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医认为,脂溢性皮炎是由外感风邪,内蕴温热而引起的,其治疗方法有两法,外治法是以清热燥湿止痒为主,内治法则以补益肝肾气血,治本固元气为主。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探讨了肾结石的中医证治。提出病因病机为湿热夹瘀为主,兼有脾肾不足,虚实夹杂;治疗以清热利湿排石为主,佐以补益脾肾。  相似文献   

3.
白塞病中医辨证思路之吾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白塞病中医辨证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就是辨病、辨症(症状)、辨证(证型)相结合;辨症而辨证是白塞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核心;四诊合参可以准确把握病情,正确辨证施治,辨大便是分清虚实和把握里热与表热的治疗关键;急性期以清热为主,缓解期重在全身调理,急性期中医治疗当以疮疡病辨证治疗思路为主,佐以调理,除用清热解毒凉血药外,尚须配以活血药。用药原则急则药急,缓则药缓;急则重外,清热为主,缓则重内,调理为上。  相似文献   

4.
<正>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肺经,具有健脾渗湿、利水消肿、除痹清热排脓的作用。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选方用药,笔者现将重用薏苡仁在现代医学中主治病症分述如下。1慢性鼻窦炎中医称为鼻渊,因邪毒滞留鼻窦粘膜,以祛邪毒为主。久病多至体虚,而体虚当以脾虚为多。大量薏苡仁起清热、健脾、  相似文献   

5.
清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凯  张磊  奚九一 《中医杂志》2006,47(2):144-145
认为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的病机为“毒滞脉络”,采用清法为主治疗ASO符合中医辨证原则。主要采用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软坚、清泻祛毒、清浊化毒、清瘀荡毒等治疗方法。强调在ASO早期和急性期,主要以湿热之毒而致痰瘀为主,且邪毒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湿热生虫的关系及清热祛湿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法:以“幽门螺杆菌”和“中药”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文献,将筛选和规范后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药物的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基于关联规则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对方剂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方。结果:共筛选出92首方剂,141味中药;四气以寒性、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辛味、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胃经为主;功效以补虚、清热、理气、化痰、祛湿为主;药物以清热祛湿类药物为主;挖掘出3首核心方,分别由蒲公英、黄连、甘草、木香、半夏、白芍、黄芪、陈皮、白术、茯苓等药物组成。结论: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以扶正清热祛湿为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55-1857
目的:探索偏头痛的中医病机和分期治疗思路。方法:在300例偏头痛患者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探索偏头痛中医病机,并根据病机提出分期治疗思路。结果:偏头痛的中医病机以肝肾阴虚为本,风、瘀、痰、热伏邪为标,外界的不良刺激或机体的机能失调可引动伏邪而发病。根据病机所提出的治疗思路为急性期应以祛风活血、化痰清热为主;缓解期以柔肝补肾为主,辅以祛风活血、化痰清热以清除伏邪。另外运用中医体质理论,特别是对阴虚质、气郁质和血瘀质患者进行体质干预,可作为偏头痛缓解期治疗的补充。讨论:运用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方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而总结的偏头痛中医病机和分期治疗的思路更具有科学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一证中医学属消渴范畴,西医分两型而中老年糖尿病多为2型,治多以降糖药结合控制饮食为主,但大部分病人远期血糖药控制效果差。传统中医治疗多以阴虚、湿热、气阴虚、阴阳两虚辨证论治,治疗用消渴方、玉女煎,地黄丸为主方,治疗中也有一定不足之处。近年来各地报道以清热化瘀兼补阴阳之法治之有明显效果。本文立清热化瘀补益之法结合中医针炙治疗85例同时与西医治法对比观察,发现此方法明显优于西医及传统方法,现将此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271首治疗糖尿病中药复方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鲁  周晓芳  付超  王倩 《新中医》2004,36(11):40-41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经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271首,建立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数据库,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以及对临床典型症状治疗的用药特点。结果:在所使用的221种中药中,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最高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以益气养阴清热为主,佐以祛瘀;常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  相似文献   

