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肥胖女性绝经前后及绝经年限与血脂变化的关系.方法 女性肥胖组165例,测晨起空腹静脉血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绝经年限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并与179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绝经前、后肥胖组LDL-C、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TG、TC、LDL-C在肥胖组及对照组绝经后显著高于绝经前(P<0.05),肥胖组HDL-C绝经后则显著低于绝经前组(P<0.05).肥胖患者TC、LDL-C与绝经年限呈正相关(P<0.05);HDL-C与绝经年限呈负相关(P<0.05).结论 女性肥胖患者绝经后血TG、LDL-C增高,而HDL-C降低;TC、LDL-C与绝经年限呈正相关,HDL-C与绝经年限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女性高血压患者绝经前后及绝经年限与血脂和血尿酸变化的关系。方法:女性高血压患者181例,分绝经前组(61例)及绝经后组(120例),测晨起空腹静脉血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绝经年限与血脂、血尿酸水平相关性,并与103名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绝经前高血压组TC、LDL-C、UA显著高于对照组。绝经后高血压组TG、TC、LDL-C、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则低于对照组。高血压绝经后组TG、TC、LDL-C、UA显著高于绝经前组,HDL-C低于绝经前组,TC、LDL-C与绝经年限量显著正相关。结论:女性高血压绝经后TG、TC、LDL-C、UA增高,TC、LDL-C与绝经年限量显著正相关,而HDL-C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经期前后血清脂蛋白(a)[Lp(a)]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 本组女性高血压患者124例,分绝经前及绝经后组。测定空腹静脉血中Lp(a)、总胆因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将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及高血压患者绝经前后组间比较。结果 高血压组,Lp(a)、TC、LDL-C均高于对照组,HDL—C、HDL-C/TG则低于对照组;高血压绝经后组,Lp(a)、TC-TG-LDL-C均高于绝经前组,HDL-C/TG低于绝经前组。结论 高血压患者绝经后,血清Lp(a)、TC、TG、LDL-C增高,HDL-C/TG比较绝经前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2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非乳腺癌女性10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同时比较两组绝经与未绝经状态下的TC、TG、LDL-C、HDL-C的水平;比较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病例组TG、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已绝经患者TG、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已绝经研究对象,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未绝经患者TG、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未绝经研究对象,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TG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C、LDL-C、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具体表现为TG、LDL-C升高,HDL-C降低,而与TC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对妇女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已绝经妇女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未绝经妇女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妇女体质量、年龄、身高、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TC/HDL-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妇女年龄、腰围、臀围和臀围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妇女体质量、身高及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妇女LDL-C、TC、TG、non-HDL-C、TC/HDL-C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脂异常率为24.0%(12/50),明显低于观察组血脂异常率70.0%(35/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7,P=0.037);且观察组HDL-C降低、LDL-C升高、TC升高、TG升高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绝经后血脂代谢紊乱,建议绝经后妇女应补充安全有效的雌激素来调节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抵抗素、血脂水平与绝经后女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81例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1例绝经女性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抵抗素、血脂水平,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抵抗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抵抗素、LDL-C、TG、TC、apoAⅠ、apoB是绝经后女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的LDL-C、HDL-C、TG、TC、apoAⅠ、apoB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抵抗素、LDL-C、TG、TC、apoAⅠ、apoB和绝经后女性脑梗死存在相关性,是绝经后女性脑梗死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韦华  李风玲  罗佐杰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651-2654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简称甲亢危象)患者血脂代谢紊乱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2例甲亢危象患者(甲亢危象组)、50例甲亢患者(甲亢组)和5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并抽血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甲状腺功能(FT3、FT4)。结果:(1)甲亢组与对照组比较,HDL-C、BMI略有下降(P>0.05),TC、TG和LDL-C均有下降(P<0.05)。甲亢危象组与对照组比较,HDL-C、BMI下降(P<0.05),TC、TG和LDL-C均有明显下降(P<0.01)。甲亢危象组与甲亢组比较HDL-C下降更明显(P<0.01)。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甲亢危象组中<18岁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G、HDL-C和BMI略有下降(P>0.05),TC和LDL-C均有下降(P<0.01);18~45岁患者与对照组比较,BMI略有下降(P>0.05),HDL-C、TG均有下降(P<0.05),TC和LDL-C均有明显下降(P<0.01);46~59岁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G、HDL-C和BMI稍有改变(P>0.05),TC和LDL-C均有下降(P<0.05);≥60岁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C、TG、HDL-C和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下降(P<0.05)。且甲亢危象组中≥60岁患者与18~45岁患者比较,TC和HDL-C均上升(P<0.05);其余不同年龄组间各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甲亢危象患者TC、TG与FT3呈负相关(r=-0.573,P<0.01;r=-0.475,P<0.01);HDL-C、LDL-C、BMI与FT3无相关。(4)甲亢危象患者TC与FT4呈负相关(r=-0.738,P<0.01);TG、HDL-C、LDL-C、BMI与FT4无相关。结论:甲亢危象患者存在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临床救治过程中应兼顾血脂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后冠心病女性患者的血脂变化。方法对43例绝经后冠心病女性患者和50例绝经后非冠心病女性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进行检测。