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对侧中脑加双侧扣带回前部联合毁损术治疗中枢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方法中枢性疼痛6例,包括丘脑或桥脑梗死3例、丘脑出血2例、脊髓损伤1例。局麻下联合毁损疼痛对侧中脑脊髓丘脑束加双侧扣带回前部3例,联合毁损对侧三叉丘系加双侧扣带回前部3例。采用直观模拟疼痛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和McGill疼痛问卷量表(McGillpainquestionnaire,MPQ)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患者使用镇痛剂的种类和最大剂量。将术后不同时间的VAS、MPQ评分与术前的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小样本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全部不再使用麻醉镇痛剂,3个月以内止痛效果满意,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1例术后13周疼痛逐渐复发,另5例术后6个月止痛疗效稳定,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侧中脑加双侧扣带回前部联合毁损术能有效消除中枢性疼痛,超过1年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微电极在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 )的应用,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84例未使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术治疗的PD患者(对照组)和74例使用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术治疗的PD患者(观察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同时分别获得观察组及对照组核团毁损术前、术后不同服药状态下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进而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功能核团毁损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术后3、6个月及1年的随访中UPDRS 运动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同时患者术后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较术前减少(P<0.05)。其中对照组显效70例(83.3%),有效14例(16.7%),总有效率100%;观察组显效62例(83.7%),有效12例(16.3%),总有效率100%。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核团毁损手术前后的UPDRS 运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治疗PD疗效满意,微电极记录是否可显著提高手术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联合止痛药物治疗晚期骨转移癌患者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晚期肿瘤脊柱骨转移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椎体成形术联合止痛药物治疗,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量表评估患者的功能状态,采用Barthel量表评估患者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VAS评分术后明显下降,术后1周、术后1月维持稳定水平,术后3月出现上升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KPS评分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Barthel指数在术后1周、术后1月明显上升(P0.05),术后3月低于术前(P0.05)。术后1周总体疼痛改善率为61.15%,术后1月为57.96%,术后3月为44.59%。结论椎体成形术联合止痛药物可以缓解癌痛,短期内提高患者ADL,但不能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技术毁损癌症顽痛患者的丘脑中央中核(CM核),初步探讨它们治疗顽固性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并发症。[方法]伽玛刀组共15例,并与我们已报道的射频热凝(共90例)治疗相比较。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分法评定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疼痛计分均在7分以上,术后降至0~3分。伽玛刀组随访发现,4例(27%)患者有不同程度疼痛复发,术后仅并发轻度的头痛、头昏和呕吐。既往发表的射频热凝组随访,有24例(27%)患者有不同程度疼痛复发,两组计分均在5分以下;其余患者均持续止痛,有3例(3%)达2年多。术后并发症:嗜睡15例,尿失禁10例,语言错乱8例,一侧动眼神经麻痹3例。经对症处理后两组的并发症均消失。[结论]CM核毁损是治疗各类顽固性癌痛有效的方法,伽玛刀和热凝射频的效果大体相同,伽玛刀比射频热凝毁损的并发症相对较轻和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科1999年12月-2004年2月收治的27例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应用MRI和立体定向技术,选择性射频毁损内囊前肢、丘脑、扣带回靶点.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运动抽动评分、发声抽动评分、总体损害程度评分及综合抽动严重程度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是治疗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技术毁损癌症顽痛患者的丘脑中央中核(CM核),初步探讨它们治疗顽固性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并发症。[方法]伽玛刀组共15例,并与我们已报道的射频热凝(共90例)治疗相比较。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分法评定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疼痛计分均在7分以上,术后降至0~3分。伽玛刀组随访发现,4例(27%)患者有不同程度疼痛复发,术后仅并发轻度的头痛、头昏和呕吐。既往发表的射频热凝组随访,有24例(27%)患者有不同程度疼痛复发,两组计分均在5分以下;其余患者均持续止痛,有3例(3%)达2年多。术后并发症:嗜睡15例,尿失禁10例,语言错乱8例,一侧动眼神经麻痹3例。经对症处理后两组的并发症均消失。[结论]CM核毁损是治疗各类顽固性癌痛有效的方法,伽玛刀和热凝射频的效果大体相同,伽玛刀比射频热凝毁损的并发症相对较轻和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2交感神经节毁损术治疗癌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癌性腰腿痛患者50例,在数字减影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用无水酒精行腰2交感神经节毁损术,对治疗前、治疗后7d、30d、90d分别行视觉模拟(VAS)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7d、30d及90d的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7d、30d及90d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例癌性腰腿痛患者中,术后出现腰痛7例,发生率14%,神经损伤2例,发生率4%.