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积极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极大改善了膝关节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阻碍了患者的康复锻炼,因此围置换期疼痛处理成为当前膝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 目的:观察比较包括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与关节周围镇痛联合等方案在患者膝关节置换后镇痛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合理有效的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择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在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关节周围镇痛组、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例,在膝关节置换中对患者实施不同的镇痛方案。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6,12,24,36 h,与其他3组比较,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各时间段的静息痛、活动痛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用量均显著降低(P < 0.05),置换后麻醉剂的使用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其他3组(P < 0.05)。置换后3 d,与其他3组比较,内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患者置换后的主动抬腿时间、主动屈膝90°时间显著缩短(P < 0.05),而膝关节活动度较好。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患者在3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P < 0.05)。结果提示帕瑞昔布钠联合关节周围镇痛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膝关节置换后疼痛,减少麻醉用量,患者置换后不良反应降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并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不仅仅取决于手术,而与置换前关节的活动度、置换后康复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辅助镇痛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康复锻炼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镇痛组在置换后口服塞来昔布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不予以止痛药处理。观察镇痛组与对照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镇痛组置换后7 d内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镇痛组在置换后6个月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果表明辅助镇痛能有效减少置换后患者运动时的疼痛,有效地保证了置换后康复计划的顺利进行,短期内提高了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关于置换前因素对外周及中枢敏感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测类比评分法在某些时候不能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疼痛情况,其客观性和重复性不佳。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置换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因膝关节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为评估对象,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后筛选出患者30例,按随机数表法等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4天分别口服塞来昔布与维生素C,并分别于服药前1 d晚及服药后第3天晚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者轻重侧静息及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再用痛阈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值,测量过程遵循随机双盲对照原则。 结果与结论:塞来昔布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3 d后双膝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双侧下肢的电痛阈较服药前提高(P < 0.05),重侧电痛阈值(目测类比评分较轻侧高)服药前、后变化较轻侧明显(P < 0.05),双侧下肢电耐痛阈用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塞来昔布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轻重侧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值与对应侧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的变化差值无显著相关性(P > 0.05);维生素C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的目测类比评分、双侧下肢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变化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塞来昔布可提高膝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置换前的电痛阈,重侧更为敏感,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前可发挥预防性镇痛的作用。相对于目测类比评分,痛阈的变化或能更敏感地反映膝关节置换患者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疼痛水平的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尚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各类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措施,但施行置换难度很大,且置换后疼痛等并发症越来越多,其诊断与处理争议颇多。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髋部疼痛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 方法: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疼痛患者21例(23髋),均为关节内疼痛,10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余11例手术治疗,应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Harris评分对随访结果进行置换后疼痛原因分析。 结果与结论: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关节内疼痛感染组3例中保守治疗2例、二期翻修1例,随访感染均治愈,置换后应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降低、Harri评分与置换前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非感染组保守治疗8例,手术治疗10例,与置换前目测类比评分及Harri评分均好转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相似文献   

6.
背景: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物(鸡尾酒疗法)是比较新颖的人工关节置换后镇痛方法,可以较好的控制置换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目的:评估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在置换后镇痛方案中的止痛效果。 方法:选择26例实施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药液(包括罗哌卡因200 mg、肾上腺素       5 mg、曲安奈德5 mg),记录患者置换前后静止与活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及伤口并发症等。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胃肠外阿片类药物,置换后1~3 d静息痛和运动痛目测类比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平均为2.5 d,置换后第二三天的膝关节平均主动活动度各为45°和55°,置换后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无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说明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关节周围注射该镇痛药物在可减少置换后早期静止和活动状态疼痛评分,改善置换后早期关节活动度,且简单实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多模式镇痛方案较多,但是尚无最理想的方案。目的:探讨多模式及超前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因重度骨关节炎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120例,按照不同镇痛方案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置换前和置换术中均无相应镇痛措施,超前镇痛组置换前口服塞来昔布,鸡尾酒镇痛组置换过程中行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多模式联合镇痛组置换前口服塞来昔布+置换过程中行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各组置换后均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分别测量4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静息、活动状态下的目测类比评分及膝关节KSS评分,并记录置换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静息、活动状态下的目测类比评分及膝关节KSS评分方面,超前镇痛组、鸡尾酒镇痛组和多模式联合镇痛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多模式联合镇痛组均优于超前镇痛组及鸡尾酒镇痛组(P均0.05),而超前镇痛组和鸡尾酒镇痛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4组患者中置换后2周内出现的恶心、呕吐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未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切口坏死感染情况。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前超前镇痛、置换过程中局部注射镇痛、置换后应用静脉自控泵的联合镇痛效果比较理想,不良反应并未增加,且操作简单安全。目前多模式联合镇痛已为大家所接受,但真正做到全膝关节置换后无痛,尚需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8.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剧烈疼痛是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做到置换后良好的镇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于宿迁市人民医院骨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9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25%罗哌卡因组、0.3%罗哌卡因组、0.35%罗哌卡因组,每组23例。置换结束后30 min,行罗哌卡因连续髂筋膜腔隙阻滞,开始各组注入相应浓度的罗哌卡因20 mL,随后接镇痛泵,无背景剂量,自控镇痛剂量为10 mL,时间60 min,持续72 h。