结果绝经后冠心病女性患者与绝经后非冠心病女性患者相比,血清TG、L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C、ApoA1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水平下降不太明显;ApoB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冠心病女性患者血清多项脂类指标规律性变化,提示监测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对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月该院门诊随访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3例,根据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159例)和女性组(194例),根据年龄不同将男性组与女性组分为60~70岁和70~79岁两个亚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将男性组和女性组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两个亚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病变情况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男性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两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70岁者男性组与女性组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者男性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者男性组TG水平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者男性组TC和L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组(P0.05),TG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女性,尤其70~79岁者TC、TG和LDL-C水平明显高于男性,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患者性别不同血脂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脂指标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31例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2例(对照组),STEMI患者79例(观察组)。比较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及TC/TG、TG/HDL-C、TG/LDL-C、LDL-C/HDL-C,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STEMI患者血脂指标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C、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G、HDL-C、V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TG、LDL-C/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TG/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ensini评分为(25.30±7.32)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EMI患者TC、LDL-C、TC/TG、LDL-C/HDL-C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5),TG/LDL-C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P<0.05),TG、HDL-C、VLDL-C、TG/HDL-C与Gensin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STEMI患者LDL-C/HDL-C与Gensini评分仍呈正相关(P<0.05)。【结论】STEMI患者TC、LDL-C、TC/TG、TG/LDL-C、LDL-C/HDL-C与Gensini评分有明显相关性,其中LDL-C/HDL-C是评价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早产儿和足月儿脐血血脂水平,探讨血脂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根据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分为2组:健康足月儿组,早产儿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脐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早产儿脐血LDL-C水平高于健康足月儿;脐血LDL-C与胎龄、出生体质量、身长、体质量指数(BMI)呈显著的负相关(r=-0.477,-0.493,-0.489,-0.479,P<0.01),与脐血TC、TG、HDL-C、性别无相关性(r=-0.009、0.152、-0.113、-0.084,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时高LDL-C可能是成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从赣州市人民医院选取资料完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和健康对照者70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健康对照组(70例)、动脉粥样硬化组(141例)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组(159例),抽取空腹血液检测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等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进行多组间比较,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组受试者舒张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肾小球滤过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G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γ-GT(r=-0.598,P=0.00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仍显示血清γ-GT(β=-0.345,95%CI为-0.005~-0.511,P=0.036)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γ-GT(OR=0.569,95%CI为0.237~0.867,P=0.029)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保护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γ-GT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监测血清肝酶变化可能对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人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变化与肾损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血脂、脂蛋白水平变化与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随机取 94例高血压住院病人 ,分为高血压未发生肾损害组 (n =40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组 (n =3 6)、高血压临床肾损害组 (n =18) ,以 98例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 ,检测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A1及B(apoA1、apoB)、脂蛋白 (a) [Lp(a) ] ,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高血压病人血清TC、TG、LDL C、apoB、Lp(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 ;HDL 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 (P <0 .0 5 )。TC、LDL C、apoB水平随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加重呈现升高的趋势 ,高血压临床肾损害组病人血清Lp(a)水平及异常率明显高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和未发生肾损害患者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P <0 .0 1) ,其余各指标异常率三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高血压病人存在着明显的脂质异常 ,高血压肾损害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联 ,肾损害可加重脂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血尿酸与大动脉硬化的关系夏其性别差异.