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三维CT成像及CT仿真内窥镜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泌尿系病患者行前瞻性的术前螺旋CT检查,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三维(3D)成像及CT仿真内窥镜(CTVE),并与相应IVU图像和膀胱纤维内窥镜进行比较。结果MPR、3D和CTVE重建图像能更好的从多方位显示病变形态,及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平面和空间关系,无盲区。结论MPR、3D和CTVE图像可为CT轴位图像及纤维内窥镜等补充重要信息,为泌尿系病变的术前诊断、定位及治疗方法和手术径路提供了客观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在骨性椎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VE)对骨性椎管病变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骨性椎管病变进行CTVE成像,并结合其2D图像进行分析。结果:87例骨性椎管病变均获得满意的CTVE图像,显示的病变直观、立体。CTVE检出了一些被2D图像漏诊的病变,但对于未累及骨性椎管表面的病变CTVE不能显示。结论:CTVE能较好地显示骨性椎管的内部情况。选取适当的导航方向和视野,结合其他2D、3D椎管成像CTVE可以明确诊断多种骨性椎管疾病,帮助和指导临床工作,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及肺癌的螺旋CT扫描方案。[方法] 32例肺癌,其中中央型肺癌25倒全部进行了气管支气管三维重建(Min IP)与多平面重建(MPR),8例进行了仿真内窥镜检查(CTVE),21例(包括CTVE8例)与纤支镜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16例同时进行了肺动脉CT血管造影(SCTPA)。23例SCTPA病人中18例与手术病理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支气管Min IP与三维表面重建(SSD)显示段以上支气管不规则狭窄11支、闭塞21支,MPR显示病变段支气管不规则增厚与肿块。CTVE显示了病变支气管腔内不规则丘状隆起、裂隙样变窄与闭塞,局部软骨环破坏和气管隆突受侵改变。21例MPR、3D及CTVE所见与相应纤支镜报告相符,16例中央型肺癌SCTPA成功15例,显示了二、三级肺血管受侵情况,其中5例SCTPA显示肿瘤包埋左肺动脉干、两下肺动脉干、心包内段肺静脉与左心房而避免了手术。10例手术切除者,其SCTPA所示肺血管受侵情况与手术病理相符。[结论] SCT后处理技术可较好垦示1~4级支气管与胸内血管(胸主动脉,1~6级以下肺动、静脉分支等),因而对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及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后血管重建技术及CT仿真内窥镜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并进行二维及三维重建,包括表面覆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多平面投影法(MPR)、曲面重建(CPR)及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结果SCTA横断面图像、MPR、CPR及CTVE均显示各例动脉夹层的真腔和假腔,剥离内膜及钙化,血栓亦能显示。MIP、及SSD能不同程度显示真腔和假腔及剥离内膜,能较好地显示主动脉病变的全貌,显示病变的范围、大小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MIP可清楚显示血管管壁钙化;MPR可以对病变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破口、钙化和内膜片;CPR可将不在同一平面的结构显示在同一二维平面上,但不能显示结构的纵深关系;CTVE能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腔和假腔、剥离内膜及破口。结论 应用SCTA的各种成像技术,以横断图像为基础,结合其MPR、MIP、CPR、SSD及CTVE,能够较全面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一定程度上取代创伤性DSA造影检查,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疾患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单层序列增强扫描(SSM)或连续容积增强扫描(CVS)方式行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方法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层面或曲面重组法(MPR?CPR)、容积显示法(VRT)。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用于显示血管内腔。结果:24例主动脉病变中,主动脉夹层16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3例。断层图像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片、破口、分支动脉起源以及动脉瘤的形态、破口位置和瘤内血栓;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显示内膜片走行,主动脉全貌,动脉瘤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仿真内窥镜技术可动态观察血管内腔情况如破口、内膜片走行等。结论:EBCT诊断主动脉疾患尤其胸主动脉病变有重要价值,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图像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产气剂在胃螺旋CT仿真内窥镜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产气剂在胃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VE)临床应用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2 7例,女2 9例,年龄30~78岁,平均4 8岁。均通过服用产气剂和不服用产气剂两种方法扫描2次,并分别进行CTVE重建。CTVE检查后的1周内均做纤维内窥镜检查。1.2 方法 检查前禁食12 h,扫描前10 min肌注6 5 4 - 2 2 0mg,患者上检查台先将5 g产气剂和5 ml水一口吞咽,在检查台上翻转数圈后立即屏气扫描。扫描CT机使用GE HispeedCT/ I螺旋CT,横轴位扫描,扫描条件12 0 Kv,2 5 0 m A,层厚3.0 mm ,螺距1.5 ,扫描范围由胃底至胃窦大弯包括全部胃轮…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在脊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脊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62例脊椎骨折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2~3mm)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和3D图像重建。