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讨论中医内科胸痹心痛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胸痹心痛虽然外感内伤均可致病,但以内伤情志为主;其病兼五脏,但以心为主;其虚虽有阴阳气血之不同,但以气阴两虚为最多;而邪实则以血瘀为主.临证应据其虚实之多少,结合病人体质,灵活辨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着重研究五脏相关病机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将230例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症状等转录生成SPSS11.0统计软件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确定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风痰上扰夹瘀证比例最高(47.0%),病位以心、肝两脏为主;其次是气虚痰瘀阻络证,占患者总数的23.5%,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涉及心。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证以肝肾阴虚、脾气虚、气阴两虚为主,实证以肝风、肝火、痰浊、血瘀为主。脾虚痰浊为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病机,瘀血也占有重要地位,痰瘀阻络是所有证型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3.
王克勤教授辨治情志病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探本求源,发微病机。首先,注重寻找直接致病的心理因素;第二,尽管情志变化太过是发病的主因,但外界环境的变化亦应予以重视;第三,人的体质为情志产生的个性基础,其性格特点的形成及变化,还与社会因素、疾病因素密切相关,必须通过问诊才能了解;第四,四诊合参辨病情,同时认为情志病的发生与季节性有一定的关系。2明确病位,五脏分治。情志致病与五脏虚实互为因果。3形神合一,身心并治。临床上对情志病或者心身疾病的辨证,要从形神合一整体观、阴阳动态平衡观、三才整体宇宙观、五脏情志相应观出发,慎察病机,辨明病证,在"形神合一"理论指导下心身并治。  相似文献   

4.
指出:多愁善怒是情志致病的主要原因;肝脾两脏是情志致病的主要病位;气血虚损是情志病变的病理转归;培本祛邪是情志病变的主要治则;调情保神是防治(?)科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情志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如果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某些情志活动持续过久,超过了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成为发生疾病的条件和致病因素。《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论述说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防治疾病的首要条件。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和情志因素有不同程度的关系。中医清志学说把人的情志活动和五脏功能相对应,提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都与心理清志有关,认为情志变化和五脏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了解临床中成人不寐患者的一般情况、睡眠情况及中医证候特征与规律。[方法]利用研制的成人不寐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017年8月—2018年2月以不寐为主诉的成人患者进行预调查,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运用SPSS及Modele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75份,其中被调查者66.67%为女性,平均(56.20±14.19)岁,以60~79岁年龄的人数最多,61.33%的患者是高中及以上学历,44%的患者是脑力劳动为主者;76%的患者有既往病史,涉及43个疾病。90.67%的患者为慢性不寐,81.33%为入睡困难,92%为混合型不寐,PSQI(15.12±3.22)分。73.33%患者的病因病机是情志失调,37个常见中医症状,30.67%属心脾两虚证。[结论]本次预调查的成人不寐患者以女性、老年人、脑力劳动者为主,文化程度较高,常伴有多种内科疾病;以慢性病程为主,以入睡困难者最多,多为混合型不寐;最主要的病因病机是情志失调,常见中医症状除睡眠相关主症外,常伴随精神情绪及日间功能下降症状,证候类型以心脾两虚最多。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病属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的疾病,其性质是本虚标实.其病位在肝,根源在肾.肾气亏虚,精髓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进而导致五脏功能失调,出现各种病证.临床论治,把握三要.  相似文献   

8.
整理历代医家治疗情志疾病多从肝论治的理论论述,深入分析青少期"肝常有余"的脏腑特性,认为"肝常有余"是青少期情志异常的重要生理病理基础,青少期情志异常与肝关系最为密切;怒、兼夹忧悲等"阴性"情志为其主要致病因素;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为其核心病机。在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而致情志异常的基础上,易出现发热生风的临床症状;情志疾病发病首先侵犯本脏,进而累及他脏。  相似文献   

9.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理论范畴称为"燥痹",临床症状复杂,患者多系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又遇外邪侵袭,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而相互影响,引起机体阴血津液损耗,输布障碍,不能外达四肢百骸及诸窍而致病。本文从五脏角度阐释燥痹病机及诊治特点,指出本病发病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均相关,其中尤以肾、脾、肝最为密切;病机以肾阴肾精亏虚为本,脾失健运、肝失调达为主,治以滋阴补肾、健脾益气、舒肝活血、清肺润燥、养心安神,同时配以养血生津、通络止痛、清热除湿等辨证治疗,其中养阴、益气、活血为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五脏一体观探讨双心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以《黄帝内经》及古代众医家关于五脏一体相关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心与神志、心与其他四脏的关系,并分别从肝、脾、肾、肺相关的病因病机以及情志与五脏的关系入手论治双心疾病。[结果]心与情志变动密切相关,在情志与五脏关系中起核心作用。双心疾病与肝、脾、肾、肺四脏的关系密切。情志失调促进双心疾病的进展。故临证治疗双心疾病时,要根据其临床证候特点从肝、脾、肾、肺论治,并需结合情志的疏导与调节。[结论]以五脏一体观为基础对双心疾病进行辨证施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双心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双心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