、3、4、5为首次从垫状卷柏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硬尖神香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ODS RP-18和Sephadex LH-20柱对硬尖神香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硬尖神香草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甲酯(1)、木犀草素7-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3)、香叶木苷(4)、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5)、迷迭香酸(6)。结论:其中,化合物1、4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和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7,(4)
目的:研究活血丹的化学成分。方法:活血丹的干燥全草经95%乙醇提取后,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乙酸乙酯部分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ODS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所得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活血丹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7-O-葡萄糖苷(1)、芫花素(2)、齐墩果酸(3)、4-hydroxy-2-methyl-phenyl-acetonitrile(4)、刺槐素(5)、银桦酸(6)、咖啡酸(7)、阿魏酸(8)、芹菜素(9)、槲皮素(10)、5-羟甲基糠醛(11)、绿原酸(12)、芒柄花素(13)。结论:其中,化合物4、6、1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巴西甘薯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巴西甘薯叶Ipomoea batatas的黄酮类成分.方法:乙醇提取后分别以氯仿、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醋酸乙酯部位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法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银椴苷(tiliroside)(Ⅰ),紫云英苷(astragalin)(Ⅱ),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Ⅲ),鼠李素(rhamnetin)(Ⅳ),山柰酚(Ⅴ).结论:上述黄酮类成分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阐明五爪金龙的有效成分,对其地上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方法:五爪金龙地上部分乙醇回流提取,提取物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氯仿萃取部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化合物结构鉴定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进行确定。结果: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光谱方法和物理方法鉴定分别为槲皮素-4′,7-二甲醚(Ⅰ),山奈素-4′,7-二甲醚(Ⅱ),β-胡萝卜苷(Ⅲ),β-谷甾醇(Ⅳ)。结论:以上化合物全部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厚藤化学成分研究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药用滨海植物厚藤[Ipomea pes-caprae(Linn.)Sweet]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从厚藤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确定这7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这7种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杨梅黄酮(3)、胡萝卜苷(4)、山柰苷(5)、栎皮苷(6)和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杨梅黄酮、胡萝卜苷、山柰苷、栎皮苷和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甘薯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甘薯(lpomoea batata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渡谱和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即乙酰-β-香树醇(1)、表木栓醇(2)、咖啡酸乙酯(3)、咖啡酸(4)、simonin Ⅳ(5)。结论: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simonin Ⅳ(5)为首次从甘薯中分离得到的树脂糖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Zhao YY  Liang YQ  Chen Y  Sun H  Wang M  Feng X 《中药材》2011,34(9):1366-1368
目的:研究长筒石蒜鳞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层析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长筒石蒜鳞茎中分离得到6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文殊兰碱(1)、石蒜西啶醇(2)、Squamigine(3)、11-羟基文殊兰碱(4)、Pancracine(5)、石蒜碱(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巩婷  王洪庆  陈若芸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0):2138-2140
目的:研究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 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采用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异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为6-methoxycalpogonium isoflavone A(1),durmillone(2),ichthynone(3),jamaicin(4),toxicarol isoflavone(5),barbigerone(6),染料木素(genistein,7)。结论:化合物5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红豆杉针叶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加拿大红豆杉(Taxus Canadensis)针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通过波谱解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加拿大红豆杉针叶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1),putraflavone(2),sequoiavone(3),7,13-dideacetyl-9,10-debenzoyltaxchinin C(4),baccatin Ⅵ(5),taxumairone A(6)。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灰毡毛忍冬花蕾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Y  Zhao YY  Wu S  Wang M  Feng X  Liang JY 《中药材》2012,35(2):231-234
目的:研究灰毡毛忍冬花蕾的水溶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层析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灰毡毛忍冬干燥花蕾的水提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芳樟醇-3,7-氧化物-6-O-β-D-葡萄糖苷(1)、secologanoside(2)、secoxyloganin(3)、绿原酸(4)、咖啡酸(5)、蔗糖(6)。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以单体化合物形式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构树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构树枝条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使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复柱色谱分离、纯化,利用ESI-MS和NMR技术确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S)-7,3′-dihydroxy-4′-methoxyflavan(1),过氧化麦角甾醇(ergosterol peroxide,2),D-半乳糖醇(D-galacitol,3),sulfuretin (4),黑立脂素苷(liriodendrin,5),graveolone (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构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细梗胡枝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豆科植物细梗胡枝子Lespedeza virg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将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进行反复柱色谱,利用质谱对分离得到的单体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包括4个黄酮类化合物和3个酚酸类化合物。其中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2″-O-(E-6-O-阿魏酰基)-β-D-葡萄糖]-β-D-半乳糖苷(1),7-O-α-吡喃鼠李糖基山柰酚苷(2),7-O-α-L吡喃鼠李糖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4),3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反式肉桂酸(5),原儿茶酸(6),对羟基苯甲酸(7)。结论: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