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颈椎小关节双侧部分切除后颈椎后路钢板固定的扭转强度。方法:12 例颈椎标本(C4~7)C5~6 关节内侧切除50 % ,6 例为对照组,6 例钢板固定,测试扭转强度。结果:对照组最大扭矩17 .83 ±2 .16 N·m ,钢板组最大扭矩22 .78 ±4 .75 N·m ,其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3 例小关节突骨折,钢板组5 例螺钉孔与关节破坏边缘处发生骨折。结论:颈椎后路钢板固定可显著增大扭转强度,但螺钉孔处骨折对钢板固定强度产生较大影响。螺钉固定位置须与结构破坏部分保持3 m m 以上距离,以免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131I标记的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Ab)Sc3A及其F(ab′)2作为导向治疗剂,加rHuIFN-γ治疗荷人结肠癌裸鼠获得明显的抑瘤效果。结果表明,rHuIFN-γ+131I-Sc3AmAb或131I-F(ab′)2的抑瘤作用分别为84.5%和91.9%,明显优于PBS+131I-Sc3AmAb或131I-F(ab′)2治疗组(分别为69.6%或60.5%);F(ab′)2组优于完整的mAb组,提示IFN-γ具有良好的导向辅佐作用。上述结果可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131I标记的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Ab)Sc3A及其F(ab′)2作为导向治疗剂,加rHuIFN-γ治疗荷人结肠癌裸鼠获得明显的抑瘤效果。结果表明,rHuIFN-γ+^131I-Sc3A mAb或^131I-F(ab′)2的抑瘤作用分别为84.5%和91.9%,明显优于PBS+^131I-Sc3A mAb或^131I-F(ab′)2治疗组(分别为69.6%或60.5%);F(ab′)  相似文献   

4.
膀胱脐尿管腺癌1例张忠德王燕患者女,45岁。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10年,开始为终末肉眼血尿,以后发展为全程肉眼血尿。入院后B超示膀胱前壁-3.5cm×3.5cm的新生物,CT检查膀胱前顶壁3.5cm×3cm×2.6cm占位灶。膀胱镜检查,见顶部有一...  相似文献   

5.
Ras/NF—IL—6信号转导途径介导人骨髓瘤细胞KM—3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骨髓瘤细胞KM-3中的IL-信号转导途径与生物学效应之间的关第。方法 分别采用MTT、凝胶阻滞电泳(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NSA)、免疫沉淀方法检测IL-6对KM-3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参与IL-6信号传递功能的转录因子以及蛋白激酶在KM-3细胞中的诱导激活状态。结果 IL-6可明显促进KM-3细胞增殖,并可引发Ras/NF-IL-  相似文献   

6.
男性后尿道内窥镜解剖学要点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窥镜下,观察测量了235例正常男性成人和304例前列腺增生病人的后尿道形态学要点。两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在尿道前列腺上下径(分别3.6cm及6.8cm),膀胱颈最高点至精阜距离(分别为2.6cm,及3.8cm)均有显著差异。结合后尿道形态学特点,为93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施行了经尿道前列腺联合部切开术,讨论了术式设计有关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7.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治疗肱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wan-like memory compressive connector,SMC)应用于肱骨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通过轴向拉伸试验、三点弯曲试验、扭转试验三种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建模,对比分析肱骨中段骨折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和8孔钢板治疗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轴向拉伸试验得出载荷-应变曲线及拉伸强度,加载1000N时的SMC与钢板固定的强度分别为2.21MPa和2.35MPa,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定位移与刚度得出载荷-位移曲线及轴向刚度,加载1000N时的SMC与钢板固定的轴向刚度分别为465N/mm和424N/m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点弯曲试验得出弯矩-挠度曲线及弯曲刚度,弯矩在5N·m时SMC固定组与钢板固定组的刚度分别为18.59N·cm/(°)和17.84N·c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试验得出扭矩-扭角曲线及扭转刚度,SMC固定组与钢板固定组在最大扭矩下的扭转刚度分别为302.11N·cm/(°)和287.07N·c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固定的稳定性接近钢板组。结论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治疗肱骨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两种Steffee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9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复制腰椎滑脱术式模型,分别用两种Steffee术式固定标本,施加10.0N.m的最大纯力矩,用脊柱三维运动立体测量系统观察它们在标本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在脊柱的前屈,后伸,左保侧弯,左右轴向旋转6个主运动状态下,滑脱状态的运动范围较完整状态的显著增大,SteffeeA、B两种状态较滑脱状态显著减小,SteffeeA方法运动范围均值小于SteffeeB方法,但两者间无显著  相似文献   

