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方法:以45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其他心脏病患者和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他们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组CEC数量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心脏病组和对照组(P〈0.05)冠心病患者CEC数量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78。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可能与CEC数量及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二者的协同作用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早期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4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罗布考组(P组,n=24)和常规治疗组(C组,n=25),检测外周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一氧化氮(NO)及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应用高频超声测肱动脉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用药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指标变化。结果 P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外周血中ox-LDL和CEC水平明显降低(P〈0.01),NO含量明显升高(P〈0.01),FMD明显升高(P〈0.05)。P组患者治疗后与C组相比,外周血中ox-LDL和CEC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NO明显升高(P〈0.01),FMD明显升高(P〈0.05)。C组CEC、NO含量及FMD含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治疗后血浆ox-LDL与CEC呈正相关(r=0.385,P〈0.01),与NOFMD呈负相关(r=-0.517,P〈0.01)。结论 普罗布考具有抗氧化、降低ox-LDL,提高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反流性食管炎患者50例作为RE组,慢性胃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NADPH-d酶组化染色法对RE和对照组食管黏膜组织中的一氧化氮合酶(NOS)进行定性检验,应用硝酸还原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测定血中及食管组织中的NO和SOD含量。结果RE组患者食管黏膜大多呈NOS阳性反应,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E组患者食管黏膜组织及血清NO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RE组患者食管黏膜组织及血清的SO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不同程度RE食管组织的NO含量与SOD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645,P〈0.01)。结论NO、SOD在RE患者的发病中可能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1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为观察组,156例40岁以上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COPD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直接胆红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接胆红素对COPD具抗氧化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清对氧磷酯酶活性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对氧磷酯酶(PON)活性变化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用分光光度法检测96例DR患者、82例单纯2型糖尿病(DM)患者及5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PON的活性;用放免法检测血清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C肽(C—P)的水平。结果 (1)DR患者血清PON活性明显低于DM患者(F=11.04,P<0.01),DM患者血清PON活性低于正常对照者(F=16.90,P<0.01);(2)PON活性与空腹血清胰岛素及C—P水平无明显相关(r=0.113,P>0.05,r=0.109,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ON活性(P<0.01)是DR的独立变异危险因素。结论 PON活性变化与DR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干细胞因子(SCF)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将4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危重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SCF水平,同时与10例正常人血清SCF水平作对照。结果中度、重度及危重组治疗前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重度及危重组治疗后血清SCF明显高于中度及轻度组(P均〈0.01)。结论血清SCF的水平可能与哮喘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有关;其在哮喘发病及病情判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GH—IGF)在血浆置换(PE)前后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治疗组46例重型肝炎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PE治疗,PE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GH、IGF-2及肝生化指标。正常对照组同时检测GH、IGF-2。结果重型肝炎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GH水平明显升高[(3.99±2.87)ug/L对(1.53±0.89)ug/L,P〈0.01],IGF-2水平明显降低[(0.32±0.13)ug/L对(0.44±0.14)ug/L,P〈0.01]。重型肝炎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GH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GF-2明显高于死亡组。PE治疗有效率为82.6%,肝功能及PTA好转(P〈0.05或P〈0.01),GH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9±2.87)ug/L对(3.53±2.32)ug/L,P〉0.053,IGF-2明显升高[(0.32±0.13)ug/L对(0.41±0.14)ug/L,P〈0.01],GH与IGF-2呈负相关(r=-0.35,P〈0.01)。结论重型肝炎患者GH—IGF轴发生显著改变,PE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方法之一,对GH—IGF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段国龙 《山东医药》2009,49(31):85-86
目的 探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67例UC患者(观察组)及3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GMP-140水平和MPV,分析两者与UC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患者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观察组MPV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患者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P〈0.05);UC病情为重度、中度患者GMP-140水平明显高于轻度者(P〈0.05)、重度者明显高于中度者(P〈0.05);重度、中度患者MPV明显低于轻度组(P〈0.05)、重度者明显低于中度者(P〈0.05)。结论 GMP-140和MPV可反映UC的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李玉魁 《山东医药》2006,46(11):47-48
