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思宇  陈青娅  刘健 《安徽医学》2021,42(6):613-61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川渝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 调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因治疗需要而拍摄的下颌前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从中选取根尖孔发育完全且未行根管治疗或修复治疗的影像,详细记录其牙根数目,并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其根管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75例患者,包括1076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和978颗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以单根为主(99.26%),其余均为双根(0.74%);下颌第二前磨牙则全部为单根.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主要为单根管(74.16%)和双根管(24.44%),还有少量3根管(0.63%)和C型根管(0.74%);下颌第二前磨牙则以单根管(98.88%)为主,仅检出少量的双根管(1.12%),未见拥有3根管和C型根管的牙根.按照Vertucci分类,I型根管是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最常见的根管构型,其次为V型根管.结论 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多样;下颌第二前磨牙主要为单根管;CBCT可以用于复杂牙根和根管形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数目和根管形态。方法:制备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透明牙标本,记录牙根数目,并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其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得268个透明牙标本,其中单根牙201个(75.00%)、双根牙62个(23.13%)、三根牙5个(1.87%)。单根管、双根管和三根管的发生率分别为3.06%、83.58%和1.87%,其他类型根管发生率为1.49%。侧支根管发生率为25.00%,根尖孔大多位于牙根的侧方。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形态从多到少依次是单根双根管、双根双根管、单根单根管和其他。  相似文献   

3.
广东珠三角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解剖外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溢云  林正梅 《河北医学》2007,13(9):1095-1098
目的: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外形测量了解363颗广东珠三角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外形解剖特征.方法:筛选出广东珠三角人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363颗.将363颗下颌第一前磨牙编号,以游标卡尺测量并记录牙齿的全长、冠高、冠宽、根长;以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根尖孔位置、数目,牙根数目,牙根表面是否存在凹陷以及牙根是否弯曲及弯曲的位置.结果:363颗下颌第一前磨牙长度平均值为21.77±1.57mm.下颌第一前磨牙单牙根340颗(93.66%),双牙根22颗(6.06%),三牙根1颗(0.27%),多牙根的牙根分叉主要发生在根尖三分之一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孔数目为1~4个不等,以分布于根尖侧方为主(P<0.05).248颗(68.32%)下颌第一前磨牙根面存在凹陷.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发生弯曲者为139颗(38.50%),绝大部分发生在根尖三分之一区(92.60%).结论:珠三角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有其特殊的外形解剖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并记录136颗第一前磨牙牙根数目和根尖开口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第一前磨牙136颗,按口内上下颌牙位分为4组。对离体牙进行处理后,观察牙根分叉情况。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开口位置。结果以无根尖分叉牙根作为单根的判断标准,上颌与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均以单根为主,且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率显著高于上颌,女性上颌与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单根率显著高于男性。将根分叉在根长的1/2以上作为单根判断标准,上颌与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均以单根为主,且女性上颌与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中单根率均显著高于男性。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开口位置顶点和非顶点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占半数,且根尖主要形状为圆形;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开口位置非顶点比例显著高于顶点,根尖开口主要为卵圆形。结论上颌与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均以单根为主,且女性上颌与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单根率相对较高。