9.
小腿有关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临床选用自体肌腱转位修复跟腱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成年和新鲜青年下肢各7例。制备拉伸试件,在SWD-10型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单向拉伸破坏实验。结果:跟腱、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腱、胫骨后肌腱及展肌腱固定组分别为2292.6N、1020.5N、752.0N、938.9N和721.3N,新鲜组分别为1927.1N、819.5N、346.7N、699.7N、303.8N。结论:腓骨长肌腱是跟腱缺损修复术较理想的自体材料。  相似文献   

10.
抗凝血酶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4株稳定分泌抗凝血酶受体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4株McAb均为IgG1κ链。ELISA交叉试验结果表明,该McAb不与人凝血酶、凝血酶原和HCV多肽反应。4株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效价为3.2×10-2~1.28×10-3,腹水效价为1.6×10-6~5.12×10-7。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很多,其中主要有偏心位固定的钢板类和中心位固定的髓内钉类。由于两者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在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也不同。 目的:对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两种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对比,探讨两种固定器固定股骨髁上骨折时的应力分布差异,从而为临床选择理想的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12套成人尸体股骨,将股骨髁上横行锯断,制作股骨髁上骨折模型。将骨折标本解剖复位后,按照手术操作方法用微创内固定系统和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在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共粘贴6个电阻应变片,然后将骨折模型分别置于Zwick Z100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及扭转试验机(RNJ-500)上,以线性载荷0-400 N、扭转载荷0-20 N•m加载,分析局部应力,测量两种固定器在相同载荷条件下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特点。 结果与结论:在实验载荷条件下,逆行交锁髓内钉组和LISS钢板组骨折断端和钉道周围应力均随着轴向载荷和扭转载荷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轴向载荷下,逆行交锁髓内钉组较LISS钢板组在6个测试应变点应变值大(P < 0.01);在同一扭转载荷下,LISS钢板组较逆行交锁髓内钉组在6个测试应变点应变值大(P < 0.01)。 结果显示,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髁上骨折中可明显降低应力遮挡,从而利于应力传导,并具有良好的抗扭转能力,从生物力学角度可以推广使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如何确定LISS-DF近端螺钉单双皮质合理搭配的固定方式,以便达到骨折两端螺钉固定强度的相对平衡,降低锁定钢板、螺钉和骨皮质之间的剪切应力,避免螺钉的应力集中,产生更有效的治疗结果是避免内固定失败的关键。 目的:对LISS-DF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近端螺钉单双皮质不同组合的固定方式进行有限元分析及力学评价。 方法:在ANSYS 9.0软件中建立LISS-DF钢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AO/OTA33-A3型)的实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在近端螺钉单、双皮质不同组合固定方式下,通过模拟生理应力做轴向加压、扭转实验,同时评估近端螺钉的应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在16种不同组合方式中,当近端螺钉组合为1,3单2,4双皮质固定时,近端4枚螺钉的应力均值最小为24.219 75 N,同时剪切应力均值亦为最小,位移变化与其他组合固定方式相当且均较小。提示近端螺钉靠近骨折端处双皮质固定,其余螺钉依次单双皮质交替固定时,LISS-DF系统应力分散,抗拔出和抗扭转效果好,从而减少钢板螺钉早期的松动脱落。 关键词:应力分布;LISS-DF;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有限元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4.002  相似文献   

14.
Treatment of a distal radius fracture should consider principles including stable fixation and early mo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iomechanical interactions of plate-fixation angles in the internal double-plating method coupled with various load conditions using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A 3D finite element distal radius fracture model with three separation angles (50, 70, and 90°) between the buttressed L- and straight plates was generated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data. After model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frictional (contact) element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interface condition between the fixation plates and the bony surface. The stress/strain distributions and displacements at the radius end were observed under axial, bending, and torsion load conditions. The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ending and torsion increased the stress values more than the axial load. The radius and straight plate stress valu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fixation angles for all load conditions. However, the L-plate stress values increased slightly under the bending buckling effect. The displacements at the radius end and strains at the fracture healing interfac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fixation angles for axial and torsion conditions but displayed a slight difference for the bending condition. The findings using FEA provide quantitative evidence to identify that much larger plate fixation angles could provide better mechanical strength to establish favorable stress-transmission and prevent distal fragment dislocation.  相似文献   