将37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分为观察Ⅰ组(出血坏死型,17例)、观察Ⅱ组(水肿型,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两组入院当天及综合治疗1周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15例)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观察Ⅰ组、Ⅱ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观察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治疗后观察Ⅰ组PCT水平明显高于Ⅱ组及对照组(P均〈0.01),而观察Ⅱ组PCT水平接近正常,显著低于入院时水平(P〈0.05)。提示血清PCT可以作为AP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对氧磷脂酶-1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Wang H  Deng H  Liu W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3):179-18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DM0对氧磷脂酶-1(PON-1)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的关系,以及对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用酚乙酸酯为底物的速率法测定91例2型DM患者血清PON-1,用ELISA法测定ox-LDL,同时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浆颗粒膜蛋白(GMP140),并与正常人作对照,以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DM患者分成三组。结果 血清PON-1活性在2型DM三组中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血浆ox-LDL浓度则显著升高(P<0.01),二者在DM三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PON-1与尿白蛋白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ox-LDL则与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二者之间呈负相关(P<0.01)。PON-1与血NO呈正相关,与GMP 140呈显著负相关;ox-LDL与血NO呈负相关,与VWF、GMP140呈正相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ox-LDL是DN的危险因子。结论 DM的高血糖和脂代谢紊乱造成的PON-1酶活性下降以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堆积,使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及功能受损,同时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明显增强。它们的共同作用与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孔岳南  孙杨 《山东医药》2010,50(49):61-62
目的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浆蛋白质Z水平,依据梗死灶面积大小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梗死组,另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血浆蛋白质Z水平。结果梗死组血浆蛋白质Z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人院时、治疗7d及14d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重度梗死组明显低于中度及轻度梗死组,中度梗死组明显低于轻度梗死组(P均〈0.01)。结论血浆蛋白质Z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过程,并与梗死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早期预警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与病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同血清钠水平与病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45例肝硬化腹水伴低钠血症患者,根据其入院时血清钠水平分为低钠血症轻、中、重度组,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Child—Pugh评分,观察其并发症和预后。结果患者低钠血症程度愈重,其MELD和Child-Pugh分值愈高,3组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组在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低钾血症、顽固性腹水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低度组(P〈0.05,P〈0.01)。中度组在肝性脑病、顽固性腹水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也明显高于低度组(P〈0.05,P〈0.01)。中度组在肝性脑病、顽固性腹水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也明显高于低度组(P〈0.05,P〈0.01)。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清钠水平与其病重程度相关,监测血清钠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腹水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及预后。方法17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2000mL)组、B(3000mL)两组,并设对照组(未PE治疗)。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判断患者(PE)治疗的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比较,探讨病情与预后的关系。结果MELD分值在30~39患者PE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C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率:A组为48.28%,B组为46.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分≥40的患者PE后的TBIL、INR也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清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A、B组分别为88.89%、82.14%,与对照组9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血浆量的血浆置换均可改善肝脏功能,尽早PE治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高频超声体表标识表现。方法:连续选择521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造影后同时进行颈部动脉体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21例人选对象中.冠状动脉正常者81例(对照组)。确诊冠心病患者440例,其中轻度狭窄组36例、中度狭窄组90例和重度狭窄组314例。冠心病各组的内膜一中层厚度(IMT)、IMT增厚率、斑块总面积和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中、重度狭窄组的IMT和斑块总面积也显著多于轻度狭窄组(P〈0.05~0.01)。冠心病各组各种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0.01).中及重度狭窄组软斑、硬斑数显著多于轻度狭窄组(P均〈0.05)。在CAS超声分级比较中.冠心病各组狭窄超声级别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同时重度狭窄组c、D级例数明显多于后者(P〈0.05~0.01)。结论:冠心病患者颈部动脉病灶超声体表标识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间接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5.
