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慢乙肝抗病毒的个体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分两大类,即核苷类和核苷类似物(NUCs)及干扰素(IFN)共计7种药,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a-2a,派罗欣)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佩乐能)。两大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抑制HBV复制,达到抗病毒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修订(2006)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5年发布亚太地区乙肝治疗共识之后,关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临床研究结果不断出现,如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长期应用后的随访;恩替卡韦、汰比呋定(telbivudine)、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长效干扰素(peginterferon)的Ⅲ期临床试验;胸腺肽α1和干扰素a在成年人中联合应用;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在儿童患者中的联合应用,拉米夫丁耐药复发后的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治疗等等。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慢性乙型肝炎患中尚缺乏有效根除HBV的抗病毒药物。因此短期治疗目标是:持续地抑制HBV复制、减低肝炎活动度、获得HBeAg血清转换和改善肝纤维化。现今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5种药物是:常规干扰素α(IFNα)、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和最新的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干扰素(IFN)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病例207例,分别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或IFNα-2b)治疗52周,随访24周,其中146例(A组)初始24周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59例联合拉米夫定,56例联合阿德福韦酯,31例联合恩替卡韦),另61例单用IFN治疗(B组)。结果 A、B组治疗结束时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6.3%(126/146)、65.6%(40/61);ALT复常率87.7%(128/146)、76.5%(39/61);HBeAg阴转率分别为69.3%(70/101)、40%(10/25);HBsAg阴转率分别为30.1%(44/146)、16.4%(10/61);抗-HBs阳转率分别为26.7%(39/146)、11.5%(7/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N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单用IFN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4周。结果治疗24周时,ALT复常28例(93.3%),HBV DNA阴转28例(93.3%),HBeAg阴转13例(50.0%),HBeAg/抗-HBe血清转换12例(46.6%)。结论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等,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IFN)~([1])。我国现已上市的NAs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酯;IFN包括普通IFN-α(2a、2b和1b)和聚乙二醇IFN-α(2a和2b),也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IFN)α-2b及利巴韦林片治疗HBV与HCV重叠感染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河南省传染病医院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重叠感染的慢性肝炎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9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用IFN-α-2b(安福隆)5×10~6 U,肌内注射,隔日1次,利巴韦林片0.9 g/d,疗程48周,均口服护肝药(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1个月。试验组:加用恩替卡韦片(博路定)0.5 mg/d,口服。对照组:不加恩替卡韦片。观察两组患者HCV RNA、HBV DNA、ALT复常率的变化。结果治疗48周时,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3.0%,高于对照组的31.57%(χ~2=3.4536,P=0.036)。结论对于HBV与HCV重叠感染的患者,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8.
关于慢性HBV感染抗病毒治疗若干热点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于乐成  侯金林 《肝脏》2006,11(4):227-229
有关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近10余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干扰素α-2b(IFNα-2b)、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FG-IFNα-2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及恩替卡韦等5种药物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抗HBV治疗[1,2].此外,替比夫定即将上市,抗HIV药物如替诺福韦等也具有抗HBV活性[3].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于干扰素治疗无效、核苷类似物耐药后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探讨其停药的后果及再联合应用核苷类似物长期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先后用干扰素α-2b、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均无效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自动停用抗病毒药物一段时间后,再联用拉米夫定(100 mg/d)(或替比夫定600 mg/d、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10.
