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法则,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本质作出认识和判断,从而得出“证”的概念。证是机体的“功能态”,全身性病理改变的综合表现。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它的核心是辨证法思维、辨证地对待病证、症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对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着眼于病位的认识,异不在于病的异同,因辨证结论已包函着病机和属性。1论治与施治的认识辨证论治既是医生认识疾病、分析病因、病机的性质和诊疗过程的两个相互…  相似文献   

2.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看"异病同证"和"同证异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治疗疾病的方法众多,但简单归纳主要是中西医结合。多数是将西医确诊的疾病,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将疾病所表现出的证候加以辩证,然后提出不同证候的基本治疗方法。不论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都要求对病情作深入地分析,然后根据病、证不同制定相应的治则。从同证异病的差异中寻找针对性强,能阻断疾病发展的有效方药。因此,探讨病证关系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刘建红 《微创医学》2002,21(5):685-686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根据辨证论治指导原则,通过对中医诊治骨伤科伤筋、骨病及疮疡病因病机的研习,又依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法则,将八法之中"消、托、补"三法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屡用屡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四十年来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 ,中医学开展了多学科、多层次地从宏观到微观、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 ,中医临床实践经历了临床个案总结、经验总结、临床回顾总结、临床对照试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等过程 ,开展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研究。促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 ,并逐步形成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疾病分期分型论治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同病异证异治、异病同证同治等独特的医学诊断模式与治疗方法 ,在提高临床疗效和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 1世纪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咽侧索下局部封闭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咽异感症,并设西医治疗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咽侧索下局部封闭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组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咽侧索下局部封闭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咽异感症效果明显,中医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因因而异对咽异感症治疗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脾胃病证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医的脾胃病 ,相当于西医的各种急慢性胃肠疾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有饮食所伤、情志所伤、外寒直中等。中医治疗是辨证论治。为什么必须辨证施治呢 ?因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精髓之一。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法则 ,同一种疾病 ,因临床证型不同 ,病人的体  相似文献   

9.
总结历年来周绍华教授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析。在辨证论治方面,又从辨证论治是根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分清标本寻根溯源、分清主症次症抓主要矛盾这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在治疗中着重介绍了周教授独特的合方、类方。经过总结,对周教授的临证思路和遣方用药有了清晰的展示,力求使周教授的学术思想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重视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证关系除“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外,还表现为“同病类证”。同病类证是指同一疾病患者具有相同的中医主证,个体之间只是兼夹证的差异,因此治疗上可运用中医类治法,即在应用主方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兼夹证适当加减。同病类证强调病和证的同质性,使辨病治疗和辨证治疗有更高的融合度。加强对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中医证的内涵,也有利于发扬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对临床医师掌握方证相应的辨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讨论如下。 1同病异治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上采取不同的治法。见典型病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国名中医王坤根主任医师的中医临证思维模式。[方法]通过跟随王坤根主任医师侍诊、访谈及聆听其授课,观察分析其中医临证特点,从辨病与辨证的关系、辨证论治的方法、专病专药等方面,总结提炼出王坤根的临证思维模式,并结合其具体临证经验加以阐释。[结果]王坤根认为临证首当辨病,不仅要辨中医病名,还要辨西医病名,通过辨病不仅能了解疾病的病因、转归和预后,还可以防止误诊、判断疗效。强调辨病为基础的辨证论治,并提炼“三步法”使辨证论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尤其适合初入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倡导针对基层及辨证论治有困难的初学者建立专病通治方,并提出专病专药应与辨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吸取前人实践所总结出的经验。[结论]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有助于提高年轻中医师的临证水平。  相似文献   

13.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独具中医特色,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治.文章试图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角度,结合妇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探讨妇科疾病的诊治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辨病论治体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但以往中医学 (尤其是内科 )对病的本质认识尚感不够。因此中医学术的发展 ,当突破辨证论治的局限 ,从“病”着手 ,即在明确疾病病理变化 (病性 )的基础上 ,结合辨病位而确定疾病病种及分类 ,建立辨病论治的完善体系 ,实现辨病与辨证的结合 ,将可能是中医学发展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它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理论原则,而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关键在于辨证。《临证指南医案》说:“医道在于识证、立法、用方,此三大关键,……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重要”。又说:“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因此,辨证是治法与方药的根据,通常所说的“随证治之”、“依法治之”,就是这个意思。中医这种同病异证异治,异病同证同治,主要是抓住整个机体反应的“证”出发,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以及患者个体反应的差异,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证”,  相似文献   

16.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实包含了辨证和辨病,二者是有机整体,著名的《伤寒杂病论》 已经有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具体论述,朱肱在其 《活人书》 中更详细阐明了辨病与辨证的结合特点与方法,对指导中医临床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医学著作,每篇篇名均冠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以病为纲,以证为目,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治疗以辨证为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灵活运用了"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治疗法则,为后世医家诊疗疾病的典范。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进展性疾病,同时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严重肝病仍存在较高风险,而现代医学在此类特殊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面却是盲区。陈师基于对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把握,善于归纳疾病证候分型,注重辨病与辨证结合,个体化施治,临症巧用中药药对加减治疗,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刘建红 《医学文选》2002,21(5):685-686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根据辨证论治指导原则 ,通过对中医诊治骨伤科伤筋、骨病及疮疡病因病机的研习 ,又依中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之法则 ,将八法之中“消、托、补”三法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 ,屡用屡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肠氵辟 (溃疡性结肠炎 ) 魏某某 ,男 ,5 0岁。病人泄痢 4年 ,腹泻日 2~ 3次。两年前不明原因腹泻 ,脓血便 ,伴里急后重 ,日 3~ 4次 ,严重时全身乏力 ,服用西药“氟哌酸”等药物后缓解 ,但经常因饮食不适或受凉等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身免疫病大都为原发性,少数为继发性。前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预后多数不良,常呈慢性迁延。中医药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有效途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关键。中医强调的辨证论治,素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独特优势。自身免疫病发生机制复杂,环节较多,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具有多向调节作用,这在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