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开口位置顶点与非顶点各占一半,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开口位置主要为非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数字影像研究重庆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及牙根数目.方法 筛选重庆地区567例患者的锥形束CT数字影像(男:293例,女:274例),共1 12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通过i-CAT软件对其轴面、矢状面、冠状面进行分析,记录其根管形态及牙根数目.结果 1 12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参考Vertucci根管形态分类法进行分类,发生率分别为:Ⅰ型71.17%,多根管型28.83%[其中Ⅱ型4.45%,Ⅳ型1.16%,V型7.38%,Ⅸ型(双根双根管)13.61%,X型(其他)2.22 %];左右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同一根管类型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多根管发生率(32.29%)高于女性(25.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 重庆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中多根管及双牙根的发生率较高,根管类型多样,且有性别差异.通过对根管系统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透明牙标本法、锥体束CT扫描法,研究山东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的形态。方法从山东各地市医院口腔科选取符合条件的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共计164颗为研究对象,肉眼观察其牙根外形,记录有根面凹陷牙齿的数量,通过透明牙标本法采用Vertuccis分类法观察根管系统形态。选取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的锥体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中304颗山东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影像,观察根管系统形态。结果透明牙标本法中,164颗离体牙,有2颗为双根牙,162颗为单根牙,双根牙检出率为1.22%;162颗单根牙的根管中,Ⅰ型根管检出率82.72%,Ⅲ型根管检出率为1.23%,Ⅳ型根管检出率为3.09%,Ⅴ型根管检出率为12.96%,Ⅱ、Ⅵ、Ⅶ、Ⅷ型根管检出率为0。164颗离体牙透明牙标本法的双根管检出率为18.29%;36颗离体牙有根面凹陷,其中21颗牙根管数目为单根管,其余15颗为双根管,有根面凹陷的离体牙双根管检出率41.67%;锥体束CT扫描30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55颗牙为双根管,双根管检出率为18.09%。结论山东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双根管出现率比较高,根管形态比较复杂,临床治疗时需注意,可采取多种辅助手段,确定根管形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锥形束CT分析研究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根与根管解剖形态,以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调取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因治疗需要而拍摄的下颌磨牙CBCT影像从中选择根尖孔发育完全、未行牙髓治疗、无桩或冠修复的下颌恒磨牙影像资料数据,详细记录下颌磨牙的牙根数目与形态,并采用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其根管形态。结果本研究纳入845例患者共1370颗下颌第一磨牙和1412颗下颌第二磨牙。其中,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根均为单根,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为23.50%;其近中根常见根管构型为VertucciⅣ型(64.31%)和Ⅱ型(25.33%);远中单根的下颌第一磨牙以Ⅰ型(54.48%)和Ⅳ型(27.96%)根管为主,而对于远中双根的下颌第一磨牙,94.10%的远颊根和所有的远舌根为Ⅰ型单根管。在下颌第二磨牙中,36.69%为不完全融合的C型牙根,仅0.42%的下颌第二磨牙拥有三个牙根。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的发生率为33.85%,两侧C型根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多样,变异性较大;锥形束CT较其他影像检查方法在研究牙根和根管形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多为单根单管,少见变异形态尤其是三根以上极为罕见,本文对其变异牙根形态进行观察分析,为根管治疗术前检查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从收集的83颗下颌第一前磨牙离体牙中选出具有根面沟、根面凹陷及根尖分叉的15颗,对牙根外形进行拍摄并仔细观察分析。结果:83颗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变异15颗(18%);变异牙根均可见近中舌侧沟;根面沟主要发生在根中下段;颊舌侧根面沟罕见,可同时伴有根尖分叉;其中单根尖牙75颗(90.4%),双根尖以上6颗(7.2%)。结论:根面沟的发生使得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变得复杂,根管治疗前应仔细检查以免遗漏根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形态的解剖特征和对称性。方法:收集413例CBCT影像(下颌第一前磨牙794颗,下颌第二前磨牙770颗)。运用NNTViewer软件分析其牙根数、根面沟位置、根管数、根管构型,统计根管构型的对称性。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大部分为单根,13颗为双根。根管构型发生率分别为I型87.66%,II型1.76%,III型2.52%,IV型2.14%,V型5.92%,C形根管(横截面)12.21%。118颗牙齿在牙根近中舌侧发现根面沟,93.70%根管构型对称。下颌第二前磨牙均为单根,其中99.48%为I型,0.52%为V型。4颗牙齿在牙根近中舌侧发现根面沟,99.48%根管构型对称。结论:下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解剖结构复杂多样,具有一定对称性,运用CBCT可帮助确定根管系统特征和变异。  相似文献   

10.
