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黄附子汤在急腹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附子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原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方是温下法的最早方剂。方由大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方中大黄苦寒、附子辛热,两药相伍,以祛内积之阴寒,细辛温经发散,以宣郁  相似文献   

2.
腹膜炎属于中医"腹痛"范畴,中医治以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症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胁下偏痛之"偏",指的是痛的"部位固定、不在正中"之义;发热为局部病灶部位发热,非全身性之热,亦非寒盛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之"热";"脉紧弦"为腹膜炎形成外象之一。方中"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大黄附子汤之所以能治疗腹膜炎,在于炮附子的固阳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攻专温散寒凝,用治脏腑素有沉寒痼冷,复感寒凉或寒邪直中脏腑,凝涩于胃肠。症见:酸痛便秘,肋下偏痛,病势为急,故取附子之辛热以散寒凝,大黄走而不守以荡积结,助细辛之宣通,则阴霾散而坚结开,气机通而便调痛解。《普济本事方·卷四》温脾汤均为许叔微所创,实为大黄附子汤之发挥。方中附子大黄并用,又取  相似文献   

4.
浅谈《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治疗急腹症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条论述的是寒实内结的证治,其主症为腹痛、大便不通.方中用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并能止痛.用之治疗以大便不通为主症,伴见腹满痛的内科急症、重症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答: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都能温散寒凝,泻下冷积,治疗寒凝阻滞于肠中所致的腹痛便秘,均以附子配大黄作为方中的主要部分,其中大黄附子汤配细辛之辛温宣散,助附子温散寒凝止痛,主治寒实凝滞所致的腹痛便秘或寒凝于肝经所致的胁下偏痛而中气未虚者;温脾汤配干姜之  相似文献   

6.
正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其功效为温经散寒、助阳解表,多用于治疗太少两感之证。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发作急骤,疼痛剧烈,具有"天下第一痛"之称,目前治疗尚无十分理想的方法,且很少自愈~([1])。笔者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止痉散加味治疗三叉神经痛验案1则,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黄附子汤证症状为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病机为阳虚生寒,寒气上逆,方中附子温经祛寒,细辛散寒止痛,大黄破积聚、下逆满,并可制约附子、细辛之温燥,诸药相配,共奏散寒开结,通经止痛之功。该证病位或在脾胃,或在肝肾,其临床表现或为胁痛、腹痛,或为便难,或为发热,也可能诸症并见,临床应用大黄附子汤不必拘泥于偏痛或满痛,也不应将病位定在“胁下”,只要病机相同即可随证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全篇条文前后联系,先有腹满病,兼有外感发为厚朴七物汤证,不解则邪盛正虚,进而兼腹满虚、实之证,再不解,邪正相搏,发为寒疝,故该篇所言各证为同一类病证失治误治后病机的各种转化,体现了张仲景整体恒动思维。  相似文献   

8.
喻平瀛 《山西中医》1998,14(1):39-40
大黄附子汤临证新用喻平瀛关键词大黄附子汤异病同治胆结石肠梗阻细菌性痢疾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黄附子汤系《金匮要略》方,方中大黄、附子、细辛相伍成剂,温利同用。周杨俊谓“寒邪之在中下二焦,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临床凡痼冷积于中下二焦成实,诸如胆道结石...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专治太少两感证。本文参考《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探讨太少两感之痛证病因病机、病位及病理特征,明析麻黄细辛附子汤辨治太少两感痛证。举古籍中治痛之例以证之,并图谱化展示麻黄细辛附子汤所主诸痛证,拓展其治痛范畴,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黄附子汤     
正《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成方。传统认为本方是温下剂,因为张仲景原文就是"此寒也,以温药下之"。但如果是寒积,直接用巴豆温下可也,何必三味同用,寒热相制。对张仲景的原文往往要"从无字处着眼",温经汤、黄土汤等传统的温药方剂,实际上是寒热并用的,实质是这些方剂基本都是针对肿瘤寒热胶结的病机,很少纯寒纯热形成肿瘤者,纯寒纯热要  相似文献   

11.
陈晓明  张金明 《陕西中医》1998,19(4):179-179
<正> 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首推医圣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相似文献   

12.
大黄附子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其组成为大黄、附子、细辛。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日1剂。功用为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主治:寒积里实。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者。目前临床上常其方加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耳鼻喉科中的运用湘潭市房产局卫生所(411100)彭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烧附子一枚”组成。本方原为少阴伤寒而设。其证外涉太阳,内连少阴,用温经发汗之法以表里两治。此方温...  相似文献   

14.
1厚朴七物汤、大黄附子汤厚朴七物汤方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是治疗“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的方剂。药有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大黄附子汤出处同上,是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的温下方剂,药有大黄、附子、细辛三味。病案举例:慢性盆腔炎。叶某,45岁,2005年2月23日初诊。慢性盆腔炎病史已经多年,下腹胀痛3天,以胀为甚,大便正常。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无痛经。孕4产2人流2,输卵管已结扎。小便频急,无尿痛;胃寒、纳可,寐欠安。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7mm×8mm×9mm,末次月经2月13日…  相似文献   

15.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主治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之效。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张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通过临床典型病案,介绍吴颢昕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经验,拓展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故所述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及三叉神经痛虽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均属少阴阳虚,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取效,从而收到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熟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原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笔者临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感寒致痛病症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又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两条前后承接,互相联系,都是论述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太少两感证治。但前者系“始得之”,其病初起,寒重邪盛,病势较急,正虚不甚,故用附子温少阴之阳以扶正,麻黄散太阳之寒以祛邪,配细辛则既可助附子以温少阴之经而散寒,又可助麻黄以散太阳之邪而解表,是温经解表之峻剂;后者系“得之二三日”,病程  相似文献   

18.
答:大承气汤中,大黄与芒硝、厚朴、枳实同用,泻下之力颇猛,有峻下热结之功;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丹皮,冬瓜子等散瘀消肿,清利湿热之药同用,起泻下湿热瘀毒的作用;大黄附子汤中,大黄与辛热之附子,细辛同用,起温下寒积作用;三物备急丸中,大黄与干姜、巴豆同用,攻逐之力较大,为急攻寒凝之峻剂;麻子仁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大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医临床,大黄自古以来用作“破瘀活血、攻下泻热”的主药,认为有“推陈致新之力,夺关斩将之能”,并与人参、熟地、附子一起被称为“药之四维”。大黄在治疗六腑疾病中是首选的药物。六腑以通为用,而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加味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寒邪积滞型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胰腺炎寒邪积滞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大黄附子细辛汤鼻饲。结果:加味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寒邪积滞型患者,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结论:加味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寒邪积滞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