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比较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初次单侧人工全髋置换40例,随机分为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组(A组)和后外侧入路组(B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及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早期(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优于B组(P<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晚期(6个月)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好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髋部骨折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行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予以后外侧入路,研究组采用前入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大小小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体液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个月内,研究组患者脱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染、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前入路下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较后外侧入路能够取得更好疗效,有效缩短围术期治疗时间,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及髋关节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组行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疼痛情况、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均较低,且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较低,髋关节功能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减少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失血量,降低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髋关节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单侧股骨颈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7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200例高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入路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微创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入路,随访至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疼痛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微创后外侧入路,直接前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性更小,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患者分为生物型假体组52例和骨水泥型假体组51例,术后随访1年,采用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生物型假体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或短于骨水泥型假体组。两组术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SF-36评分、WOMAC 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骨水泥型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能够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下床活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下床活动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术后2周、术后4周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术后2周、术后4周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成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骨科康复护理,研究组术后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路径功能训练。比较2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Harris评分评估2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畸形、疼痛、关节活动度、功能性活动各项目评分及Harris总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5),且研究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期康复路径功能训练有助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日恢复,同时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电刺激治疗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阶段化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阶段化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电刺激治疗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电刺激治疗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阶段化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能有效防控术后深静脉血栓,可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彭娜 《当代护士》2018,(2):69-7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护理对策及对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联合应用肌肉训练。结果研究组早期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关节脱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疼痛以及畸形等方面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肌肉训练等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髋关节脱位发生风险,便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378-5379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6例髋关节疾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选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患者采取前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选取常规后外侧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6个月后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前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常规的后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以及恢复时间早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以往大直径股骨头的高磨损率和高髋臼松动率相比,新一代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有着更长的使用寿命和低磨损,低脱位率等优点。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资料。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9.5分改善为置换后92.5分,优良率为96%,总体满意率为96%。置换前后及随访时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等不良反应。说明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短期内无明显肾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以往大直径股骨头的高磨损率和高髋臼松动率相比,新一代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有着更长的使用寿命和低磨损,低脱位率等优点.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资料.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9.5分改善为置换后92.5分,优良率为96%,总体满意率为96%.置换前后及随访时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等不良反应.说明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短期内无明显肾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年患者进行全髋置换术。【结果】随访30~82个月,平均5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35.4±7.3)分,术后1年平均(87.2±10.2)分,术后2年平均(87.1士10.3)分。术后第54(30~82)个月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8例,良14例,中2例,优良率达94.1%。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近端骨折1例,术后髋关节脱位和异位骨化各1例。【结论】全髋置换术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迅速恢复髋关节功能,近期随访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是伴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均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行传统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D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G1组)、全髋关节置换术(G2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以及PSQI评分,各组患者术后2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G1组和G2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高于D组(P<0.05);G2组和G1组2年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2.5%和72.5%,2组优良率均显著高于D组(P<0.05);G1组和G2组生活质量总评分和PSQI评分分别为(72.72±5.27)、(77.31±5.14)分,(6.25±2.64)、(10.11±2.93)分,均显著高于D组(P<0.05);G1组和G2组再次手术率、肺部感染以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率显著低于D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股骨颈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对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疗效、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的影响,以探讨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方法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因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手术的病例并归列为两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n=42)和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n=54),术后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两组关节功能,同时对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所需时间、疼痛情况、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肌酸激酶等]进行比较,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总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而手术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前Hb、红细胞压积、CRP、ESR及肌酸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两组患者Hb、红细胞压积均较术前降低,而CRP、ESR及肌酸激酶均较术前升高,且术后两组患者Hb、红细胞压积、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肌酸激酶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前VAS和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 d和14 d两组患者VAS平均均较术前降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术后3d观察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术后14 d两组VAS及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及假体下沉、松动。末次随访观察组活力、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较后外侧入路比较而言,更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和肌肉损害,可明显改善患者早期髋关节功能和预后恢复,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使用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进行术后中期的影像学及临床评估,探讨其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由同一术者对35例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行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7例,女18例,年龄28~73岁,左髋19例,右髋16例,按Ficat—Arlet分期,Ⅲ期20髋,Ⅳ期15髋。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随访时骨盆正位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髋臼、股骨假体的无茵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30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7.2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23~62(45.0±9.4)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75~100(90.4±6.3)分。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0%。术后照片假体形态及位置良好,截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翻修或表现为影像学无菌性松动。骨盆和股骨局灶性骨溶解各1例。5髋出现髋部轻度疼痛,2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内均好转。【结论】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优质护理结合功能训练在股骨头坏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结合功能训练.比较两组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切口外侧入路与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观察组和给予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远期关节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患者手术时间稍短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也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半年以及一年时Harris评分和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关节功能,且手术时间与常规切口手术相当,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种更有效的康复护理指导方法,应用于微创钻孔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术后,改善髋关节周围血液供应环境,增强术后治疗效果.方法 61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康复护理流程有计划的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对照组患者31例按常规的术后护理措施进行指导.比较两组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病人下地行走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提前,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早期并发症,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0%,对照组为64.5% (P <0.05).结论 正确及时的康复护理指导流程应用于微创钻孔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术后患者,能尽快地恢复髋关节功能,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了平均住院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HA治疗,研究组采用TH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23%,高于研究组3.85%(P<0.05);术后3 d,对照组髋关节疼痛程度高于研究组(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对照组髋臼前倾角小于研究组,髋臼外展角大于研究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THA具有疼痛程度轻、并发症少、关节功能较好等特点,但手术时间长、出血多;而HA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但术后疼痛明显,并发症多,关节功能恢复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