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山东省某高校大学生HIV主动检测艾滋病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制定促进大学生HIV主动检测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3—5月在山东省潍坊市某高校抽取调查对象共670名,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艾滋病主动检测意愿及影响因素开展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670份,回收有效问卷666份,问卷有效率为99.40%。被调查大学生中有56.31%(375/666)报告有HIV检测意愿,在不同性别(χ2=10.543,P=0.001)、有无性行为经历(χ2=57.280,P<0.001)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为女性(OR=2.932,95%CI:1.803~4.770)、医学专业(OR=5.562,95%CI:3.491~8.860)、有性行为经历(OR=3.547,95%CI:2.160~5.824)、基础知识认知情况优秀(OR=2.751,95%CI:1.257~6.021)、对艾滋病人接纳程度中(OR=12.195,95%CI:6...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州市大学生整形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3所高校在读大学生2 400名,自编调查问卷,调查大学生对待整形的态度、整形行为等现况。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大学生整形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2 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229份,有效回收率为96.12%。整形行为发生率为9.4%,男生的整形率为5.7%,女生的整形率为11.8%。未做整形的调查对象中有10.5%计划去做整形,89.5%从未计划整形。排在前六位的整形项目是牙齿矫正(68.9%)、脱毛(23.4%)、除痘(19.6%)、割双眼皮(8.1%)、打美白针(7.2%)、玻尿酸(3.8%)。不同性别、生源地、BMI指数、专业、生活费水平、外貌满意度、整体满意度的大学生整形行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生(OR=2.37,95%CI:1.66~3.39,P0.001)、每月生活费高于2 000元(OR=2.27,95%CI:1.46~3.53,P0.001)、文史经管类专业(OR=1.95,95%CI:1.23~3.08,P=0.005)、自身整体满意度越低(自身整体满意度越高OR=0.47,95%CI:0.27~0.81,P=0.006)的大学生整形行为发生率越高。结论广州市大学生对待整形较为理智,性别、生活费水平、专业、自身整体满意度是整形行为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调查高校大学生耳鸣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为预防高校学生的耳鸣发病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控建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遵义市2 438名高校大学生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噪声接触等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以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校学生耳鸣的危险因素.结果 大学生耳鸣患病率达16.00%,其中女生为17.00%,男生为13.93%,女生耳鸣检出率高于男生(x2=3.77,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耳鸣的因素有饮酒(OR=1.54)、体育锻炼频率较少(OR=1.15)、失眠次数较多(OR=1.48)、去酒吧(OR=1.50)以及去KTV的频率较高(OR=1.32)(P值均<0.05).结论 高校学生耳鸣的危险因素众多.应根据影响因素加大对耳鸣的防控力度,降低耳鸣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武汉市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状况及其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两所综合性大学1188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072份。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性别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之间,适应不良在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P=0.838);情绪适应和躯体适应维度女生得分高于男生(t1=-3.19,P,=0.001;t2=-2.28,P2=0.023);行为适应维度男生得分高于女生(t:2.92,P=0.00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中,家庭环境因素对适应不良的发生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女生中,父母经常打架是适应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OR=4.44,95%CI.1.77—9.13),经常主动向家人谈心里话是其保护因素(OR=0.41,95%Cl:0.19~0.90)。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大学新生在不同适应维度发生的状况不同。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之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应针对不同性别适应不良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叶梅  翟向宇  谷倩  黄涛  范翔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0):1509-1513
从性别差异角度探讨体力活动、屏幕时间与焦虑情绪、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大学生健康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3个区3所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共抽取4 96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IPAQ),评估被试的焦虑、睡眠和体力活动状况.结果 有9.7%的受访大学生存在焦虑情绪(男生8.7%,女生11.4%),睡眠质量不良率为55.0%(男生51.8%,女生60.4%).性别间焦虑发生率和睡眠质量不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92,34.81,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中,控制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后,体力活动和屏幕时间均未达到推荐标准的人群,存在焦虑情绪和睡眠质量不良的风险分别是2项指标均达标人群的2.23(95%CI=1.31 ~3.79)倍和1.48(95%CI=1.13~ 1.94)倍;女生中,屏幕时间与焦虑情绪存在正相关(aOR=1.61,95%CI=1.18~2.21),而体力活动与焦虑情绪、睡眠质量之间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力活动不足与屏幕时间过长会增加男生焦虑情绪和睡眠质量不良的风险,屏幕时间过长会增加女生焦虑情绪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医科大学大一大二年级1 621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童年期虐待经历及心理亚健康情况,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影响。结果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为16.9%,男生(20.3%)高于女生(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34,P0.01)。品行问题、情绪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检出率分别是17.1%、23.3%和14.8%,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童年期虐待的检出率为34.4%,男生(41.6%)高于女生(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的发生率依次为21.2%、26.0%和3.0%,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情感虐待(OR=2.35,95%CI:1.77-3.13)、躯体虐待(OR=2.29,95%CI:1.74-3.02)、性虐待(OR=3.78,95%CI:2.08-6.87)和童年期虐待(OR=2.74,95%CI:2.01-3.71)仍是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有益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促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大一新生睡眠质量及其维度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为改善医学类大一新生抑郁情绪和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珠海市某医学院校669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睡眠质量各维度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结果 调查对象PSQI平均总分为(4.9±2.2)分,PHQ-9平均总分为(6.0±3.4)分。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调查对象抑郁情绪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女性(OR=1.496,P=0.028)、农村生源地(OR=1.640,P=0.013)、主观睡眠质量差(OR=1.620,P=0.025)、入睡时间长(OR=1.588,P=0.020)、有睡眠障碍(OR=2.260,P=0.001)、存在日间功能障碍(OR=3.292,P<0.001)以及PSQI总分≥6.5(OR=2.157,P=0.008)。结论 医学院校大一新生抑郁情绪发生率偏高,睡眠质量与抑郁情绪的存在相关性,对来自农村的女性学生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李艳兰  皮俊敏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648-1651
