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试论张景岳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医家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水火同源认为补阴必须补阳,补阳必须益阴,“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善治阴者必于阴中求阳,善治阳者亦必于阳中求阴。”精辟地阐述了虚损证的治疗,对后世影响甚大,因此积极探索其临床意义,更有利于从古典中医治疗学中发掘和寻求合理、有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明朝医家张介宾《里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指出:“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可以苏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是指在除了补阳药,还要加入补阴药,以阴阳相济,收藏亡散之火。  相似文献   

3.
张介宾关于阴阳虚损学术思想初探湖北中医学院(430061)傅沛藩【关键词】张介宾阴阳虚损理论研讨1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氏认为,人体“阳常不足,阴本无余”。基于“阴阳互根”的原理,对阴阳虚损的治疗提出了“阴阳相济”的法则,指出“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  相似文献   

4.
黄文东老师继承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深入探索,在运用补益法方面,具有独特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一、重视气血同源,阴阳互根黄老根据李东垣的“血不自生,须得生阳之药,血自旺矣”,“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的理论。对血虚患者,在补血的同时注意补气,常以补血药熟地、当归、白芍,伍以补气药党参、黄芪。同时从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理论出发,对阳虚病人,在补阳时佐以阴药;对阴虚患者,在补阴时助以阳药。通过气药、血药、阳  相似文献   

5.
黄飞龙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09,24(11):2055-2056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历代医家立足阴阳肺卫论汗者众,如“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肺气宣发津液于体表而生”,汗出异常则为肺气亏虚,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临证治汗也多从肺论治,以补肺固表敛汗为主。笔者认为,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则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言:“五脏化液,心为汗”,是以汗证当以心论治。1心乃化汗之源1.1汗出于血《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  相似文献   

6.
阴虚证运用滋阴法,是临床必遵之法,然而阴阳是互根的,阴伤日久,必及其阳,再则滋阴药又有遏阳滞邪之弊;因此,若能在临床酌情反佐温阳药,可防其弊,相得益彰,增强疗效。张景岳指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他创制的阴虚良方“左归丸”,用鹿角胶,旨在“助阴中阳气。”今就临床所得,介绍于后,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7.
变法实践录(续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 阳中求阴阴虚者养阴 ,以及阴虽虚而阳弱见证不显者 ,只滋其阴 ,不予补阳 ,此乃常法。然而《内经》中早有阴阳互根之说 ,亦即“阳根于阴 ,阴根于阳。”治阴伤证者 ,若单纯养阴而不及阳 ,不仅“孤阴不生”,且常服阴柔之品 ,难免有伤中之变。因此 ,阴虚者当以养阴为主 ,同时也要辅以补阳 ,所谓“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景岳氏深知这一生化关系的重要性 ,在提出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外 ,又创制了左归丸 ,在用大队熟地黄、山茱萸、枸杞、龟版胶、山药、牛膝补肾滋阴的基础上 ,再辅以鹿角胶和菟丝子补阳 ,做到…  相似文献   

8.
五倍子外敷神阙穴治疗气阴两虚汗证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桂华  陈华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1):662-662
《素问·阴阳别论》说 :“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 ,汗是由津液所化。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作用。若当汗出而无汗 ,不当汗出而汗多 ,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 ,属病理现象[1] 。气阴两虚所致的自汗、盗汗则属于病理性汗出。本文运用五倍子粉外敷神阙穴治疗自汗、盗汗 50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自汗、盗汗病例 50例 ,男 32例 ,女 1 8例 ;年龄 1 8~ 69岁 ,平均 41岁 ;病程 1个月~ 5年 ;自汗 1 2例 ,盗汗 2 0例 ,自汗盗汗兼有者 1 8例 ;辨证多属气阴两虚证。临床多…  相似文献   

9.
张炳厚教授学术思想的核心为"肾地黄,气黄芪,类方虫蚁更新奇"。其提出肾具有"精易耗,阴常虚"的特性,认为慢性肾脏病以虚证居多,分为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治疗上倡导"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主张"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重视滋补肾阴,强调阴中求阳,重用熟地,遣方多以熟地为君,补气重用黄芪;提出补肾八法,创制地龟汤类方治疗慢性肾脏病。  相似文献   