观察和分析椎体骨折的部位、椎体序列、椎体高度、骨折线、椎体附件和旋转/脱位等显示情况。结果:MPR和3D重建对于椎体骨折显示效果好,尤其3D重建显示椎体旋转/脱位最为直观,但对于关节突关节脱位的显示,MPR和3D重建均逊于横轴位。结论:螺旋CT对脊椎骨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横轴位、MPR及3D联合应用,能明确损伤程度,立体、直观、多方位提供临床医师所需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陈小宇  钟井松  陈君坤 《华西医学》2012,(11):1649-165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最小密度投影(MinIP)结合CT仿真内窥镜(CTVE)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1月临床拟诊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48例患儿行64层螺旋CT检查同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析64层螺旋CT MinIP结合CTVE等多种重建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显示情况,并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MinIP结合CTVE技术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28例,以纤维支气管镜为标准,敏感性93.33%,特异性94.44%,诊断准确率93.76%;两种方法对支气管异物的检出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4,P〉0.05)。结论 MinIP结合CTVE技术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出方法,大大提高了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检出率,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纤维支气管镜取出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组对结、直肠经结肠镜或手术证实且均行CT仿真内窥镜(CTVE)检查的38例结、直肠癌或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CTVE的最佳扫描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材料与方法:对38例患者都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分别统计仰卧位、俯卧位及双体位(仰卧加俯卧位)下CTVE对病灶的检出率并做分析。结果:仰卧位CTVE的检出率最低(50%),俯卧位和双体位CTVE检出率最高(81.3%,87.5%)且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双体位扫患者接受X线计量是俯卧位的两倍。结论:俯卧位下对结、直肠的CTVE检查为诊断结、直肠病变的最佳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杨志勇  倪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416-24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进行MSCT增强扫描,并与纤维结肠镜(FC)、气钡灌肠对比造影对比.结果 MSCT充气增强扫描检查并结合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技术(SVR)及CT仿真结肠内镜(CTVE)能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扫描多方位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和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慢性中耳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65耳)慢性中耳炎患者行螺旋CT高分辨率横轴位扫描,层厚1.0mm,骨算法,FOV9.6cm,间隔0.1mm密集重建。重建后数据进行多方位成像和听骨链CT仿真内镜成像。结果本组53例中65耳CT显示异常,其中双侧12例24耳,单侧41耳。慢性中耳炎46耳,胆脂瘤12耳,肉芽肿7耳。本组病例横轴位高分辨率CT(HRCT)图像和MPR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CTVE能立体显示听骨链空间形态和结构。结论横轴位HRCT及MPR可以显示中耳炎全部信息。CTVE能直接显示听骨链立体影像,但不能区分内表面密度差异,CT仿真内镜对慢性中耳炎仅可以做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MSCT)结肠成像与电子结肠镜、钡灌肠在结肠癌中的应用,探讨64层MSCT成像技术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56例结肠癌病人结肠充气后进行64层MSCT扫描,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利用工作站进行VR、CTVE、SSD及MPR-CTVE融合图像等图像重建.56例同时行钡灌肠检查,36例同时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将重建的VR图像、SSD图像与钡灌肠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并对其评分;同时将重建的CTVE图像、MPR-CTVE融合图像与电子结肠镜结果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其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 64层MSCT对所有病人的诊断符合率为100%,钡灌肠的诊断准确率为73.21%(41/56),电子结肠镜的诊断准确率为83.33%(30/36).结论 64层MSCT成像技术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结肠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成人中耳、内耳解剖结构螺旋CT三维成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成人中耳,内耳解剖结构三维立体图像模型。方法: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层厚1mm或2mm),小视野(FOV=5cm),密集重建技术(间隔0.2mm或0.5mm),对90例成人中耳,内耳进行三维成像。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成像(SSD)和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结果:中耳彭室,听骨链,内耳及内耳道分别三维成像,全面显示了各结构相互关系。