白留江 《肝脏》2014,(10):774-776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再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病毒载量高(HBVDNA>105 IU/mL)伴肝脏有损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a-治疗24周~48周未达到持续无病毒核酸学(HBVDNA>105 IU/ml或 HBVDNA下降小于2log)、无病毒血清学及生物化学指标应答效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序贯或联合治疗,疗程48周进行疗效评价,共随访240周。结果替比夫定组:40例中完全应答15例(37.5%),部分应答25例(62.5%),无应答0。恩替卡韦组:40例中完全应答6例(15%),部分应答34例(85%),无应答0。阿德福韦酯组:20例中完全应答15例(37.5%),部分应答25例(62.5%),无应答0。治疗结束时应答三组均100%。144周时持续应答恩替卡韦组及阿德福韦酯组均100%,理想应答0;替比夫定组持续应答35(87.5%)。复发5例(12.5%)进行基因耐药分析发现5例患者均为替比夫定耐药加用阿德福韦酯8周后病毒学应答;不作为疗效考核,无理想应答患者。192~240周时持续应答恩替卡韦组及阿德福韦酯组均100%,其中理想应答恩替卡韦组1例(2.5%)、阿德福韦酯组1例(5%);替比夫定组持续应答40(100%)、理想应答2例(5%)。三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替比夫定组10例肌酸激酶轻度升高未影响治疗,未发生末稍性神经炎。结论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或联合治疗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云 《内科》2010,5(2):129-130
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IFNα-2b)联合羟基脲(Hu)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的疗效。方法采用IFNα-2b(300万U,隔天1次)联合Hu治疗慢粒慢性期(CP)15例。结果 IFNα-2b+Hu治疗6个月后血液学完全缓解率(CHR)达73.3%,减少了慢粒加速期和急变期,生存率明显提高。结论慢粒(CP)患者采用IFNα-2b+Hu治疗可显著提高慢粒患者的CHR率,延长慢粒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不同亚型α干扰素(IFNα-2α,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差异。11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被随机分为IFNα-2α,治疗组(52例)和IFNα-2b治疗组(58例)。IFNα-2α治疗组采用IFNα-2a(因特芬)每日3MU肌注,IFNα-2b治疗组采用IFNα-2b(隆化诺)每日3MU肌注,30天后改隔日3MU肌注,疗程6月。观察两组用药3月,6月后血清ALT昨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和治疗反应率。ALT复常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HBeAg阴转率:IFNα-2b治疗组(51.7%,67.2%),明显优于IFNα-2a治疗组(32.7%,44.2%),两组差异明显(P<0.05)。HBV DNA阴转率:6月后IFNα-2b治疗组(58.6%),明显优于IFNα-2α治疗组(34.6%),两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完全反应率:IFNα-2b治疗组(46.6%) ,明显优于IFNα-2α治疗组(21.2%),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干扰素α-2b亚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干扰素α-2α,亚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HBV感染孕妇替比夫定治疗前后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机制。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孕妇54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ALT水平分为免疫活化组(n=18)和免疫耐受组(n=36),于妊娠中晚期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常规检测治疗前、分娩前血清ALT、TBil、HBV DNA水平及HBV标志物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6)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以Bivariate分析两变量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性。结果替比夫定治疗后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P<0.01),ALT、TBil水平均无显著变化,无HBeAg血清学转换。相较于健康人群,2组在治疗前和分娩前均表现为IL-2(健康人群<4 pg/ml)和IFNγ(健康人群<15 pg/ml)高表达,而 IL-4(健康人群<10 pg/ml)和IL-6(健康人群<5 pg/ml)低表达。治疗前和分娩前的IL-2、IFNγ、IL-4和IL-6水平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分娩前较治疗前,免疫活化组IL-4水平有升高(P=0.014),但均未超出正常上限;IL-2、IFNγ和IL-6水平无显著变化(P=0.182、0.259、0.710);免疫耐受组IL-2、IFNγ、IL-4和IL-6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651、0.839、0.650、0.542)。结论 HBV感染孕妇妊娠中晚期血清Th1型细胞因子高表达、Th2型细胞因子低表达;替比夫定短期治疗对孕妇Th1/Th2平衡影响较小,其参与阻断HBV母婴传播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韦治疗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且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G)≥2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对照的研究方法,符合人选标准的慢性乙肝患者100例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恩替卡韦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50例,其中HBeAg阳性34例;恩替卡韦组50例,其中HBeAg阳性33例.治疗48周进行评估.数据行方差分析、t检验、Wilcoxon检验和X~2检验.结果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和恩替卡韦组基线HBV DNA、ALT、HBeAg、HBsAg水平和肝组织学特征均具有可比性.治疗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和恩替卡韦组各50例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6.0%和72.0%(X~2=0.421,P=0.517),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患者血清HBV DNA较基线下降(3.08±1.43)lg拷贝/mL,恩替卡韦组下降(3.79±1.36)lg拷贝/mL(t=2.544,P=0.01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HBsAg阴转5例,占10.0%,恩替卡韦组阴转1例,占2.0%(X~2=2.837,P=0.204);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HBsAg血清转换3例,占6.0%,恩替卡韦组无转换患者(X~2=3.093,P=0.242).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HBeAg阳性的34例患者中,有14例发生HBeAg阴转和血清转换,占41.2%,恩替卡韦组HBeAg阳性的33例患者中,5例发生HBeAg阴转,4例HBeAg血清转换(X~2=5.583,P=0.018;X~2=7.159,P=0.007).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有15例、恩替卡韦组有14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肝组织活检,治疗48周后肝组织学改善(Knodell评分下降2分以上)分别是11例和9例(X~2=0.277,P=0.599).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ALT<2×ULN且肝组织学G≥2的慢性乙肝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病毒学、血清学应答和组织学改善,且安全性好.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后HBeAg血清转换率显著优于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IFN)α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和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治疗,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精神异常等[1-5],发生率见表1。