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系统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以探讨细胞免疫功能对梅毒血清固定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38例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及23例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检测,并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CD3 、CD8 、Th2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 、Th1、Tc、NK低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Ts细胞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在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病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梅毒感染产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对乳汁中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并且产后进行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梅毒产妇共360例,按入院时RPR滴度分两组,即RPR高滴度组(RPR≥1∶4)和RPR低滴度组(RPR<1∶4)。利用梅毒螺旋体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产后乳汁中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分析两组血液及乳汁的化验结果,了解孕期血清RPR及驱梅治疗对乳汁梅毒抗体的影响。结果 360例产妇中,RPR高滴度组170例,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ELISA阳性者114例;RPR低滴度组190例,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ELISA阳性者63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1,P<0.01)。另外,在高滴度组的170例产妇中,有79例孕期驱梅治疗后RPR滴度下降达到4倍或以上(治疗有效组),其中56例产后化验乳汁梅毒抗体ELISA阳性(阳性率70.89%);剩下91例孕期驱梅治疗后RPR滴度下降不足4倍(治疗无效组),此91例产后化验乳汁梅毒抗体ELISA均阳性(阳性率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42,P<0.01)。结论 血清RPR滴度高的梅毒产妇,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的概率较高;孕期驱梅治疗对降低乳汁中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梅毒血清固定形成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收集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标本69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67例作为对照组。各组标本均予以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处理,同时实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RF4、Th17、CD4细胞检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及IRF4细胞表达情况。分析比较2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RF4、Th17、CD4细胞的表达情况及Th17、IRF4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RF4细胞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7、CD4细胞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h17占CD4细胞比例、CD4+IRF4+T细胞占CD4细胞比例、CD4+IL-17+IRF4+T细胞占CD4+IL-17+T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Th17、CD4细胞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水平,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直接参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形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IRF4细胞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IRF4通过对Th17细胞产生作用而间接参与梅毒血清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临床分析及免疫功能研究。方法选取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梅毒血清抵抗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TRUST)的初始滴度、治疗用药、疾病分期的关系,最后比较2组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观察组患者中,56例患者使用苄星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3例患者因为青霉素过敏最后选择使用头孢进行治疗,剩下的1例患者使用罗世芬进行治疗。和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CD4+和NK细胞比例分别从38.03±8.04、22.35±7.85下降到32.14±6.37、17.96±7.67,观察组患者的CD4+和NK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和NK细胞比例下降,初始滴度低,可能和梅毒血清抵抗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梅毒血清固定病人的脑脊液及免疫功能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引起梅毒血清固定的可能原因。方法 对25例经规范治疗后血清固定梅毒病人的脑脊液(CSF)进行常规、生化检测及RPR、TPPA测定,同时检测外周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以及内脏多器官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人均用水剂青霉素G2400万U/d静滴,连续14d,出院后继以苄星青霉素G240万U/次,1次/同,肌注,连续3次。分别于3、6个月复查血清RPR定量试验。结果 本组25例病人中有11例CSF-TPPA( ),RPR均为(-),其中7例发现CSF-WBC、CSF-Pr增高。10例(40%)病人外周血IgM水平升高、C3降低,21例(84%)病人CD3^ CD8^ 细胞有所增加、NK细胞减少。3例心脏彩超分别发现二尖辫、三尖辫及主动脉瓣返流。按神经梅毒治疗后所有病人血清RPR滴度未有降低。结论 无症状神经梅毒和免疫异常可能是引起梅毒病人血清固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杀伤细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方法收集麻疹患儿174例作为病例组,以门诊健康体检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细胞,用标记荧光的抗体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麻疹患儿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结果麻疹患儿CD8细胞百分率为(24.98±8.24)%,NK细胞百分率为(13.14±6.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CD3、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疹患儿中,麻疹病毒高活性组CD3细胞为(2586.54±1635.90)个/μL,CD4细胞为(1450.06±849.06)个/μL,均低于麻疹病毒低活性组〔分别为(3527.36±1912.88),(2046.43±900.92)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CD8细胞和NK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变化有助于评价麻疹患儿感染早期的免疫状况,而且对判断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的免疫状况及护理对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RRTI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同时对其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 RRTI组CD3、CD4、NK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CD8百分率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B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清IgG、IgA、IgM水平均比对照组低(p<0.05),C3、C4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和紊乱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应重视对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及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HFMD)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及NKT细胞免疫特征,探讨其在HFMD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及临床检测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52例HFMD患儿、45例健康对照组幼儿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细胞、CD3+CD4+细胞、CD3+CD8+细胞)、B淋巴细胞(CD3-CD19+细胞)、NK细胞(CD3-CD56+细胞)、NKT细胞(CD3+CD56+细胞)百分率,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HFMD发病期与健康对照组、HFMD发病期与HFMD恢复期、HFMD重型组与HFMD普通组进行各组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间均数比较,两组间均数的比较方差齐时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FMD发病期CD3+细胞、CD3+CD4+细胞、CD3+CD8+细胞、NK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低于健康对照组;NKT细胞、B细胞百分率HFMD发病期高于健康对照组,各组间均数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MD发病期CD3+细胞、CD3+CD4+细胞、CD3+CD8+细胞、NK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低于HFMD恢复期;B细胞、NK细胞百分率HFMD发病期高于HFMD恢复期,各组间均数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MD重型组CD3+细胞、CD3+CD4+细胞、CD3+CD8+细胞、NK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低于HFMD普通组;B细胞、NK细胞百分率HFMD重型组高于HFMD普通组,除NKT细胞外,其余各组间均数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D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紊乱。