调查大学生问题行为报告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大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江西省2所高校1 007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大学生行为问题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与积极心理品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问题行为报告率为24.5%,社会适应与情绪障碍、学习问题、恋爱与性问题、神经精神障碍的报告率分别为26.4%,33.6%,12.3%,31.6%.在问题行为报告率中,男生(31.2%)高于女生(20.2%),农村学生(26.8%)高于城镇学生(18.2%)、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学生(31.1%)高于无留守经历学生(24.5%)(x2值分别为15.65,7.79,10.51,P值均<0.01).有问题行为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均低于无问题行为大学生(t值分别为-8.45,-9.70,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50)、来自农村家庭(OR=1.52)与问题行为呈正性相关,家庭外支持(OR=0.71)、勇气(OR=0.64)、节制(OR=0.67)与问题行为呈负性相关.结论 大学生存在一定比例的问题行为,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贵州省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采取干预和防治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多阶段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6所高校3 506名大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大学生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结果调查时点前12个月里,3 506名调查对象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报告率为8.78%,男生(14.6%)高于女生(6.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生(OR=1.574)、伤心绝望(OR=4.325)、动手打架(OR=6.801)、自杀意念(OR=4.641)和服用安眠药(OR=2.472)均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存在正相关。结论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联合起来对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相关行为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及时识别危险状况的发生,建立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不同性别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初一到高三学生5718名,匿名填写问卷,有效问卷5660份.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的报告率为14.3%,男生高于女生(男生25.2%、女生5.1%).无论男女生,学校亲密度差是校园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男生OR=1.060、女生OR=1.065);父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653)、重组/单亲家庭(OR=1.834)、低年级(初一OR=5.291、高二OR=1.526)、学习成绩较差(OR=1.470)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OR=0.546)、同伴关系较好(OR=0.618)、与父亲沟通容易(OR=0.756)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与母亲沟通容易(OR=0.358)是女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校园躯体暴力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与性别有关,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医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流行期间焦虑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心理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院校6 276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制作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等;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在COVID-19流行期间对被试的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匿名调查。  结果  医学生焦虑得分为(38.52±7.76)分,焦虑情绪检出率为8.9%。医学生在性别、辅导员在COVID-19流行期提醒注意防护频次、本/专科生、户籍所在地、自评近期健康状况、所居住小区是否有COVID-19确诊患者、关注度、盲目消毒、自评自己被感染的风险、恐慌程度等方面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科生(OR=1.25)、自评自己感染COVID-19的风险高(OR=1.71)、特别恐慌(OR=2.75)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女生(OR=0.62)、来自农村(OR=0.80)、自评近期健康状况一般(OR=0.06)、健康状况较好(OR=0.11)、健康状况很好(OR=0.30)、所居住小区无COVID-19确诊患者(OR=0.67),对COVID-19疫情每天关注一两次(OR=0.47)、频繁关注(OR=0.38)、盲目消毒行为一般(OR=0.53)、盲目消毒行为较少(OR=0.32)与焦虑情绪呈负相关。  结论  COVID-19流行期间,医学生焦虑得分较高,不同性别、本专科层次医学生存在差别。医学生应做好心理调适,适度关注相关信息,正确认识疫情;学校辅导员应多关心学生,并进行多方式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中小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3—4月,方便选取广州市、湛江市和中山市7 755名中小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评定情绪行为问题,使用自编生活行为方式调查问卷收集中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学段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因素。  结果  广东省6~17岁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8%,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0%,14.4%,7.3%和10.1%。男生心身问题、多动指数检出率(3.4%,4.1%)高于女生(2.3%,2.5%),焦虑检出率(2.8%)低于女生(4.9%)(χ2值分别为8.08,14.40,25.38,P值均 < 0.05)。不同学段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88,228.00,28.28,85.19,15.66,39.33,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存在心身问题(OR=1.37,95%CI=1.04~1.82)、多动指数(OR=1.58,95%CI=1.21~2.06)异常的风险高于女生,发生焦虑(OR=0.50,95%CI=0.39~0.64)风险低于女生; 学段是情绪行为问题各因子异常的影响因素。视屏时间过长、睡眠时长不达标的学生更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  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性别、学段、视屏时间和睡眠是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应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干预。  相似文献   

13.