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解剖结构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解剖结构。方法直接观察147颗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形态;体视显微镜测量根尖孔中心到根尖顶点的距离,并拍摄X线片。用髓腔透明法对根管系统进行研究。结果147颗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69.39%(102/147)为单根,30.61%(45/147)为双根;53.06%(78/147)根尖孔与根尖顶点不吻合,距离为(0.84±0.63)mm。单根牙中32.35%(33/102)的牙根向远中弯曲,双根牙颊根向腭侧弯曲率33.33%(15/45),弯曲度为(15.59±8.47)°,腭根向颊侧弯曲率31.11%(14/45),弯曲度为(16.62±5.19)°。摄片观察到4种根管分型,透明牙观察到6种根管分型,并显示出复杂的侧副根管情况。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解剖结构复杂,需在临床工作中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1.
陈彤  易晓颖  叶学锋 《四川医学》2005,26(12):1389-1391
目的 参照中医临床经验,探讨中药己参合剂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5/6肾切除引起的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以能改善肾小球硬化进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巯甲丙脯酸作阳性对照,观察己参合剂的作用。结果 己参合剂不仅有降低模型组大鼠的尿蛋白,减缓血肌酐上升速度(P〈0.01),还能减少其尿中Ⅳ型胶原(P〈0.05)。肾病理证实可以减少系膜细胞增生(P〈0.01)及细胞外基质的病理性堆积(P〈0.01)。结论 己参合剂具有一定减轻该大鼠模型肾小球硬化,减轻肾损伤,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是否存在第三根管,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避免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管的遗漏提供指导。方法:选取需做根管治疗的下颌第一磨牙172例,采用探针和扩大针探查远中根管,并与X线技术相结合以确定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管的数目。结果:172例下颌第一磨牙中发现远中第三根管2例。结论: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第三根管的出现增加了临床治疗中遗漏根管的机率,因而根管治疗时对根管数目的仔细检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于春亚 《新乡医学院学报》1994,11(2):170-171,174
研究目的探讨治疗感染极管的有效方法。研究背景根管治疗的传统方法是采用多次法进行治疗。近年有人提出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治疗感染根管,文献报道较少。方法常规开髓后,彻底清理或扩大根管,用30%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根管、吸干,碘仿糊剂充填根管。结果本组病例经治疗后痊愈289例、进步111例、失败11例,总有效率为97.3%。结论 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治疗感染根管,操作简便、疗程短,疗效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访分析采用超声波根尖倒预备的根尖手术术后1年临床疗效,并与常规根尖倒预备法对照分析?方法:回访分析根尖切除术病例98例,其中采用常规根尖倒预备(conventional technique,C组)的58例,采用超声波根尖倒预备(ultrasonic root end preparation,U 组)的40例?采用双盲分析法对这些病例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超声波根尖倒预备组(U组)的1年成功率为90.0%,其中切牙为 92.6 %,前磨牙为84.6%?常规根尖倒预备组(C组)的1年成功率为82.8%,其中切牙为91.2%,前磨牙为70.8%?结论:根尖倒预备能够提高根尖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超声波倒预备比常规根尖倒预备的成功率高,超声波倒预备利于更严密地封闭根尖?  相似文献   

15.
Root ZX根管测量仪与三联法对根管充填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莉琳  向学熔 《重庆医学》2008,37(4):406-407
目的比较研究Root ZX根管长度测量仪与三联法对根管充填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需行根管治疗术的单根管恒前牙、双尖牙320颗,分为两组,在根管预备前分别应用Root ZX根管测量仪与三联法测量根管长度,以此长度进行预备和充填,然后摄牙片,比较其准确率。结果两种方法充填根管X线片结果差异明显,电测组适充率为91.41%,三联法组适充率为68.71%。电测组明显优于三联法组(P<0.05)。结论Root ZX测量仪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率高的根管长度测量仪。  相似文献   

16.
