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自汗盗汗在中医属于“汗症”。时时汗出,动则更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自汗盗汗是一种病症,常伴发于一些疾病,也有单发的。笔者运用益气养阴汤治疗自汗盗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汗证辨治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汗证辨治探索415601湖南省安乡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韩先知汗是津液所化生,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丹溪心法·自汗》云:“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治疗汗证多从“虚”论治。但据笔者临床体验,亦不尽然,或营卫不和,或邪居少阳,或补而未宜...  相似文献   

3.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4.
黄鑫  高智 《光明中医》2013,28(6):1238-1239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其中,白昼时出汗,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名医掌指·自汗盗汗心汗证》曰:"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自张景岳以来,历代医家多承其说,认为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名老中医高智临床治疗汗证,往往能越此篱  相似文献   

5.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致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之特点,汗证又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等,而临床又以自汗、盗汗极为多见,且常以主证或兼证出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古人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治自汗常宗实表补阳,治阴虚多循降火滋阴。然以余观之,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者,且致汗原因颇多,不仅阳虚、阴虚,且血虚、血淤、痰、湿、邪在半表半里皆能令人汗出。然自汗属阴虚者,盗汗属阳虚者,  相似文献   

6.
祛湿治疗盗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彦 《河北中医》2009,31(1):10-10
《景岳全书·汗证》:“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盗汗是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病症。早在汉代张仲景便在《金匮要略》中首设“盗汗”,认为盗汗乃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其后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并将其与自汗相区别,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的结论。后虽张景岳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但总以虚证治之,  相似文献   

7.
略论自汗与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汗与盗汗。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历代医家多认为自汗属阳虚,治以益气固表;盗汗属阴虚,治以滋阴敛汗。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和治疗是欠全面的,现略书管见,以就正于同道。1 自汗盗汗临床鉴别对于汗证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而对自汗、盗汗的记载,则分别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太阳篇》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这是指太阳病汗自出之意,与后世杂病自汗之意有别。《金匮·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在《景岳全书·汗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二者的临床鉴别:"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把自汗  相似文献   

8.
《医学心悟》首卷《医门八法·论汗法》曰:“又人知发汗退热之法,而不知敛汗退热之法。汗不出则散之,汗出多则敛之。敛也者,非五味、酸枣之类,其谓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敛耳。譬如风伤卫,汗自出者,以桂枝汤和荣卫,祛风邪,而汗自止。若热邪传里,令人汗出者,乃热气熏蒸,如釜中吹煮,水气旁流,非虚也,急用白虎汤清之。若邪已结聚,不大便者,则用承气汤下之,热气退而汗自收矣。此与伤暑自汗略同。  相似文献   

9.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为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之常见证候.《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伤寒论》、《金匮要略》有"自汗出"、"汗自出"等描述.《三因方》说:"无问昏醒,浸浸自汗出者,名曰自汗."《景岳全书》云:"自汗者,几几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本文仅讨论全身自汗,局部自汗如"头汗"、"手足汗"等,另见专篇.  相似文献   

10.
汗证包括自汗和盗汗,醒后汗出为自汗,因汗出而醒为盗汗。历代医家多从气虚、营卫不和、阴虚、实热论治,但临床常有不效。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今根据王氏所论,结合笔者近年来临床实践,就血瘀型汗证谈谈辨治体会。1病因病机汗证有虚实之分,病机总由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所致。王氏谈病论医多从气血立论,认为百病皆伤气血,宜从气虚血瘀论治。就血瘀型汗证而言,血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乔作现 《中医研究》2001,14(1):55-56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 ,营卫不和 ,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的表现 ,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时时汗出 ,动则益甚者为自汗 ;睡中汗出 ,醒来即止者为盗汗 ;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 ,肢冷息微者为脱汗 ;急性外感热病中突然恶寒战栗者为战汗 ;汗色黄而染衣者为黄汗。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 ,休克等的出汗 ,皆可列入上述范围。临床上最常见的为自汗 ,盗汗两种 ,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 ,盗汗常为阴虚内热。然临床病情复杂 ,一些汗证患者虚实夹杂 ,治疗棘手…  相似文献   

12.
手足汗【原文】伤寒手足汗出,何以明之?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阳明为津液之主,病则自汗出,其有身汗出者,有但头汗出者,有手足汗出者,悉属阳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出者,谓之热越,是热外达者  相似文献   

13.
津血同源,血液瘀阻,可以影响津液输市,以致分泌排泄异常而自汗盗汗。王清任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眼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我们受此启发,以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征象明显的汗证,取得满意疗效。治疗时以血府逐瘀汤原方为主。若舌黯红边见青纹者,加乳香、没药;汗出多者,加牡物、浮小麦;气虚者,加党参、黄茂;妇人兼经痛、经血夹块者,加益母草、五灵脂、泽兰。如治张某,女,35岁。手足心及眼下常年汗出如水,甚则湿透内衣。经多方治疗无效。诊见:神疲乏力,腰酸,经期延长,…  相似文献   

14.
自汗与盗汗的临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论治自汗与盗汗,一般多认为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故分别治以益气固表、滋阴止汗。然临证也有不尽相同者。现以笔者粗浅的认识试探析之,请同道指正。 1 历来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方》中认为:"无问昏睡,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  相似文献   

15.
汗证有自汗、盗汗之不同.<证治准绳>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日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两种汗证虽表现不同,但病机重点都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有关.尽管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而<景岳全书·汗证>却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床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笔者兹举2例并结合临证所得,刍谈浅见.  相似文献   

16.
林榕  李吉彦  武娜 《光明中医》2013,28(9):1921-1922
汗证是指汗出异常的证候。临床常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是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收,历版教材多将盗汗归于阴虚证,历代医家亦多从阴虚立论,如《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又如《医学正传·汗证》云:"若夫自汗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相似文献   

17.
毛燕 《世界中医药》2012,7(6):503-504
汗证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有自汗、盗汗、战汗、黄汗、但头汗出、半身汗出等,临床比较常见的还是自汗和盗汗。对于自汗、盗汗的命名,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自汗证治》中认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浸汗。"即无论白天或睡梦中,凡汗出者,皆可称自汗,而睡着汗出,称为盗汗。从其文意中推断,陈无择  相似文献   

18.
汗证是指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证,临床上根据汗出情况的不同将其分为自汗和盗汗。《医学正传·汗证》载:"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汗证常见病机有肺气不足、营卫失和、邪热熏蒸、气阴亏虚等,但归其根本在于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19.
<正>汗证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症。根据汗出的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为脱汗;急性外感热病中突然恶寒战栗者为战汗;汗色发黄而染衣者为黄汗。历代医家对汗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选方用  相似文献   

20.
体虚汗证     
体虚汗证方药:五倍子30g,黄柏15g,何首乌20g。用法:将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醋5g调药末敷脐,外盖纱布固定。盗汗者夜用昼取,自汗者昼用夜取,自汗盗汗兼有者昼夜24小时皆敷。每日1次,每6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继续用药。疗效:治疗时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