郭莉洁  武凡  田薇 《中国校医》2023,(5):339-342
目的 分析新疆某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近视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2022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515名在校大学生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视的因素。结果 515名大学生近视患病率为75.92%,其中男生近视患病率为73.27%,女生近视患病率为77.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2,P=0.258);汉族(84.15%)和少数民族(58.93%)学生近视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9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长连续看手机时间>3 h(OR=2.395,95%CI:1.207~4.751)、每天累计看电脑2~<4 h(OR=4.367,95%CI:1.225~15.566)为视力危险因素,保持前胸距桌一拳(OR=0.551,95%CI:0.349~0.870)、使用台灯(OR=0.624,95%CI:0.394~0.989)为视力保护因素。结论 近视的原因可能与最长连续看手机时间、电脑时间、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某高校新生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现状,探讨新生HUA是否与含糖糕点、含糖饮料(SSBs)摄入频次有关。方法 于2022-09-10-10-09采用整群抽样选择北京某高校部分2022级新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电子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及过去1年内生活方式信息,并对其进行健康体检。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HUA与含糖糕点、SSBs摄入的关系。结果 共2 077名新生被纳入研究,年龄为19~31岁,其中男生616名,女生1 461名。整体HUA检出率为38.76%。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几乎不吃含糖糕点的新生相比,含糖糕点摄入≥4次/周的新生血尿酸水平(β=0.042,95%CI:0.013~0.072,P=0.011)与HUA发生风险(OR=1.522,95%CI:1.040~2.226,P=0.005)均升高。SSBs摄入频次与尿酸升高(β=0.030,95%CI:-0.001~0.059,P=0.051)及HUA发生风险(OR=1.299,95%CI:0.887~1.903,P=0.179)无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学新生含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中生吸烟现状及青春期发育、感觉寻求、冲动性对其吸烟的影响。方法采用青春期发育事件自评量表、吸烟行为问卷、冲动性和感觉寻求量表对重庆市某区2所中学的167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的吸烟率为14.4%;高中男生和女生吸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22,P0.001),男生吸烟比例为21.9%,女生吸烟比例为9%。不同性别高中生的青春期发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P0.001),女生发育水平高于男生(女生:15.92±1.70;男生:14.82±2.34)。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冲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P0.01),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女生:3.39±1.87;男生:3.71±1.89)。感觉寻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P0.05)。高中生的感觉寻求会影响其吸烟(女生:OR=1.28,95%CI:1.16~1.41;男生:OR=1.28,95%CI:1.18~1.39,P均0.001),感觉寻求高的学生更倾向于吸烟。女生青春期发育会影响其吸烟(OR=0.84,95%CI:0.72~0.98,P0.05),青春期发育程度低的女生更倾向于吸烟;男生青春期发育不影响其吸烟(OR=1.08,95%CI:0.99~1.18,P0.05)。高中生的冲动性不影响其吸烟(女生:OR=0.93,95%CI:0.93~1.22;男生:OR=0.98,95%CI:0.88~1.09,P均0.05)。结论感觉寻求是影响高中生吸烟的因素之一,我们应该关注该人格特质,引导高中生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州市大学生干眼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3月以广州市3所高校1 77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干眼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广州大学生干眼症患病率为66.9%,其中轻、中、重度干眼症状分别占27.3%、16.4%、1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OR=1.382)、文史类专业(OR=1.223)、理工类专业(OR=1.757)、经管类专业(OR=1.501)、屈光矫正不合适(OR=1.441)、每日使用电子产品3~5 h(OR=1.826)、每日使用电子产品5 h(OR=2.029)、眼部化妆(OR=1.389)是大学生干眼的危险因素。结论广州市大学生干眼症患病率较高,大学生需针对干眼的危险因素进行干眼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了解大学新生成瘾行为(吸烟、饮酒、赌博)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实证支持.方法 在某高校整群随机抽取1 281名新生,使用尼古丁依赖量表(FTND)、酒精滥用障碍识别量表(AUDIT)、赌博成瘾筛查量表(SOGS)等进行问卷测量.结果 大学新生吸烟报告率为5.9%,吸烟成瘾率为0.2%;饮酒报告率为19.5%,饮酒成瘾报告率为12.6%;赌博报告率为37.6%,赌博成瘾报告率为7.7%.