于阻滞12,24,48和72 h时记录静息、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目测类比评分,静息目测类比评分≥ 4分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记录阻滞后72 h内罗哌卡因用量、帕瑞昔布钠使用情况、离床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评价患者镇静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0.25%罗哌卡因组患者比较,0.3%罗哌卡因组和0.35%罗哌卡因组患者静态时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P < 0.05),阻滞后72 h内罗哌卡因用量降低;与0.3%罗哌卡因组比较,0.35%罗哌卡因组静态时、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0.3%罗哌卡因组和0.35%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0.3%罗哌卡因组和0.35%罗哌卡因组帕瑞昔布钠使用率显著低于0.25%罗哌卡因组(P < 0.05),离床时间短于0.25%罗哌卡因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3组不同浓度的哌罗卡因对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其中0.3%的罗哌卡因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的适宜浓度,可减少哌罗卡因的使用量,并缩短患者离床时间。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方式较多,但这些方法常常带来一些不良事件。 目的:应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后镇痛效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WANGFANG有关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文献,检索年限均为2000-01-01/2011-04-30。纳入所有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两组其他处理措施相同,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入混合镇痛药。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1.2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后共纳入10个研究,合计694例受试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全膝关节置换传统镇痛方式相比,试验组置换后目测类比活动评分较低[WMD=-1.04,95%CI(-1.26,-0.82),P < 0.000 01]、置换后目测类比静止评分较低[WMD=-0.67,95%CI(-0.81,-0.54),P < 0.000 01]、置换后再镇痛例数少[RR=0.26,95%CI(0.17,0.40),P < 0.000 01]、置换后再镇痛吗啡需要量少[WMD=-6.89,95%CI(-8.91,-4.86),P < 0.000 0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差不大[RR=0.62,95%CI(0.21,1.84),P=0.39]。当前证据表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镇痛方式,但是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剧烈疼痛是导致患者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重要因素,如何给予患者置换后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徐州市中心医院自2010年3月到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单侧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术后镇痛。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置换前、置换后不同状态下1,6,24,48,96 h的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后24,48,72 h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膝关节置换患者膝关节KSS评分;置换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与置换前比较,置换后1,24,48,96 h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 < 0.05)。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最好,其次为硬膜外镇痛组患者,静脉镇痛组恢复最差(P < 0.05);同置换前比较,3组患者置换后1,3个月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均升高(P < 0.05)。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比较,置换后1,3个月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P < 0.05)。结果证实,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案置换后总体效果较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鸡尾酒疗法关节周围注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因股骨颈骨折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改良组(关节置换术联合改良鸡尾酒疗法关节周围浸润注射)、传统组(关节置换术联合罗哌卡因与肾上腺素关节周围浸润注射)和对照组(关节置换术联合等量生理盐水关节周围浸润注射),每组50例。观察比较3组患者术后静态和动态VAS评分、PCIA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药物使用量、站立时髋关节屈曲角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改良组患者术后6 h、12 h、1 d、2 d、3 d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 d、7 d、14 d静态和动态VAS评分与传统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2 d内PCIA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药物使用量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3 d、4 d、7 d、14 d站立时的髋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大于传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情况,改良组1例,传统组2例,对照组1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且无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在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中,改良鸡尾酒疗法对术后疼痛控制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并可更好地控制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阻碍了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并发症发生。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新方式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滥用药物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法避免,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镇痛方案成为当前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 目的:观察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05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8),接受股神经阻滞或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42),采用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 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6 h,12 h,24 h,2 d,3 d内,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P < 0.05)。但在置换后第4,5天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置换后短期内疼痛减轻明显,置换后主动、被动屈膝90°时间明显缩短,且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提前(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由于引流合理使用,未见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出现。提示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置换后疼痛。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能有效保证置换效果。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症中的作用。 方法:将9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干预,其中试验组置换后给予综合康复干预,而对照组给予一般程序化康复干预。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置换后1,2,12和20周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置换后2,12周关节脱位、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置换后12周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提示综合康复干预可明显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症,有效促进髋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持续的股神经阻滞效果好于单纯镇痛剂治疗(吗啡);而相对于持续的神经阻滞,单次注射法不需要专用的设备、特殊的仪器和专人管理,操作更加简单,费用也更低。 目的:观察单次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对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4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注射40 mL 2.5 g/L的布比卡因,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由指定观察者对患者置换后的疼痛、吗啡用量、走动距离、膝关节最大活动度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吗啡用量减少,不良事件减少,卧床时间较短,步行距离较长,关节活动度较大(P < 0.05~0.01)。提示单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疼痛,促进其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轻微的骨溶解,如果能找到理想的药物治疗,不但可减轻痛苦,还可节省医疗费用。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和阿法骨化醇联合应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效果。 方法:7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阿仑膦酸钠和阿法骨化醇口服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氨基酸螯合钙胶囊口服治疗,空白组正常饮食。随访1,3,5年,检测假体周围骨密度值变化、髋关节功能评分,5年后进行影像学评价。 结果与结论:髋关节置换后3,5年治疗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 < 0.05),置换后5年治疗组骨溶解率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 < 0.05)。结果显示阿仑膦酸钠和阿法骨化醇联合应用,在预防髋关节假体置换后继发骨溶解发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