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以减少并发症,提高严重烧伤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对我科自2008年1月~2012年5月共收治的52例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尽早气管切开,及时吸痰、适度气道湿化,合理氧疗;防治并发症。结果:治愈48例,死亡4例,治愈率92%。结论:尽早气管切开,细致、科学的呼吸道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严重烧伤并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Zhang ML  Li C  Ma CX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1):842-844
的 探讨严重烧伤或伴吸入性损伤患者休克期输液问题以及死亡原因。 方法在 1991~ 2 0 0 0年间收治的严重烧伤或伴吸入性损伤患者 112例 ,对这些患者休克期的诊断、输液情况、死亡情况进行了总结。 结果 休克期的输液情况可归纳为 :第 1个 2 4h总入量 2 2ml/ (%TBSA·kg) ,其中胶体 0 5ml/ (%TBSA·kg) ,晶体 1ml/ (%TBSA·kg) ,其余为水分。第 2个 2 4h总入量 1 8ml/(%TBSA·kg) ,其中胶体 0 4ml/ (%TBSA·kg) ,其余为晶体、水分各半。单纯烧伤与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的输液情况 ,两者并无差异。休克期 7例患者死亡 ,原因均为呼吸衰竭 ,其中 3例休克未能纠正。 结论 各种输液公式均可为休克期补液提供参考 ,最重要的是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输液 ,以保证病人平稳渡过休克为最终目的。单纯烧伤和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休克期输液量并无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流行病学特点,总结喉烧伤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 收集笔者单位199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43例吸入性损伤患者病历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合并症及伤前疾病,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入院时间及喉烧伤情况,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包括气管切开率、切开时间及并发症、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等.对数据行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x2检验,对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喉烧伤严重程度、气管切开率、病死率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1)本组患者中男353例占79.7%,女90例占20.3%,男女比例约4∶1.小于或等于20岁者64例占 14.4%,大于20岁且小于或等于40岁者203例占45.8%,大于40岁且小于或等于60岁者144例占 32.5%,大于60岁者32例占7.2%.本组患者中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分别为297、108、38例.7例有合并症,21例有伤前疾病.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均差异明显(H值分别为73.752、142.830,P值均小于0.01),伤后入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528,P>0.05).相关分析显示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呈明显正相关(r=0.399,P<0.001).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中,轻度喉烧伤占68.0%(202/297),中度喉烧伤占32.0%(95/297),重度喉烧伤0例;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中,轻度喉烧伤0例,中度喉烧伤占53.7% (58/108),重度喉烧伤占46.3% (50/108)喉烧伤情况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6.703,P<0.001).相关分析显示喉烧伤严重程度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 =0.700,P<0.001).(2)本组患者总体气管切开率为37.02%(164/443).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管切开率分别为10.44% (31/297) 、87.96%(95/108)、100.00% (38/38),差异明显(x2=271.654,P<0.001).相关分析显示气管切开率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784,P<0.001).本组患者气管切开时间以伤后6 h以内为主占63.4% (104/164).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5.5%(9/164).(3)本组患者中共31例死亡,病死率为7.00%.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1.01% (3/297),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12.96%(14/108),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36.84%(14/38),差异明显(H=74.273,P<0.001).相关分析显示病死率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371,P<0.001).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中,脓毒症14例占45.2%,呼吸功能衰竭7例占22.6%,呼吸道梗阻2例占6.5%,呼吸道出血2例占6.5%,脑出血2例占6.5%,心脏意外2例占6.5%,中枢性尿崩1例占3.2%,另有1例占3.2%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结论 吸入性损伤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青中年构成比最高.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喉烧伤严重程度、气管切开率、病死率相关.利用喉烧伤诊断标准和气管切开指征,可有效避免喉梗阻风险;早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手术,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4.
1980~1998年我院共收治烧伤患者5321例,其中重度烧伤患者329例,有吸入性损伤者117例,死亡21例,病死率17.9%,明显高于无吸入性损伤患者的8.5%(18例,P<0.05)。117例中16例由水泥窑喷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现就本型损伤特征及治疗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 1.一般情况:5321例烧伤患者中42例为水泥窑喷烧伤,16例伴吸入性损伤(表1)。2.临床症状:患者全身尤其颜面口、鼻等五官孔裂处黏附、堆积大量水泥粉尘,球结膜充血,自觉气道发“干”。听诊有哮鸣音,呼吸音减弱,时而咳出水泥粉尘样痰液,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表2)。纤维支气管镜…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2010~2011年我科收治32例大面积烧伤气管切开患者。期间3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1例严重呼吸道烧伤呼吸道、肺部出血,2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其余29例均未发生肺部感染,顺利拔管。大面积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有效的预防和护理直接影响肺部感染发生率,同时关系着大面积烧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只有加强预防护理,才能大大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提高大面积烧伤救治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吸入性损伤是当前烧伤患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吕国忠等[1]曾报道过烧伤合并吸入性肺炎后心肌细胞膜的变化.本研究以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果糖二磷酸钠(FDP)及大剂量维生素C联用对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的主要致死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59~1995年收治的1539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对386例并发全身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结果:1539例吸入性损伤中死亡333例,其中237例与全身感染有关,占吸入性损伤总死亡入数的71.17%;烧伤面积、休克、吸入性损伤程度和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影响感染的发生及预后;改善抗感染治疗措施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吸入性损伤治愈率提高.结论:感染是吸入性损伤的主要致死因素;针对影响感染发病的诱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提高吸入性损伤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吸入性损伤是当前烧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观察了解吸入性损伤后患者的呼吸道损伤程度,自1997年2月~2000年11月我科对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检查治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吸入性损伤,其中男性7例,女1例,平均烧伤面积36.4±15.5%,Ⅲ度烧伤为23.8±11.3%。8例患者中死亡2例,死亡率占25%。其中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气管内大出血1例。 1.2 临床特点:本组8例均有密闭空间烧伤史,6例火焰  相似文献   