10.
王老年逾八旬,业医五十余春秋,擅长内、妇科,名噪遐迩。笔者曾聆听王老关于调补阴阳的精辟教诲,兹整理如次,以飨读者。阴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作用或动力的表现。阴阳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相互维系的。《景岳全书》云:“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临床上,阳虚补阳,宜辅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依附,并可籍阴药之  相似文献   

11.
<正> ‘郁冒”乃产后三病之一,其证有虚有实,其治不外补泻两端,此法乃为虚证而设。《金匮要略》曰:“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例反坚,便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阴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其治为“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欲使阴阳复通,汗乃大出而解,汗出则邪去,阴弱而后与阴相  相似文献   

12.
赵立宇  黄朝  洪庆祥 《河北中医》2001,23(3):231-232
《内经》曰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经气乃绝。”历代医家对阴阳在人体中的作用 ,以及调整阴阳平衡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均显示出高度重视。明代张介宾总结发扬前人经验提出“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在补阴的同时加入补阳药 ,在补阳的同时加入补阴药 ,阳中求阴 ,阴中求阳 ,以达到阴阳互生 ,阴生阳长的目的。其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即是此理论的典型例证。自景岳此说一出 ,方书相继沿袭 ,以致在治则治法中将阴阳互用这一基本原理局限于滋阴补阳一法。回顾…  相似文献   

13.
一、填空(10分)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站,也。治病必求于本。2.故清阳出上究,浊阴走下窍;,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皆属于肾;造气愤郁,;诸湿肿满,皆属于脾。4.太阳之为病,脉浮,而恶寒。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也。5.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6.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二、注释加点的字(25分)1.壮火食气,气食少火。2.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3.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也。4.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5.有渐于湿,…  相似文献   

14.
<正> 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这对临床确有指导意义?爰举例说明。例一:张某,女,19岁。患者9岁时,曾有急  相似文献   

15.
三才汤方生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由人参、天门冬、生地黄3药组成,主治暑温日久,气阴两伤,睡卧不安,不思饮食者。本方气阴双补,系本于育阴以除热、益气则阳生而阴长的理论。笔者根据明代张景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旨,以三才汤...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多由心阳不振,瘀血阻滞所致,属于“胸痹”、“心悸”、“真心痛”范畴,临床以振奋心阳、活血化瘀为常规治法,且确有疗效。但用于病情较重,兼有阴阳两虚或阳损及阴的患者,取效尚欠理想。我们根据病重证虚的临床特点,认为应用育阴扶阳法施治,比单纯用振奋心阳、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法取效更佳。本病日久,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虚”(阴阳两虚)是病机根本,瘀血和痰饮则是阴阳不和,运化失职,气机不利,蕴结生成的病理产物。临床治疗本病时,遵循“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原则,以育阴扶阳为主,辅…  相似文献   

17.
张景岳为明代医学名家。其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均有高深造诣。著有《类经》、《景岳全书》和《质疑录》等,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程门雪先生尝谓“祛邪法独推戴人,扶正法宜宗景岳”。程老的评述,可谓对医学深造有得者。景岳治病诚善于补虚益损。他十分重视“精中生气”、“气中生精”之理,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一名论成为后世医家遵循的圭臬。为了进一步求得景岳治虚的真髓,拟从他“治形”的医学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治形填精法即填补精血法,出自明代医家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精血之源是藏于命门的真阴.肾为水火之脏,阴阳相生,故填补精血又当配合平补肾阳的药物,即"善补阴者,必以阳中求阴,  相似文献   

19.
徐丽梅教授治疗月经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本文主要介绍徐丽梅教授在治疗月经病中,运用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审病求因,并注重调理脾胃,"补脾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养血疏肝,"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补肾固本,是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脾肾为本,气血为用,调和阴阳,重饮食起居同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洪儿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81-481
明代医家张景岳基于阴阳一体、阴阳互根的理论,对阴虚证的治疗提出了“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里所说的阴阳,应从广义上来理解,阴代表物质基础,阳代表功能活动;阴主静,阳主动;阴主凝结,阳主宣散;阴为沉降,阳为升浮。补阴时宜辅以“阳”药,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并可借助阳药的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使之滋而不腻,不碍生化之机。今不揣愚陋,对古方中所蕴含的“阳中求阴”理论,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