未发生腰动脉、生殖股神经痛、肾脏损伤及蛛网膜下腔阻滞等并发症.结论腰2交感神经节毁损术治疗癌性腰腿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别应用脑深部核团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和核团射频毁损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对照研究DBS和射频毁损术对PD患者的肢体僵直、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的疗效。方法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2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丘脑底核电极植入,其中18例为一侧,7例为双侧同期植入;25例患者进行射频毁损术,其中21例行一侧毁损,4例行分期双侧射频毁损。两组患者术前UP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经过6个月~5年的随访并行UPDRS评分。结果丘脑底核(STN)慢性电刺激及丘脑腹中间核(Vim)或/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射频毁损术患者术后的肢体僵直、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UP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年、3年、5年比较两组的UPD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DBS手术和射频毁损术是治疗PD有效的方法,二者在近期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远期疗效方面DBS较射频毁损术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对顽固性上腹疼痛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对顽固性腹部癌痛的镇痛效果。方法25例药物难治性腹部疼痛在CT引导下经背侧入路经皮穿刺腹腔神经丛,注射无水乙醇损毁治疗,并且将腹腔神经丛毁损镇痛效果与口服镇痛药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1周内全部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术后VAS从8.3±1.8显著降低到3.5±1.7,有效率达到88%, 有些患者出现一过性副作用。结论 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顽固性、药物难治性上腹疼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治疗中上腹顽固性癌性内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疼痛科住院保守治疗失败并接受CT引导下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治疗的顽固性癌痛患者24例进行分析,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结果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8.3±1.3)分下降到术后的(1.4±1.1)分,吗啡用量由术前的(120±80)mg/d下降到术后的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疼痛缓解持续到术后6个月或直至患者死亡。其中发生轻微腹泻8例(33.3%),低血压9例(37.5%),一过性下肢无力1例(4.2%),但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CT引导下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可有效缓解中上腹顽固性癌性内脏痛患者的疼痛,显著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从而减少镇痛药的不良影响,且中远期疗效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徐明凤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13-13,15
目的验证并总结TME联合使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前切术(Dixon术)中的临床价值和确切疗效。方法按照低位直肠癌前切术的适应症入组患者,确定切除癌肿远端肠断2.5 cm后,肛门括约肌功能仍健全者依据TME原则行Dixon术,并联合使用双吻合器。结果入组50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无1例死亡,吻合口瘘2例(4%),吻合口狭窄1例(2%),术后随访:局部复发5例(10%)。结论严格按照适应症选择患者,依据TME原则,行Dixon术并联合应用双吻合器可以达到根治低位直肠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文拉法辛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5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文拉法辛和对照组,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疗程21天。采用0~1O数字强度分级法对疼痛的疗效进行评估,取治疗前后的差值作为疼痛的改善值。结果 (1)文拉法辛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痛的缓解明显有效(P0.05)。(2)文拉法辛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文拉法辛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moyamoya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11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7例moyamoya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合文献进行归纳。结果 17例moyamoya病患者,男8例,女9例;儿童组21个月至15岁,8例;成人组34-53岁,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4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10例,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2例,DSA+MRA检查1例。3例单侧血管典型改变,8例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或闭塞,10例双侧大脑前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2例双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7例颅底大量纤细紊乱血管形成。结论Moyamoya病发病率低。发病年龄分布呈两组高峰。儿童患者大多表现为脑缺血。成人患者一部分表现为颅内出血,一部分则表现为脑缺血。