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背景:钛网是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脊柱尤其是颈椎疾患的一种常用新型植骨支撑物,目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前路手术中如何更好地改善颈椎前凸弧度仍是治疗的难点。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过程中,直形钛网与个体化设计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对颈椎曲度恢复及治疗后JOA评分的影响。 方法:纳入43例有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指征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内固定方案分为2组,个体化设计梯形钛网组15例,直形钛网组28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作为空白对照。回顾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后JOA评分、颈椎弧度、椎间角度及椎间高度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颈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椎间角度方面,个性化钛网组较直形钛网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改善(P < 0.01),直形钛网组亦较空白对照组有改善(P < 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方面,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较空白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69 mm和3.22 mm,而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JOA评分方面,个性化钛网组与直形钛网组患者各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椎体次全切时,修剪钛网以模拟正常椎间盘前高后低的形状,可以更有效地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和手术节段椎间角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对颈椎疾病病理过程认识的深入,颈椎曲度日渐成为评价长期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恢复及保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对维持颈椎远期稳定性及颈椎生物力学环境有重要意义。 目的:评价选择性颈椎前路连续三节段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曲度的长期影响。 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应用Solis融合器行选择性连续三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6-73岁,平均45.1岁。C2/3/4/5,C3/4/5/6,C4/5/6/7,C5/6/7/T1分别为2,7,12,1例,共66个椎间隙。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 结果与结论:平均出血量40 mL (20-80 mL),平均手术时间121 min(100-175 min)。平均随访30.7个月,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无植入物移位或椎体塌陷。置入前JOA评分为11.94±3.61,置入后6个月为15.56±1.13,置入后2年为15.21±1.85;置入前颈椎曲度为(1.86±3.24) mm,置入后6个月为(4.83±1.78) mm,置入后2年为(4.44±3.36) mm。以上各组数据置入前与置入后6个月,置入前与置入后2年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入后6个月与置入后2年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行颈椎前路连续三节段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并长期维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钛板置入内固定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置入钛板内固定。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钛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反应。 方法: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27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和Cobb’s角、神经功能改善率、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两组各有4例因失随访或随访时间不到2年未纳入结果。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6~48个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4~53个月。两组住院时间,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改善率,治疗优良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后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前组(P < 0.05),融合节段Cobb’s角的改善也较优(P < 0.05),但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低(P < 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明显改善融合节段Cobb’s角、椎体骨质保留多、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近年开展一项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保留颈椎重要结构的基础上对颈椎病实现脊髓减压。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3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轴性症状明显率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明显低于单开门组(P < 0.05),颈曲指数丢失值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显著低于单开门组(P < 0.05)。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末次随访1例患者2枚钛钉轻微松动,患者无异常症状。单开门组治疗中6例开门时出现铰链侧断裂,将断裂椎板切除,脊髓表面覆盖人工硬脊膜加以保护。结果表明,微创颈椎管成形组与单开门组相比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疗效无差别,但治疗后并发症远低于单开门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通过扩大椎管有效容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且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不清楚。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植入物与宿主生物相容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历资料,分为单开门组65例和全椎板切除组52例,分别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及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进行JOA评分、估算恢复率,观察神经恢复情况,并通过侧位X射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2-59个月)。两组均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两组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固定前(P < 0.01)。两组间JOA评分、恢复率、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均低于固定前(P < 0.01)。结果说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单侧侧块内固定与全椎板切除双侧侧块内固定在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上有相似的疗效,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活动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多节段颈椎病常见于老年患者,颈椎管成形和椎板切除是目前最常用的修复方法,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后路修复后多见的并发症。目的:比较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与椎板切除内固定修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纳入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4例,因修复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椎管成形组45例接受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颈板切除组89例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记录并评估修复后C5神经根麻痹情况,比较两组间的颈椎前凸角度(Cobb角)及颈椎曲度指数,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颈椎前凸角度、颈椎曲度指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 0.05)。椎管成形组治疗后2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4%(2/45);椎板切除组10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1%(10/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椎板切除内固定相比,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更低,其可广泛应用于多节段颈椎疾病的减压修复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采用单纯前路,还是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差异。方法:选择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1例。男9例,年龄在56-72岁;女12例,年龄在58-70岁。病变位于C2-5间11例,C3-7之间10例。其中11例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0例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治疗结果采用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及改善率。结果与结论:10例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方法患者优良率为90%,改善率为82%。11例单纯采取颈椎前路治疗方法的患者中优良率为73%,改善率为73%。两组优良率比较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从而说明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于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增生,实施前后联合入路不仅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同时植入cage及前路钢板矫形固定可部分恢复椎体间隙及颈椎生理曲度。 目的:比较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增加前路cage融合内固定对治疗后患者颈椎曲度、稳定性及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外科治疗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前路cage+钢板融合固定)22例(前后路联合治疗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开窗铆钉固定)28例(单纯后路治疗组)。治疗后随访6-24个月,分别对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颈椎曲度指数、病变节段椎间滑移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获得较好的日本骨科学会(JOA)改善率,前后路联合治疗组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相对低,颈椎曲度指数较单纯后路治疗组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单纯后路治疗组椎间滑移度相对较大。