[方法]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30名健康人分别检测其脉搏渡传导速度(PWV)、动态血压、血尿政、低密度脂蛋白等,对血尿酸与PWV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PWV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结果]观察组PWV、24 h平均血压、血尿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与PWV呈显著正相关(r=0.295,P=0.013,n=120);PWV在女性高血压病人中与血尿酸呈独立正相关.[结论]血尿酸在高血压病人中对大动脉硬化的影响是显著的,尤其是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瘦素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国内外不多且结果不一致,探讨血清瘦素浓度与新疆哈萨克族(简称哈族)的血压水平及性别、肥胖、体脂、血脂、和空腹胰岛素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68例哈族高血压患者和124例哈族健康志愿者的血清瘦素浓度,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空腹胰岛素(FINS)和体重指数(BMI)、体脂百分含量(Fat%)及腰围/臀围(WHR),并分析血清瘦素浓度与不同血压水平以及性别、BMI、Fat%、WHR和血脂、空腹胰岛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级高血压血清瘦素显著高于2组高血压(P<0.05),2级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显著高于1级高血压(P<0.05)。血清瘦素与SBP、DB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1,P<0.05);女性瘦素显著高于男性(P<0.001),肥胖者瘦素显著高于非肥胖者(P<0.05);血清瘦素与TG呈直线正相关(P<0.05),而与TC、HDL-C、LDL-C及LP(a)无关;高血压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瘦素与FINS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瘦素与新疆哈族血压水平相关,与性别和TG有关,且与BMI、Fat%、TG及FINS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巫颖  李绍发 《临床荟萃》2011,26(15):1293-1296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128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他汀组)、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组(联合组),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检测。比较治疗前后3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TC、TG、LDL-C、ox-LDL、hsCRP、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联合组和他汀组的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又低于他汀组(均P〈0.01);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颈动脉IMT联合组治疗前(1.59±0.07)mm vs治疗后(1.20±0.11)mm,他汀组治疗前(1.58±0.08)mm vs治疗后(1.33±0.09)mm,对照组治疗前(1.58±0.08)mm vs治疗后(1.62±0.08)mm;斑块面积联合组治疗前(0.97±0.07)cm2vs治疗后(0.50±0.07)cm2,他汀组治疗前(0.97±0.10)cm2vs治疗后(0.93±0.09)cm2,对照组治疗前(0.98±0.12)cm2vs治疗后(1.01±0.13)cm2。结论普罗布考及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显著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AB 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6例,常规治疗时,对照组加服安慰剂1片/d,阿托伐他汀组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每晚1次。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压、血脂、PWV、AB I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差(PP)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阿托伐他汀组SBP、PP减少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WV较治疗前减少,AB I较治疗前增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阿托伐他汀PWV降低的程度、AB I增加的程度均更加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减少PWV,增加AB I。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血脂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76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分为31例治疗组与45例对照组,并与26例2型糖尿病组相比。三组应用格列齐特或格列吡嗪降糖,治疗组加用二甲双胍0.5g,3次/d,治疗组与对照组用卡托普利或依那普利降压。治疗2个月后胰岛素及C肽兴奋试验,测胰岛素、C肽浓度、空腹血糖、血脂,计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C肽与胰岛素面积。治疗前后测体重指数。结果:对照组的胰岛素、C肽浓度及面积与2型糖尿病组相比,上升非常显,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25.17%;治疗组的C肽及胰岛素面积上升显,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11.31%,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上升,治疗组治疗后体重指数下降显。结论:二甲双胍能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的血脂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臂一踝脉搏波速度(brachio—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的影响。方法健康体检首次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B组(培多普利组)、C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组)、D组(缬沙坦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血压、血糖、血脂和baPWV的变化。分别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培多普利、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缬沙坦治疗12周后重复测量上述指标,前后对比分析血压和baPWV的变化。结果高血压患者与同期健康体检者对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baPWV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前述药物治疗12周后,患者SBP、DBP和baPWV显著下降(P〈0.0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收缩压下降幅度(△SBP)(30.6±6.7)mmHgvs(20.7±5.3)mmHg、(19.6±6.1)mmHg、(21.5±4.3nllnHg)和舒张压下降幅度(ADBP)(20.8±7.1)mmHgvs(13.97±7.6)mmHg、(14.1±6.8)mmHg、(14.9±4.2)mmHg明显高于其他三种药物(P〈0.05)。结论常用降压药物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脉搏波速度,改善动脉顺应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β2-MG、SCr、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 6)水平,统计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 (4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9.70%(34/4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7,P=0.023);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β2-MG、SCr、HbA1c、TC、LDL C、IL-6、hs-CRP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β2-MG、SCr、TC、LDL-C、IL-6、hs-CRP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干预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肯定,且可降低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其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