HFMD发病期淋巴细胞亚群中CD3+细胞、CD3+CD4+细胞百分率降低,B细胞百分率增高;HFMD恢复期NKT细胞百分率增高。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特征检测可作为HFMD患儿疾病转归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妊娠晚期隐性梅毒血清学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乌体林斯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妊娠晚期隐性梅毒TRUST血清学固定组(24例)、乌体林斯治疗妊娠晚期隐性梅毒TRUST血清学固定组(24例)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16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血清固定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细胞比例略低(P〉0.05),CD^4+细胞明显降低(P〈0.05),CD^8+细胞比例略高(P〉0.05),CD^4+/CD^8+比值降低(P〈0.05),B细胞比例略低(P〉0.05),NK细胞则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血清固定对照组比较,CD^3+、CD^8+细胞比例略低(P〉0.05),CD^4+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B细胞比例略高(P〉0.05),CD^4+/CD^8+比值略高(P〉0.05),NK细胞明显升高(P〈0.05)。结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和不平衡可能是妊娠晚期隐性梅毒血清固定的原因,乌体林斯治疗可改善妊娠晚期隐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和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c亚群及NK细胞活性检测意义。方法采用S·P法(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189例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c)和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同时根据TNM分期和病理类型不同的肺癌病人免疫功能的比较。结果与健康体检者比较,肺癌组外周血CD3^+、CD4^+、NK(CD(16+57)^+)百分率下降,CD4^+/CD8^+比较降低(P〈0.01);CD8^+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与肺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来监测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为临床免疫辅助治疗及疾病诊断,预防估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热奄包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30例痛经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中药热奄包外敷下腹部,经前1周开始至月经来潮第2天,每天一次,连续治疗3个周期,同时给予饮食指导、心理支持及相应护理;对照组口服布洛芬胶囊300mg,每天两次,经前1天开始至月经来潮第2天,连续治疗3个周期。结果: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奄包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简便、经济、有效、无不良反应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熏蒸方法治疗对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配为A(中药熏蒸加西药口服)、B(中药熏蒸)、c(西药口服)三组各30例,中药熏蒸方法使用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膝关节以下药物熏蒸,每天一次,每次时间为30min;西药口服使用弥可保(甲钴胺),每片500μ-g,每日三次,每次一片口服。两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三组病例临床症状、深浅感觉和肌电图变化的情况对照。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中药熏蒸+西药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熏蒸组和西药组,中药熏蒸组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和肢端麻木发凉等主客观症状优于西药组。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熏蒸能较好地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以及深浅感觉,对肌电图也有较好的改善,其改善症状和下肢血液循环方面优于西药弥可保口服效果。而中药熏蒸配合西药口服疗效明显高于单一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360例接受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充分水化治疗组、中药组与常规治疗组,检测所有患者PCI术前以及术后第2、3天的血肌酐水平。结果 360例患者中15例发生CIN(4.16%),充分水化治疗组4例(3.33%),常规治疗组11例(9.17%),中药治疗组0例。充分水化治疗组发病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CIN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充分水化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能降低PCI造影患者的血肌酐水平以及造影剂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两种方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聚焦超声疗法和聚焦超声联合中药外熏疗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6年3月~2009年3月就诊的6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聚焦超声疗法,观察组采用聚焦超声联合中药外熏疗法,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聚焦超声联合中药外熏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疗效佳,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陈瑜  高敏  赵庚 《现代保健》2011,(30):42-43
目的探讨在目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中药离子导入配合短波治疗与目前常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性并得出结论。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离子导入配合短波治疗,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测试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是86.7%和75.9%,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目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离子导入配合短波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临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与更昔洛韦10mg.kg-1.d-1,分两次,共14天,继以伐昔洛韦10mg.kg-1.d-1,分两次,共14天,改伐昔洛韦5mg.kg-1.d-1,每天一次,共14天。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1.d-1,每日一次,共七天,继以抗病毒中药口服35天。结果治疗组临床表现好转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EB病毒转阴率32%,高于对照组的11.7%(P0.05);治疗6周时转阴率为64%,也高于对照组的29.4%(P0.05)。结论更昔洛韦伐昔洛韦序贯使用是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中药抗早孕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药抗旱孕的作用机理,采用雌性金黄地鼠于受精后第4天灌服中药,每天2次,连续3天。结果:①抗早孕效果明显,孕鼠子宫串珠样隆起萎缩,消失;②石蜡切片观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固有层出血;③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上皮细胞纤毛消失,线粒体和核糖体增多;④亲和细胞化学技术观察,ConA、PNA、UEA等凝集素受体增多。结论:灌服中药使子宫内膜发生形态学改变,影响了胚胎生存发育的环境,出现明显的抗早孕作用。有意义的是在停药后第10天左右,实验动物全部恢复动情周期交配生仔,表明中药抗早孕作用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80例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肾健脾汤治疗,两组病人连续治疗3月后、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愈10例,好转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而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2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结论采用自拟益肾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明显,无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有明显优势,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邹榆红  邹榆平  江启蓉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7):3379-3379,3381
[目的]探讨七厘散在足拇外翻畸形的微创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足拇外翻畸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术后抗感染治疗且临床伤愈合后,使用七厘散熏蒸、浸泡、外敷,每次用量15g,每日1次,连用5日。对照组术后抗感染治疗,临床伤口愈合。均随访6月~2年。[结果]治疗组患处红肿、瘀血消除,患足关节活动自如,对照组不明显。[结论]七厘散帮助足拇外翻畸形的微创术后恢复,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急性白血病巩固治疗期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我病区收治的158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对照组79例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79例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中骨髓抑制13.3%、胃肠道反应13.3%、发热20.0%、感染6.7%等毒副作用的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骨髓抑制26.7%、胃肠道反应33.3%、发热33.3%、感染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巩固化疗期间加用中医药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提高患者的化疗缓解率、生活质量以及化疗耐受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