9.
重度吸入性损伤伴气管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 女, 18岁。在扑灭荒火时因大声呼喊致严重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于当地医院行气管切开后转入笔者单位。诊断: (1)烧伤总面积 60%,其中Ⅲ度 50%TBSA. (2)重度吸入性损伤。伤后第 3天在输血浆过程中患者突然躁动不安, 心率 200次 /min.考虑为血浆过敏,经会诊并检查,见  相似文献   

10.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气管切开术是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1].对于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及给氧治疗.  相似文献   

11.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气管切开术是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1].对于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及给氧治疗.  相似文献   

12.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气管切开术是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1].对于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及给氧治疗.  相似文献   

13.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气管切开术是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1].对于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及给氧治疗.  相似文献   

14.
146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0年 1997年进行烧伤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 146例。术后并发皮下气肿、出血、套管脱出、拨管困难等并发症 2 0例 (13 .7% ) ,现就其发生原因、处理和预防进行讨论。临 床 资 料本组 146例中 ,男 12 1例 ,女 2 5例 ,年龄 10 78岁 ,平均35岁 ,为火焰和化学烧伤。烧伤 10 % 96 %TBSA ,全部伴面颈部烧伤及吸入性损伤。烧伤深度 :浅Ⅱ度 33例、深Ⅱ度 93例、Ⅲ度 2 0例。吸入性损伤程度 :轻度 19例、中度 86例、重度 41例。其中吸入性损伤的临床分类采用三度分类法 :轻度指声带以上损伤 ;中度指气管隆突以上损伤 ;重度指…  相似文献   

15.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气管切开术是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1].对于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及给氧治疗.  相似文献   

16.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气管切开术是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1].对于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及给氧治疗.  相似文献   

17.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气管切开术是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1].对于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及给氧治疗.  相似文献   

18.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气管切开术是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1].对于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及给氧治疗.  相似文献   

19.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气管切开术是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1].对于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及给氧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一般资料1990年~1994年,我院共收治烧伤病人642例,其中合并吸入性损伤者49例,发病率为7.7%,比我院1984年前吸入性损伤发病率(6.5%)升高了1.2%。49例中,男性35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8个月。损伤原因(附表)多为在密闭的室内或车内因火焰、烟雾所致。本组大部伴有严重的体表烧伤,死亡18例,死亡率为38.6%,较我院1984年前(65.7%)降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