15.
背景:由于脊柱结构复杂,对复位或原位融合后融合的腰椎节段应力分布变化特点的精确生物力学分析一直是个难点。 目的:通过建立L4/5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来比较腰椎滑脱原位融合和复位融合两种手术方式在各种载荷下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其对腰椎稳定的影响。 方法:根据健康成年男性的下腰椎CT数据,利用mimics,Catia和Patran,Marc等软件建立起L4/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此模型模拟退变性腰椎滑脱,在此基础上建立L4/5节段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模型,分析两模型在各种载荷下的应力分布特点,并比较异同。 结果与结论:L4/5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负荷下,该节段各部结构,包括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器和椎间融合器上的应力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两模型都显示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上分布的应力最大。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原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后,复位与否对该节段生物力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复位固定加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42例腰椎滑脱症采用复位固定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病例随访5.33月,平均15月,疗效优者19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RF固定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治疗,到底是采用短节段固定还是长节段固定争论很多。 目的:观察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 方法:腰椎滑脱患者146例,男36例,女110例,年龄22~73岁,平均53岁,病程1~18年,平均5年。采用腰椎管扩大开窗减压或全椎板切除减压、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融合。 结果与结论:146例患者中采用短节段4枚椎弓根螺钉固定72例,长节段6枚椎弓根螺钉固定74例。椎间植骨101例,横突间植骨45例。术后随访134例,随访时间1.5~14年,按Steffee临床疗效分级标准,优74例,良41例,中13例,差6例,优良率85.8%。完全复位77例,其中短节段固定32例,长节段固定45例;部分复位69例,其中短节段固定40例,长节段固定29例。短节段固定者有8例13枚椎弓根螺钉发生断裂,而长节段固定者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分析患者腰椎滑脱的类型、程度、病程长短、是否合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不稳等情况,是选择用短节段还是用长节段置入固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髁间骨折采用普通钢板螺钉固定容易松动,而锁定钢板有良好的把持力及角稳定功能。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锁定钢板和普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采用5具防腐老年尸体肱骨标本分为两组对干骺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用电动摆锯从肱骨内外髁向鹰嘴窝成直角截割,制作C3型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模型,复位后分别用锁定钢板和普通钢板固定。两组在万能生物力学测力器上以600,800,1 000 N负荷进行轴向压力测试,2 N•m力矩进行扭转测试。 结果与结论:两组标本干骺端平均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锁定钢板组在600,800,1 000 N的负荷下出现的纵向压缩位移明显小于普通钢板组(P < 0.05)。以3 mm为垂直位移系统失效标准,锁定钢板组的平均载荷显著大于普通钢板组(P < 0.05),锁定钢板组组旋转角度明显小于普通钢板组(P < 0.05)。提示对于老年人复杂肱骨髁间骨折,锁定钢板比普通钢板有更强的抗折弯和抗扭转的生物力学性能。 关键词:锁定钢板;普通钢板;复杂肱骨髁间骨折;骨质疏松;内固定;生物力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4.011  相似文献   

19.
背景: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预后。 目的:旨在分析跟骨骨折多针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的固定效果,评价2种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①CT扫描正常男性右侧跟骨,建立完整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模拟跟骨骨折钢板和多针两种内固定后受到跟腱载荷的工况,对比研究钢板功能位0°、多针功能位0°组、多针跖屈30° 组2种内固定3种分组模型的应力分布、骨折线相对位移和内固定最大主应力。②回顾性研究59例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其中36例患足行切开复位多针内固定,23例患足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跟骨骨折钢板和多针两种内固定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固定后软组织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①有限元分析中加载足踝静止状态跟腱最大载荷160 N,3组模型内固定的最大主应力值均小于内固定屈服强度225 MPa。3组模型跟骨骨折线的相对移位均小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的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 mm的标准。连续加载1~1 000 N载荷的工况,3组模型内固定失效时对应的跟腱载荷均大于160 N。模型的应力分布显示,多针与钢板内固定都均匀分布了应力。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SandersⅡ型骨折多针固定组优良率83%,钢板固定组优良率78%,两组固定后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多针固定组固定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钢板固定组(P < 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在实体胫骨上对两种不同弹性模量的外固定材料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探讨两种不同弹性模量的外固定材料对胫骨骨折应力及其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12套成人尸体胫骨,将胫骨中段横行锯断,制作胫骨骨折模型。将骨折标本解剖复位后分别以铝合金材料外固定支架(高弹性模量,弹性模量为110 GPa)和PEEK、碳纤维树脂材料外固定支架(低弹性模量,弹性模量为7.0 GPa及11.4 GPa)固定。在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共粘贴13个电阻应变片,然后将模型分别置于Zwick Z100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及扭转试验机(RNJ-500)上,以线性载荷0 ~ 600 N、扭转载荷0 ~ 2.5 N?m加载,分析局部应力,测量两种不同材料外固定系统在相同载荷条件下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特点。结果 在实验载荷条件下,传统外固定支架和高分子外固定支架骨折断端和钉道周围应力均随着轴向载荷或扭转载荷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线性载荷或扭转载荷下,高分子外固定支架组较传统外固定支架组在13个测试应变点应变值应力分布更均匀,应变值大,其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高分子材料外固定器治疗骨折中可明显降低应力遮挡,从而利于应力传导,从生物力学角度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