结果表明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使用cage、前路钢板、后路铆钉行脊髓减压可以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从而维持矢状面的平衡,减少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维持治疗后颈椎长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有关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丝线悬吊固定比较的文献较多,但大多研究的样本量存在局限,对于微型钛板应用的优缺点缺乏客观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对颈椎疾患的修复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由2名评价员检索中/英文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PubMed、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CNKI、CMB、VIP、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时间至2015年3月1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Meta分析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9个研究,6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手术时间[SMD=-0.02,95%CI(-0.57,0.54),P=0.95 > 0.05]、术中出血量[SMD=0.07,95%CI(-0.26,0.40),P=0.69 > 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在有效性方面: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术后JOA评分较高[SMD=0.26,95%CI(0.10,0.42),P=0.001< 0.05]、椎板开门角度较大[SMD=0.25,95%CI(0.02,0.48),P=0.04 < 0.05]、颈椎曲度维持较好[SMD=0.46,95%CI(0.27,0.65),P < 0.000 01]、轴性症状发生率较低[RR=0.40,95%CI(0.29,0.56),P < 0.000 01]。提示临床上采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修复颈椎病时,使用微型钛板固定与丝线悬吊固定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组在JOA评分、椎板开门角度方面优于丝线悬吊固定组,并能有效的防止颈椎曲度丢失及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但因原始研究质量不高,样本不大,建议临床上谨慎使用,尚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论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手术是终止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理进展,改善脊髓功能的重要措施,但如何选择最佳手术方式,减少并发症发生及提高临床疗效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系统性回顾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评价单纯前入路、单纯后入路及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对患者颈椎曲率指数及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0年2月至2008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资料共148例,分为单纯前入路、单纯后入路及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手术组,评估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单纯后入路组患者治疗前颈椎曲率指数最高(P0.01)。一期后前联合入路组患者治疗后颈椎曲率指数最高(P0.01),而单纯前入路手术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曲率指数变化最为明显(P0.01)。治疗后3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手术组患者JOA改善率与其他2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3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和SF-36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单纯前路和单纯后路治疗方式比较,一期颈椎后前联合入路的减压方式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时,具有更可靠和有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该技术依赖于脑血流和神经元激活的耦合,当大脑的某个区域处于活动状态时,流向该区域的血液会随之增加,超过了代谢需求时,顺磁性去氧血红蛋白浓度会相对下降,这一效应会减弱局部磁场的不均匀性,从而显示出成像信号的差异。   皮质重构:脊髓受到损伤后患者会出现脑皮质功能活动的改变。相对于正常健康人群,这种脑皮质活动的异常,类似于一种特殊的激活区域空间移位,被称之为皮质重构。神经组织的可塑性是脊髓损伤后脑皮质能够发生重构的重要原因。 背景: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OLD-fMRI)通过检测大脑功能区活动时血流变化而获得脑功能改变的客观信息。以往关于脊髓型颈椎病的任务态fMRI研究能够观察到患者感觉和运动皮质功能的重构。 目的:运用任务态fMRI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皮质激活的变化程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集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脊髓型颈椎病组)及健康志愿者45名(正常组)。所有对象均行颅脑fMRI扫描,动作任务均为右手对指任务。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脊髓功能,术后6个月随访时将JOA评分改善率< 50%定义为手术预后不良。 结果与结论:①脊髓型颈椎病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②脊髓型颈椎病组术前左侧中央前回的激活体积值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 0.05),左侧中央后回的激活体积值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脊髓型颈椎病组术前左侧激活体积比值(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 0.05);③术后6个月随访时,脊髓型颈椎病组左侧中央前回的激活体积值较术前显著减低(P < 0.05),左侧中央后回的激活体积值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左侧激活体积比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 < 0.05);④相关性分析显示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的激活体积值、激活体积比值与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激活体积比值与术前JOA评分、术后改善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⑤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术前激活体积比值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03,界值为3.621;术前JOA评分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51,界值为8;激活体积比值的预测效能高于JOA评分;⑥结果表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任务态fMRI皮质左侧中央前回与中央后回的激活体积比值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JOA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术前激活体积比值可有效预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ORCID: 0000-0002-9156-0702(宋彦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颈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15年来收治脊髓型颈椎病306例,其中脊髓夹持型34例,27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例后路椎管扩大,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按照JOA评分评定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前路减压植骨融合27例,优14例,良5例,好转8例,优良率70%。后路椎管扩大7例,优2例,良1例,好转4例,优良率40.3%。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应作为首选术式。对于多节段(3个节段以上)病变或合并连续型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或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仍宜选择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或二期前后路减压术。  相似文献   

13.
脊髓夹持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颈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15年来收治脊髓型颈椎病306例,其中脊髓夹持型34例,27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例后路椎管扩大,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按照JOA评分评定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前路减压植骨融合27例,优14例,良5例,好转8例,优良率70%.后路椎管扩大7例,优2例,良1例,好转4例,优良率40.3%.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应作为首选术式.对于多节段(3个节段以上)病变或合并连续型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或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仍宜选择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或二期前后路减压术.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重建的材料较多,如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钛网等,但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 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进行对比。 方法:2009-01/2010-03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植骨,18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以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后缘高度。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 6~14个月随访,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人工椎体组及自体髂骨组融合节段后缘高度和前凸Cobb角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即刻差值、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根据融合标准,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0.05)。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植骨材料,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王昊  王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3):2037-2042
背景:颈椎后路治疗后脊髓后移位距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质是脊髓受到外力后的一种形态学改变。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后MRI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3组:< 3 mm组,3-5 mm,> 5 mm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改变程度、轴性症状指标评估比较。 结果与结论:3组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脊髓后移> 5 mm组患者表现轴性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 0.05)。提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减压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与治疗后的轴性症状有关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伴有脊髓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59例伴有脊髓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手术治疗组30例(A组)和手术联合EPO治疗组29例(B组).B组术后当日给予EPO静脉注射80IU/kg,每周3次,每周监测HCT,并酌情适当增减EPO用量,使HCT维持在35%左右的理想水平,持续1个月.A组为空白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l周,术后1月,6月,12月和16月采用JOA评分体系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术后12个月、16个月时B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对于伴有脊髓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