慢型克山病血管内皮功能与抗氧化功能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慢型克山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抗氧化功能变化,探讨在克山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慢型克山病39例,并以病区30例健康人作对照,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成酶(NOS、iNOS和cNOS)活性,超氧化物岐化酶(RBC SOD)及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RBC GSH—Px)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结果 克山病患者ET及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衰越重升高越明显(P〈0.01)。NOS、iNOS和cNOS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NOS和iNOS活性与ET及NO相一致(P〈0.05)。克山病患者RBC GSH—Px及RBCSOD活性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慢Ⅱ组低于慢Ⅲ、Ⅳ组(P〈0.01);LPO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GSH—Px/LPO及SOD/LPO比值变小(P〈0.01)。结论 克山病血管内皮功能与抗氧化功能降低.这种改变在克山病心肌损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低氧及肺性脑病患者血清中Ang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住院COPD患者45例,采取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测定PH值、氧分压(Pa0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根据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将其分为单纯低氧组30例、肺性脑病组15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中AngⅡ含量,选择正常对照组15例相比较。结果与单纯低氧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肺性脑病组的PaCO2明显升高(P〈0.01),PH及PaO2明显降低(P〈0.01);单纯低氧组和肺性脑病组Ang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性脑病组AngⅡ明显高于单纯低氧组(P〈0.01),肺性脑病组PaO2与AngⅡ呈直线负相关(r=-0.667,P〈0.01),PaCO2与AngⅡ呈直线正相关(r=0.651,P〈0.01)。结论血清中AngⅡ的检测对肺性脑病的诊治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脂微球前列腺素E1(1ipo-PGE1)对糖尿病肾病(DN)内皮细胞功能、纤溶活性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86例DN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46例,观察组(应用lipo-PGE1)41例,治疗8w,观察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ET-1)、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和尿蛋白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ET-1水平及尿蛋白有轻微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ET-1水平明显下降(P〈0.01),PAI-1活性明显降低(P〈0.01),尿蛋白量也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 lipo-PGE1对DN内皮细胞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可以提高纤溶活性,抑制肾脏蛋白排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志伟  刘伏元 《山东医药》2011,51(49):49-50
目的探讨Slox-1、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Slox-1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137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Slox-1、hs—CRP、cTNI、CK—MB水平。结果AMI组和UA组外周血清Slox-1、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或〈0.05)。Slox-1与hs—CRP呈正相关(r=0.364,P〈0.01)。结论ACS患者中血清Slox-1水平明显升高,Slox-1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参与了ACS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人热休克蛋白60及其自身抗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热休克蛋白60(HSP60)及其自身抗体(HSP60Ab)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07年1月到2007年8月心内科住院患者中人选96例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CHD)组[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胸痛综合征(CPS)组、正常对照组(各组性别、年龄,高危因素等匹配)。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血清HSP60和HSP60Ab浓度。结果:HSP60水平:CHD组的明显高于CPS组和对照组(P〈0.01);ACS组的明显高于SAP组(P〈0.01);SAP组,CPS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血清HSP60Ab水平:CHD组的明显高于CPS组和对照组(P〈0.01).ACS组明显高于SAP组(P〈0.01),SAP组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ps组(P〈0.01),对照组和CPS组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血清HSP60与HSP60Ab水平呈正相关(r=0.805,P〈0.01),均为预测ACS的独立危险因素(β=0.785,P〈0.01)。结论:血清HSP60、HSP60Ab水平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可能在冠心病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相互协同作用,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对氧磷酶-1(paraoxonase,PON-1)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300例人院患者分为冠心病组240例和对照组60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60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80例;根据冠脉病变类型分为A型病变、B型病变和C型病变组,并对冠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别通过比色法、乙酸苯酯法测定血清MPO、PON.1水平。结果冠心病组的M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2.23±13.92)vs(22.49±8.81)U/L,P〈0.01],PON.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14.10±35.84)VS(139.40-I-39.42)t,tkat/L,P〈0.05];ACS组MPO水平明显高于SAP组【(58.84±17.93)vs(36.52±8.21)U/L,P〈0.01],PON一1水平明显低于SAP组[(93.10±27.68)vs(111.97±33.42)tlkat/L,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MPO水平逐渐升高,而PON.1水平逐渐下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PO、PON一1、HDL、LDL浓度水平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结论MPO和PON.1水平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炎症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