表面及内部形态。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能够全面准确观测成人中耳,内耳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后处理功能对支气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后处理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利用螺旋CT对34例支气管病变患者及5例正常人进行容积扫描,并应用MinP、MPR、ACI及CTVE等几种常见的方法进行后处理。结果 经临床病理证实良性病变18例、恶性病变16例,其中中央型肺癌占13例,比较其CT征象及三维重建表现,对后处理功能进行对照、评价。结论 笔者为MPR对各种支气管病变的诊断具有优异的定位、定性意义,ACI在显示支气管扩张中有望代替支气管造影,而CTVE在支气管内架的安放、支纤镜的活检导航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对胆总管下段梗阻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胆总管下段梗阻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8例胆总管梗阻的病例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MPR影像后处理,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38例病例中,胆总管中下段结石21例,胆总管癌8例,壶腹癌6例,胆管炎3例。16层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观察病变的大小范围、形态、密度等改变,对病变显示满意。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能提供病变非常有价值的空间关系信息,对胆总管中下段梗阻定位准确,定性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制订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其中6例行主动脉CTVE成像。结果:SCTA横断面CT,MPR及CRI均显示12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剥离内膜,瘤壁钙化及血栓,械断面CT显示4例内膜破裂口,MPR及CRI显示5例内膜破裂口,SSD及MIR显示12例真腔与假腔及剥离内膜,2例主动脉弓分支血管,SSD及MIP图像直观,立体感强,但均不能显示夹层动脉瘤内部结构情况及内膜破口,CTVE显示5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及其内壁,剥离内膜。结论:以主动脉SCTA的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结论其MPR,CRI,SSD,MIP及CTVE图像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最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本组38例进行如下检查:X线平片17例;CR21例;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7例;薄层横断扫描6例;薄层倾斜扫描7例;M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二维多平面重建和三维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18例。结果:X线平片、CR图像利于定位,其诊断率分别为71.0%、74.3%,诊断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T、MSCT利于显示病变,其诊断率分别为91.0%、92.6%,CT与前两者间诊断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CT扫描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和CR图像。薄层CT病变诊断率均达100%,将之确定为诊断标准;2D重建可作为横断图像的补充;3D重建可立体显示骨性胸廓的全貌,利于病变的整体观察及定位。结论:CT扫描及其二维、三维重建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X线平片或CR图像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颈部、体部及四肢血管病变的患行多层螺旋CT平行及增强扫描,以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实时3D重建(RT-3D)、血管CT仿真内镜(CTVE)等多种方式重建。结果 MPR能保留有助于定性诊断的密度CT征象,多方位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充盈缺损等,但缺乏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立体观;SSD均能直观地显示血管病变的全貌,以及病变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但不能显示管腔内的情况;RT-3D可清楚显示血管壁的钙化、测量各径线参数以及多角度观察病变,其图像优于其他方法的重建图像;CTVE可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真假腔、内膜片及钙化斑块的形态。结论 综合应用多层螺旋CT的各种重建技术诊断血管性疾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下咽癌及喉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各种后处理技术在下咽癌和喉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4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下咽癌及喉癌病例,术前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行矢、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仿真内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及透明重建(Raysum)等后处理技术,综合对喉癌术前分期进行评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16层螺旋CT术前对下咽癌及喉癌TNM分期与临床最终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其中T1期符合率为81.2%,T2期为88.9%,T3期为84.6%,T4期为75.0%。总体分期符合率为84.4%。结论下咽癌及喉癌术前MSCT各种后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可明确肿瘤的范围、周围组织受侵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在下咽癌及喉癌术前评估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