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中药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使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使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支柱,在数千年历史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全世界医学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中药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和中药剂型的多样化,有关中药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外有报道数十例患者服用中药引起肾功能衰竭,需肾移植的消息。国内《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也有许多关于含马兜铃酸药品引起肾损害的报道,引起全球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关注。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概述了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了解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提出了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药的广泛运用及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受到关注,本文就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概况,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以及怎样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目的是引起医药人员及患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药应用的广泛,人们医药知识的普及,不良反应监控的手段及方法的提高,中药不良反应报道逐年增多。几乎常用的400余种中药均有不良反应的报道。特别是近年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新马禁用黄连事件、日本柴胡事件、巫丹事件、比利时中药减肥事件的出现,使我们对中药的副作用有了重新认识,井逐步引起了关注,同时也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中药毒理学,现将近年来中药对机体不同系统的毒副作用概述如下。 五官不良反应:引起鼻衄的药物有三七、人参、鹿茸、仙茅、阿胶;引起瞳孔散大的药物有南五加、氰化物、铅、颠茄类、…  相似文献   

6.
212例中药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近年来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使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999-2001年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212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涉及药品较广,其中以注射剂居多。结论:不良反应主要以过敏、药物热和休克为最常见。  相似文献   

7.
102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促进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对近年来上报的中药制剂所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有102例,其中最多是双黄连粉针剂(30例),其次是茵栀黄针剂(14例)、葛根素针剂(13例)。ADR表现主要是皮肤损害,其次是全身性的损害如畏寒、发热等;较严重的ADR有溶血性贫血3例,过敏性休克3例,呼吸困难2例,呼吸骤停1例,高热12例。结论: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有的病情较严重,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因此加强其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32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从2003年2月~2006年2月32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中药引起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为发热。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咽喉水肿,呼吸困难等。结论:中药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最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张叶 《中国医学杂志》2006,4(4):187-188
随着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认识的不断提高,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对西药不良反应的监测都建立了一定的制度。我国也于1989年11月成立了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使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察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医药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后作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般常用煎剂和丸、散、膏剂的药性平和,很少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某些中药制剂里也含有有毒的中药或成分,由于各种原因可以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死亡。随着医忠双方人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逐渐重视,其报道也日益增多。但在中药不良反应的人群特征、易发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报道。同时,中药新药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也有赖于对其进行上市后的不良反应监测。因而,进行这方面的监测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数千年来,中药是我国人民防病治病和预防保健的主要武器,它对保障国人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医药的疗效逐渐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和认可。药物作用于人体,可能发生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据最近有关资料报道,中药的不良反应居药物不良反应的前三位,不论报道是否具有权威性,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杨晔  朱建明 《甘肃医药》2010,29(4):452-454
任何药物在临床上的作用都是多方面的。中药亦是如此,但其不良反应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国内文献报道,将1999—2001年国内主要医学期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212例进行统计分析,212例中药不良反应以注射剂的发生率最多,为75.28%;口服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2%;外用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共涉及药品65种。主要集中在注射剂,  相似文献   

12.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支柱,在数千年历史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全世界医学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中药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和中药剂型的多样化,有关中药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外有报道数十例患者服用中药引起肾功能衰竭,需肾移植的消息。国内《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也有许多关于含马兜铃酸药品引起肾损害的报道,引起全球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关注。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中药不良反应表现1.1消化系统此类症状在中药不良反应中较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绞痛、腹泻、腹胀甚至上消化道出血,例如大戟、苦参…  相似文献   

13.
中药的不良反应琐谈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张丽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303-130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数量趋升而对不良反应监测严重滞后。针对这一现状的紧迫性,本在参考大量献的基础上,不良反应的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特征及预防的相应对策入手,全方位阐述中药不良反应。目的是使人们正确地对待中药,合理地使用中药,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一文谈:顾名思义,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根据中药常见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症状,归纳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提出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使人们能够正确使用中药。随着人们在用药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的认识和化学合成新药的难度越来越大,世界上掀起了"回归大自然"的浪潮,中药、中成药也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中药的疗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然而,有一些人利用人们对中药的信誉和喜爱,为了某种目的而夸大其实地宣扬  相似文献   

16.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5月~2010年6月我院收到的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儿童的发生率较高,表现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主要品种为心脑血管疾病药品。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做到严密监测,合理用药,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禹俊梅 《中外医疗》2010,29(31):137-139
中药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中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提出了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以便提高对中草药可能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加强用药监护,保障用药安全,尽量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防治中药中毒,更好的为人类的保健事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药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普遍认为中药的药性平和,副作用小,安全有效,但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已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本文对部分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分析,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们传统上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小,有人甚至认为没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这种认识其实是一种误解。近几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相继见诸报端,而马兜铃酸事件、排毒养颜胶囊等报道更是令人震惊,中药的不良反应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将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茅燕敏 《当代医学》2014,(27):155-156
目的:分析探讨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对策。方法选择浙江宁波北仑第二医院中医门诊收治的20例口服中药汤剂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所有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对策。结果剂量不合理、辩证配伍不当以及药物因素是口服中药汤所致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本组20例患者接受对症观察和治疗后,不良反应均得到明显改善和控制。结论医护人员在临床上需要加大中药汤剂治疗的重视力度,落实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和防护措施,从而力求最大化预防和控制患者口服中药汤剂后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