典型的MRA提示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和/或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侧支血管形成脑底异常血管网时可确诊。对于缺乏常见危险因素的中青年患者或多发性脑梗塞的儿童患者,应及时行头MRI+MRA或DSA检查,除外moyamoya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运用Kaplan-Meier检验及Cox回归分析对我病房2007~2008年的6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乳腺癌确诊及手术时的年龄、腋下淋巴结情况、病理情况、内分泌治疗及化疗与否及Her-2表达等因素对骨转移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而ER/PR其一为阳性者骨转移发生的时间为2±0.908年,ER/PR均为阴性者骨转移发生的时间为5±1.815年;Her-2阳性者骨转移发生的时间为2±1.386年,Her-2阴性者骨转移发生的时间为4±1.090年。对因素ER/PR及Her-2进一步分析显示ER/PR阳性的相对危险度为3.771,差异显著(P=0.006),Her-2阳性的相对危险度为0.91,差异无显著性(P=0.884)。结论因素ER/PR阳性是乳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导尿方法对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导尿效果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1年6月将门诊前列增生症且行导尿的195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99例和对照组96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导尿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导尿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导尿操作中疼痛程度、黏膜损伤情况、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顺利程度、两种方法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导尿操作中疼痛程度、黏膜损伤情况、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顺利程度、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导尿方法使患者疼痛减轻,提高插管成功率,黏膜损伤减少,插管顺利程度提高,使患者满意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桑雅荣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2-13
目的探讨128层MSCT低剂量"一站式成像"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急性胸痛患者行128层MSCT"一站式成像"检查,所选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A、B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描(A组,62例)及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58例)。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7.92±2.19)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24.01±7.62)mSv,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89,P〈0.001);两组冠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χ2=3.521,P=0.318);两组肺动脉及主动脉增强后CT值均大于200HU,两组肺动脉及主动脉增强后CT值无明显差异(t=0.733,P=0.467;t=1.636,P=0.107)。结论 128层MSCT低剂量"一站式成像"对于低心率的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又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TMY-1无痛口腔局麻注射仪在拔牙患者术前局部麻醉时的恐惧程度、疼痛程度及麻醉效果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134例门诊拔牙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7例),试验组采用无痛口腔局麻仪+复方阿替卡因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复方阿替卡因传统的手推卡局式注射麻醉,对注射中患者的恐惧感及配合度进行比较,注射后利用10 c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由患者对注射时的疼痛感进行评分及归类,医生于拔牙术后评定不同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结果】试验组研究对象在注射时的恐惧程度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9.17,P<0.05),试验组研究对象在注射时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9.83,P<0.05),两种方式的局部麻醉效果总体上并无统计学差异(χ2=1.20,P>0.05)。【结论】采用无痛口腔局部麻醉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对于拔牙术前局部麻醉的恐惧感及焦虑情绪,并减轻注射麻药时患者的疼痛反应,麻醉效果良好,尤其适合应用于牙科焦虑症较严重,情绪敏感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3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组(18例)给予普瑞巴林组口服150~600mg/d,分2-3次;对照组(18例)给予加巴喷丁口服900~2400 mg/d,分3次口服。观察时间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7、14、21、28、35、42d,分别采用VAS进行疼痛评估,中国版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同时观察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疼痛明显减轻,镇痛效果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P〈0.01)。结论普瑞巴林可迅速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
崔瑞洁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01-101,103
目的观察金因肽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皮肤的保护效果。方法将8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皮肤护理基础上,从放疗第1d开始至放疗结束给予金因肽外喷放疗部位。结果观察组放疗皮肤反应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金因肽保护鼻咽癌患者放射野皮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