10.
如何以解痉为主治疗泌尿系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答:泌尿系结石,以腰痛、腹痛、尿血为临床主症,以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发现结石而确诊。中医治疗都参照石淋辨证施治,大法以通淋排石为主,结合评脉辨证而佐以清热、破气、活血或滋阴、益气、温肾强肾  相似文献   

11.
曾毅 《吉林中医药》2012,32(7):660-661
急性乙型肝炎发病之初以肝胆湿热为主,慢性乙肝以气滞血瘀为主,乙肝病原携带者以脾肾两虚为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和扶正祛邪原则,选择运用清热利湿法、益气活血法、益肾解毒法,能有效提高乙肝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论述中医分期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认为早期以肝郁脾虚为主,治宜疏肝健脾、理气化痰;中期以湿热蕴结为主,治宜清热利湿、软坚化痰;晚期以毒瘀阻络为主,治宜化痰解毒通络、兼顾扶正。  相似文献   

13.
226首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中药复方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董玉睿 《陕西中医》2007,28(6):687-689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经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226首,建立了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中药复方数据库,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规律,以及对临床典型症状治疗的用药特点。结果:在所用的189种中药中,补虚药、清热凉血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最高。提示: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治则以益气补血、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常用药以补虚药、清热凉血药为主,随病情需要可配以安神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为临床常见疾病,属于中医优势病种,其临床症状复杂。我们在临证中发现CSG病因多以湿、热为主,病机多以胃络瘀阻、胃气上逆为主,治疗上紧扣病因病机,以清热、祛湿、化瘀、降逆4组药物为主,中医治疗思路简单明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总结全国名中医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法和用药特点。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筛选各医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文献。将各医家提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法进行频次和聚类分析,将常用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各医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用治法有解毒、清热、补肾、化瘀、滋阴、活血等,其中解毒、清热治法频次最高。常用中药包括清热凉血药、补脾益肾药、解毒散瘀药、滋阴清热药。治法规律为活动期以解毒清热治法为主,控制病情;缓解期以扶正补虚治法为主,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16.
孙一民应用中药鲜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主要病机为阴液亏虚,热毒炽盛,治法以养阴清热、凉血解毒为主,以鲜中药为主,辨证加减,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口秽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为口秽的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文本数据为基础,开展口秽的中医文献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口秽证治文献中的中药按功效归类,并分别统计其性味、归经,采用Excel 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口秽用药规律。结果:149 味中药796 次数据统计显示,口秽用药主要为寒性,其次是温性和平性药物,共占97.49%;用药以甘味为主,其次是苦味和辛味,共占90.71%;以归胃经的药物为主,其次是归肺、脾、心、肝经的药物;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药为主,补虚药和化湿药次之。结论:通过文本数据挖掘出中医治疗口秽的用药以寒性药物为主,其治则以清热利湿及健脾和胃为主,该规律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8.
蔡春兰  黄庆仪 《陕西中医》1996,17(3):106-106
采用西医降低血压、颅内压,中医清热化痰,醒脑开窍,活血化瘀治疗急性脑血管病30例,治愈率为63%,有效率达90%。提示对本病的急性期应辨病辨证相结合,以活血化瘀为主,通腑泻热、清热为辅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之为"白屑风"、"面游风"。病因主要由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临床辨证以血热风燥和肠胃湿热多见,治法以祛风清热、养血润燥和健脾除湿、清热止痒为主,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加减用药,文章对脂溢性皮炎的历史沿革,中医内外治法进行研究概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女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中成药、中西医结合、中医特色疗法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认为复发性尿路感染以本虚标实为主,以肾虚为本,湿热蕴结下焦,气滞血瘀等相互兼夹,治以补肾益元、清热利湿、益气活血等;临床治疗主要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并用,配合中医外治法及中成药,能提高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