少数患者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如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或严重精神疾病等。正确处理IFNα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有效提高IFNα疗效。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常须停止治疗,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IFNα不良反应的管理和治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及《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是基于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编写,可作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IFNα不良反应临床处理的指导。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持续更新。相应证据及推荐等级见表2。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α抗病毒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亚型干扰素α(IFNα2b、IFNα2a、IFNαIb)对JAK-信号转导活化转录因子(STAT)通道中重要信号传导分子STAT1、STAT2、干扰素α受体(IFNAR)、蛋白激酶(PKR)、核糖核酸酶L(RNaseL)表达的影响,研究其抗病毒活性的差别,并评价IFNα抗病毒活性的关键性信号传导分子。方法1000U/ml的不同亚型IFNα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HepG2细胞内STAT1、STAT2、IFNAR、PKR、RNase L 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STAT1及IFNA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RT-PCR的实验结果:(1)IFNα1b处理组IFNAR、STAT1、STAT2 mRNA的表达水平较IFNα2b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α1b、IFNα2b处理组IFNAR、STAT1、STAT2 mRNA水平明显较IFNα2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5.26、15.6、4.67,P值均〈0.05。(2)IFNα1b、IFNα2b、IFNα2a处理后的PKR表达水平相似,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RNaseL表达量极少,无法比较不同处理组间RNase L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性。Western blot实验结果:(1)IFNα1b处理组IFNAR、STAT1蛋白水平较IFNα2b处理组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α1b、IFNα2b处理组IFNAR、STAT1蛋白水平较IFNα2a处理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7、20.1,F值均〈0.05。结论IFNα2b、IFNα2a、IFNα1b均可促进JAK—STAT信号通道中STAT1、STAT2、IFNAR mRNA及蛋白表达,IFNα1b和IFNα2b作用较强,IFNα2a作用较弱。初步表明,IFNα1b、IFNα2b的抗病毒活性较IFNα2a强,IFNAR、STAT1、STAT2可作为评价IFNα抗病毒活性的关键性指标,而PKR、RNaseL能否作为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7.
薛乐洋 《肝脏》2016,(6):459-462
目的探究与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b和恩替卡韦对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与恩替卡韦组,每组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及52周血清HBV DNA、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病毒学反弹率。结果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与恩替卡韦组治疗12周后未检测到HBV DNA、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及ALT复常率相比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未检测到HBV DNA、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及病毒反弹率相比差异也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治疗24周后较恩替卡韦组相比,HBeAg转阴率较高(P0.05)。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与恩替卡韦组治疗52周后相比,未检测到HBV DNA、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较高,病毒学突破率及病毒反弹率较低(P均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相比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IFN)α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和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治疗,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精神异常等[1-5],发生率见表1。少数患者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如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或严重精神疾病等。正确处理IFNα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有效提高IFNα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替比夫定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0例门诊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替比夫定治疗组104例及干扰素α2b组116例,治疗48周,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HBV血清学标志物、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同时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治疗48周,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的HBeAg转换率优于替比夫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治疗12周及24周,HBVDNA转阴率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的病例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组.结论 替比夫定在迅速持续抑制HBV的复制方面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而在HBeAg阴转率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接近,提示替比夫定除强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外,同时存在免疫调节作用,不良反应较少,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治疗.在治疗中应注意监测CK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20.
董宇 《肝脏》2016,(2):132-134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序贯方案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伴肝脏损害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干扰素治疗无应答伴肝脏损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替比夫定组(n=30)、恩替卡韦组(n=30)及阿德福韦酯组(n=30)3组。治疗后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替比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患者的完全应答率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P0.05),部分应答率均显著低于恩替卡韦组(P0.05),复发率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P0.05),而替比夫定组患者的复发率又显著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替比夫定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和阿德福韦酯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序贯治疗干扰素治疗无应答伴肝脏损害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