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2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2例,伤后24h内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2~7d,平均74h,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对照组30例,传统的物理及化学方法降温使直肠体温控制在37.8℃~38.5℃,余治疗方法同亚低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NK细胞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亚低温组较对照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有明显下降,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未出现明显紊乱,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优良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及CD4~+CD8~+T淋巴细胞均升高。结论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低温对颅脑伤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2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2例,伤后24h内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2—7d,平均74h,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对照组30例,传统的物理及化学方法降温使直肠体温控制在37.8℃-38.5℃,余治疗方法同亚低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NK细胞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 亚低温组较对照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有明显下降,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未出现明显紊乱,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优良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及CD4^ CD8^ T淋巴细胞均升高。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低温对颅脑伤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呈祥 《重庆医学》2012,41(30):3208-3209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对每例患者伤后第0、1、3、7、14天各行1次头颅CT检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伤灶脑水肿体积和预后状况。结果亚低温治疗组脑水肿体积高峰出现在伤后第3天,其脑水肿体积在伤后第3天为(90.0±14.5)cm3,而对照组脑水肿体积高峰出现在伤后第7天,其脑水肿体积在伤后第7天为(135.0±19.6)c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亚低温治疗能减轻脑水肿,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重型颅脑损伤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33例,对比观察2组患者伤后1 d、3d、7 d血清IL-6和TNF-α水平,并评价其预后。结果亚低温组患者在1 d、3 d、7 d时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可明显降低重度颅脑损伤后血清IL-6和TNF-α水平,并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为进行免疫干预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单纯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的患者30例为观察组,同期单纯轻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4~15分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三色标记流式细胞仪对2组患者伤后第1、3、7和14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伤后第1天CD3、 CD4、CD4/CD8开始下降,CD8升高,第3天CD3、 CD4、CD4/CD8明显下降,CD8明显升高,第7天开始恢复,第14天基本同正常水平,2组伤后第1、3和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伤后第14天 2组4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后第4天肺部感染73.3%,对照组无肺部感染,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为伤后第1天开始下降,第3天下降明显,第7天开始恢复,第14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考虑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免疫干预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受伤当日、伤后第1d、伤后第3d、伤后第7d、伤后第14d的CT检查结果,伤灶脑水肿体积的变化及预后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水肿体积峰值出现在伤后第3d,体积为(90.1±14.7)cm3,之后水肿逐渐消退。对照组患者的脑水肿体积峰值出现在伤后第7d,体积为(135.4±19.3)cm3,之后水肿逐渐消退,但消退的速度较为缓慢,观察组患者脑水肿的消退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预后的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能有效减轻脑水肿的病情,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娟 《四川医学》2010,31(10):1569-157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和护理要点。方法将53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按照亚低温治疗方法将治疗组患者肛温控制在(34±1)℃,维持3~6d;其他治疗同常规组。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生命体征稳定,病死率下降,预后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治疗结合正确合理的护理措施可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应用亚低温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各30例。分别在术后1d、3d、5d、7d观察脑损伤灶水肿体积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伤后3~6个月根据评估法判断预后疗效。结果:亚低温组脑损伤灶水肿体积在术后第3~5天增加,第7天开始减少,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可减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含量,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抗感染、营养支持、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疗法。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评价预后。结果 56例病人治疗结束后,存活44例,存活率78.6%,死亡12例,死亡率为21.4%。根据伤后3个月评价预后,亚低温治疗组2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15例,中残6例,重残及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对照组28例患者,恢复良好7例,中残7例,重残及植物生存6例,死亡8例。亚低温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能稳定脑循环,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应用容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根据病情分为两组:亚低温治疗组(50例)于伤后12 h内控制直肠温度在32~35℃,维持5~7 d。对照组(50例)除不行降温外,其余与亚低温治疗组相同。观察颅内压的变化,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患者颅内压明显降低,恢复良好率升高,病死率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能降低颅高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 6 8例病人 (GCS昏迷≤ 8分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34例 ,均于伤后 2 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 33~35 .5℃ ,持续 1~ 7天 ,平均 (6 5 .3± 2 8.2 )h。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 (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 34例 ,直肠温度控制在 36 .5~ 37.5℃ ,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 (P <0 .0 5 ) ;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 ;无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降低 ,恢复良好率提高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7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0例,均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1-7天,平均65.3±28.2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38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三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血糖、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56例成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疗法;治疗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加亚低温治疗。观察每位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扫描结果、恢复情况、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颅内压的改变、脑水肿的CT改变、病死率变化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恢复苏醒者21例,占75%,植物状态者3例,占10.8%,死亡4例,占14.2%;对照组:恢复苏醒者13例,占46.4%,植物状态者5例,占17.9%,死亡10例,占35.7%。结论亚低温疗法能提高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率,降低其伤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术中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术中超早期亚低温组(30例,术中亚低温组)和术后亚低温组(32例,对照组),前者进入手术室即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于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之间,两组亚低温治疗时间为7~10d,期间监测ICP、血糖、全血乳酸指标;并在伤后6个月依据GOS评定法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伤后36h术中亚低温组血糖、全血乳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72h术中亚低温组IC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6个月GOS评分,术中亚低温组良好率为63.3%(1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良好率43.7%(14/32)(P〈0.05)。结论:将亚低温治疗提前至术中应用,较术后进行亚低温提前数小时,更有利于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脑代谢,减轻酸中毒,降低脑压改善脑灌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周挺  许国根  王弋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97-19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乳酸和血乳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4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4例和常温治疗对照组23例。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5℃~34.5℃,持续4~5d;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同时监测两组患者的脑脊液乳酸和血乳酸水平,并于伤后3个月评定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的脑脊液乳酸值显著下降(P〈0.01),而血乳酸值则无明显差异(P〉0.05),病死率下降,预后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有明显疗效,可显著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脑脊液乳酸值与患者预后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作为一项评价预后的指标,而血乳酸值受全身因素影响大,不适于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3例)和常温组(32例)。亚低温组入院后1~5 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肛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冬眠治疗3~7 d,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除未行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比常温组脑氧耗及死残率明显降低,预后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4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6例。亚低温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ELISA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同时监测病人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栗: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脑保护在创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亚低温脑保护在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85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a .亚低温组 :3 1例 ,于伤后 2 4小时内接受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控制在 3 3℃~ 3 5℃ ,维持 3~ 7天。b .常规治疗组 :5 4例 ,于伤后 2 4小时内常规治疗。根据COS预后评估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 ,亚低温组良好 16例 ,中残 6例 ,重残 4例 ,死亡 5例 ,恢复良好率为 5 1.61%。与常规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具有减轻颅脑损伤后的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防止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伤后 2 4小时内接受亚低温治疗 ,疗效确切 ,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入住ICU病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36)接受32~35℃低温治疗,对照组(n=36)体温维持在(37±0.5)℃,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对照组死亡13人,植物状态2人,重度残疾4人,轻度残疾7人,良好康复10人.亚低温治疗组死亡5人,植物状态1人,重度残疾2人,轻度残疾13人,良好康复15人,亚低温治疗组伤后6个月死亡率较对照组降低(χ2=4.471,P=0.029),且良好神经系统转归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170,P=0.007)。亚低温治疗组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在治疗后3-7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并能降低死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