陈蓁蓁  洪滔 《浙江医学》2017,39(24):2254-2256
目的比较一次法与多次法根管充填术治疗不可复性牙髓炎的效果。方法选取不可复性急性牙髓炎患者80例(80颗牙)。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40颗牙)和对照组(40例40颗牙)。研究组患者给予一次法根管充填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次法根管充填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完成治疗7d、1年后疼痛程度,以及完成治疗6、12个月后治疗效果。结果完成治疗7d后,研究组患者轻度疼痛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5.0%vs7.5%,P<0.05)。完成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完成治疗6、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90.0%vs82.5%、92.0%vs83.3%,均P<0.05)。结论与多次法根管充填术相比,一次法根管充填术治疗不可复性牙髓炎治疗周期短,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avid手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手术指征、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科行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的5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 男3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6.6±14.5)岁。术前存在重度主动脉瓣关闭反流37例(71.2%),主动脉瓣环、窦部、窦管交界直径分别为22~30 mm、40~56 mm、34~51 mm。40例主动脉根部真性动脉瘤患者行单纯David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1~108 min,平均为(81.3±11.6)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8~129 min,平均为(97.3±10.8)min。12例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David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象鼻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3~126 min,平均为(107.4±11.2)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27~180 min,平均为(143.5±17.1)min。所有患者使用人工血管直径均≤ 30 mm,9例采用右心房分流技术处理主动脉根部渗血。42例患者撤机前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主动脉瓣功能,结果示无反流16例、微量反流18例、轻度反流8例。全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1.9%,1/52),所有患者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及其他重大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3.2±2.1)年,完整随访43例,无患者死亡;最近一次随访超声检查示主动脉瓣无反流6例、微量反流24例、轻度反流12例、中度反流1例,无中度及以上反流患者比例达97.7%(42/43);无患者因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瓣膜置换手术;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39例(90.7%)、Ⅱ级4例(9.3%)。结论 对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病变,在基于一定手术指征选择合适患者的基础上,选用口径适宜的人工血管行David手术治疗的安全性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口腔科诊断为根尖周炎的100颗患牙采取分层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颗,观察组采取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多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比较2组术后1、7 d疼痛率及1年治疗成功率.结果 术后1 d疼痛发生率治疗组46%,对照组1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 d的疼痛发生率,治疗组14%,对照组1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临床成功率治疗组71.4%,对照组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根尖周炎与多次根管治疗术效果相近,但能减少治疗次数,缩短治疗周期,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锥束CT( CBCT)为研究工具评价TF和Pro-taper在预备离体牙弯曲根管中所产生的根管偏移。方法将按纳入标准收集的40个离体牙随机分为两组,用冠向下( crown-down)法预备,TF组预备至0.06/#25;Protaper组预备至F2。预备前后均用CBCT对离体牙近中、远中根管壁的厚度进行测量,然后利用Gambill 提出的公式进行根管偏移和轴中心率的计算。结果 TF组较Protaper组所需预备时间短,效率较高( P<0.05);TF组和Protaper组器械在预备平均5个根管后都出现变形,无器械折断;在距根尖3、5、7 mm的内外侧壁所测得的根管偏移量比较中,TF组预备产生的根管偏移量小于Protaper组,而其轴中心率大于Protaper组,更接近于1。结论 TF在预备弯曲根管时能较好地维持根管原始形态,具有更高的效率;CBCT可在无创情况下评价预备器械对根管的成形能力。  相似文献   

20.
High-altitude illness may occur after recent pulmonary infection, but high-altitude illness after root canal therapy has not been described previously. A 44-year-old man is presented who skied to a 3333 m high peak in the Eastern Alps one day after he had undergone root canal therapy because of a tooth root infection. After 4 hours above 3000 m severe symptoms of high-altitude illness, including pulmonary oedema, developed. His condition improved after immediate descent. The next day he presented with local and general signs of infection which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gingival incisions and antibiotics. In conclusion, acute tooth root infection and root canal therapy may induce high-altitude illness at an altitude just above 300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