男生涉及不同成瘾行为的比例及严重程度高于女生(P值均<0.01),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父母是否涉及成瘾行为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父亲吸烟是大学新生吸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0.13,1.81,P值均<0.05),男性、父亲饮酒是新生饮酒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95,2.01,P值均<0.01),男性、父亲赌博、母亲赌博是新生赌博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39,2.23,8.47,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男生是不同成瘾行为的易感群体,父母尤其是父亲的不良习惯是大学新生不同成瘾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愤怒情绪的性别差异及其对抑郁、焦虑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修订的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STAXI-2)、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总体健康问卷(GHQ-28),对随机抽取的248名山东省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男生的内向怒和愤怒外控高于女生(P值均0.05);状态怒、特质怒及愤怒处理方式都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相关;特质怒、内向怒和愤怒控制对抑郁和总体健康回归达到显著水平(P值均0.05),特质怒对焦虑的回归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应对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的愤怒情绪进行有区别的干预,同时考虑性别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舟山市近视初中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初中学生视力保健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舟山市2所中学的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基本资料并检查视力,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焦虑和抑郁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近视初中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775份,回收有效问卷766份,回收有效率为98.84%。检出近视学生662例,其中检出焦虑148例,占22.36%;检出抑郁168例,占25.38%;同时有焦虑和抑郁95例,占14.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514,95%CI:1.054~2.183)、初三年级(OR=2.246,95%CI:1.408~3.619)、高度近视(OR=1.839,95%CI:1.126~3.017)和戴镜时间≥2年(OR=2.504,95%CI:1.464~4.306)是近视初中学生焦虑的危险因素;女生(OR=1.182,95%CI:1.253~2.536)、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上(OR:1.614~2.026,95%CI:1.034~3.153)、高度近视(OR=2.284,95%CI:1.513~3.436)和戴镜时间≥2年(OR=4.602,95%CI:2.035~10.372)是近视初中学生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舟山市近视初中学生焦虑和抑郁检出率较高,女生、初三年级、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上、高度近视和戴镜时间≥2年的近视初中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或抑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建筑工人下背部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WMSDs)的患病现状和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北京市、辽宁省、山东省和广东省等地共8家建筑公司的453名建筑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各部位WMSDs的患病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建筑工人下背部WMSDs的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对象WMSDs总患病率为43.7%,其中患病率从高到低排序为下背部24.1%、肩部18.3%、颈部14.6%、上背部12.4%、手腕部12.1%、足踝部6.0%、腿部5.5%、膝部5.1%及肘部5.1%。研究对象的多部位WMSDs患病率为2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初中及以下组为参考组,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是建筑工人罹患WMSDs的保护因素(OR=0.390, 95% CI: 0.179~0.849, P=0.018);长时间蹲或跪姿(OR=1.818, 95% CI: 1.053~3.138, P=0.032)、搬运重物(每次>20 kg)(OR=2.876, 95% CI: 1.629~5.077, P<0.001)、以不舒服姿势工作(OR=2.619, 95% CI: 1.455~4.714, P=0.001)、下背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OR=2.913, 95% CI: 1.640~5.177, P<0.001)和长时间屈膝(OR=2.958, 95% CI: 1.659~5.274, P<0.001)是研究对象罹患WMSD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建筑工人WMSDs患病风险较高,其中最常见的是下背部WMSDs。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劳动类型和不良工效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