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外内固定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股骨颈基底部髋关节囊线以下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一半.国内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髋部骨折女性高峰在60~80岁,男性在70~8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与骨质疏松有关,其中约75%病人为女性,病人平均年龄约70岁.  相似文献   

2.
科学审慎对待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髋部骨折.骨折的发生多由于外伤因素所致.但老年人群的骨矿物质丢失是造成骨折的重要内因,而股骨粗隆间骨折与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更高,因而此类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股骨颈骨折人群.针对高龄并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笔者报道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一期重建髋关节功能,本期发表的4篇临床研究报告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为这一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大粗隆骨折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联,分析原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8-01—2015-12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9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及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所有患者分为3组,A组(股骨颈骨折125例);B组(Evans-JensenⅡ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74例);C组(Evans-JensenⅡA、Ⅲ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98例)。通过对比各组术后髋关节脱位率,探讨股骨大粗隆骨折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的关联。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90个月,平均37个月。6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A组脱位1例,B组脱位1例,C组脱位4例,C组术后脱位率明显高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存在股骨大粗隆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风险明显大于无股骨大粗隆骨折患者,股骨大粗隆骨折造成髋部外展肌力减弱,髋部肌力不平衡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对照组纳入自2013-01—2014-06常规围手术期处理的42例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7例),观察组纳入自2014-07—2016-12行MDT围手术期管理的39例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股骨粗隆下骨折5例)。结果 8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10~32)个月。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诊疗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应用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9年6月间本院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共112例患者,男35例,女77例,年龄75~96岁,平均81.4岁.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股骨颈骨折60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 39个月,平均18.6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股骨粗隆间骨折组,优良率92.1%(优2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股骨颈骨折组,优良率91.3%(优28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股骨颈骨折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优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组.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优良率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成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及其疗效。方法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16例,82例股骨颈骨折,行空心螺钉固定28例,人工关节置换54例;3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复位内固定30例,人工关节置换4例。结果随访19个月,内固定组58例(5例失败后行关节置换,其功能评定划归关节置换组),治愈率91.4%,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2.5%;人工关节置换组63例(包括内固定失败之5例),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2.1%。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应同时防治内科并发症和骨质疏松。65岁以下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闭合复位内固定,65岁以上者宜用人工关节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主张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属于关节外骨折(A031A型)。主要发生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他们内科并发症多,围手术期死亡率高,预计到2025年亚洲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占髋部骨折总百分比将达到37%,到2050将高达45%AO/OTA分型嘲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归为A类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合并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及短期疗效。方法自2006-01—2012-01共收治11例65岁以上髋部骨折合并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8例股骨颈骨折均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总结此类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并报道短期随访临床结果。结果 5例在院期间出现并发症。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术后12 d死亡,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患者于术后7、9个月死于心血管意外,其余8例基本恢复术前的活动能力。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股骨粗隆间骨折平均61.7(49~74)分,股骨颈骨折平均82.6(69~92)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愈合,至末次随访时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X线片未发现股骨假体松动。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合并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的围手术期评估非常重要,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合适的手术方式选择能明显提高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术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调查和分析合肥市两家省级医院髋部骨折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方法 对合肥市两家省级医院2008-2012年,年龄≥50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总计2371例,分为男、女两组,并在组内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亚组,分析髋部骨折在不同的年龄组和性别的分布情况。探讨髋部骨折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2371例髋部骨折病人中1007例(42.5%)男性,1364例(57.5%)女性,男女之比为:0.74:1。70-79岁患者占 34.5%,80-89岁患者占 29.7%,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男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为1.5:1,女性为1.7:1(χ2=3.6,df=1, P=0.058),骨折类型不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股骨颈骨折和粗隆间骨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2.40±10.13岁和74.43±10.61岁 (P<0.001), 女性为71.20±11.17岁和77.75±8.75岁(P <0.001),两种类型骨折的平均年龄差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占髋部骨折比例在不断增加,且骨折增长的速率要快于股骨颈骨折。结论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性别、年龄的分布差异,对于髋部骨折的预防,股骨颈骨折在年龄上要早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女性是预防的重点。预防跌倒是降低骨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比较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患者216例,其中女性151例,男性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35例,股骨颈骨折81例;明确骨折日期,检测血清P1NP、CTX、25(OH)D等水平以及骨密度和QCT检查。结果 (1)股骨粗隆间骨折后P1NP在第7天可达到初始值的两倍,股骨颈骨折后1 w内P1NP的上升未见统计学意义。股骨粗隆间骨折后CTX在1 w内的上升未见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后CTX在第7天可达到初始值近2倍水平;(2)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1NP和CTX的上升均与25(OH)D成负相关(r=-0.2),而股骨颈骨折患者P1NP和CTX的上升与25(OH)D均不相关;(3)在平衡了年龄、体重、体重指数、骨折后天数的情况下,骨代谢标记物和骨密度的相关分析提示仅有ALP与骨密度相关,P1NP和CTX均不与骨密度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记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不同类型的骨折似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靠背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明宇  白玉  杨萌 《中国骨伤》2009,22(8):635-636
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当远折端与近折端骨茬相对,形成“背靠背”畸形,单纯牵引手法复位常常导致失败,给复位带来一定的困难,复位后骨折端不稳定,容易错位。一些医院直接采用手术治疗。2005年8月至2008年1月我科采用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靠背”骨折3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年4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外侧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1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杨福庆  王维  于菲菲 《中国骨伤》2008,21(7):527-528
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若只注意骨折忽视下胫腓分离,则可造成严重的踝关节间隙增宽,走路不稳,日久至创伤性关节炎。胫腓下关节分离在踝关节损伤中较为常见。自1999年至2006年,我们运用闭合整复单针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4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观察认为该法操作简单,能很好地固定下胫腓关节。患者能早期活动及行走,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为总结经验,现报告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半月板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月板损伤临床常见,据美国矫形外科学会2008年的统计资料,美国每年全膝关节置换手术&gt;250000例,其中半月板损伤是骨性关节炎进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半月板仅外周1/3有血液供应,发生于此部位的损伤采用缝合治疗可以愈合;而内侧缘2/3均为无血管区,损伤后自行愈合能力较差,目前临床上针对这类损伤多采用半月板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邱勇 《中国骨伤》2008,21(4):243-245
随着脊柱外科的迅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或正在开展各类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但由于脊柱作为人体的支柱,其解剖关系复杂,邻近有许多重要组织和器官,因此手术相关并发症并不少见,也不容忽视。如何预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深入探讨。根据发生时间可将手术并发症分为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晚期并发症。现对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的处理及预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的特征是骨矿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遭到破坏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的发生率增高。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测量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采用了单光子吸收法(SPA)及双能X线吸收法(DXA)对实验中大鼠左下肢BMD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7.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5年3月~2008年3月,我科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34例,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12~6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4例,坠落伤4例,砸伤6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合并多发骨折8例,颅脑、胸腹损伤6例。其中胫骨近端损伤7例,胫骨干损伤17例,胫骨远端损伤10例,合并腓骨骨折2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例。  相似文献   

18.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n extract obtained from five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on sexual behavior of adult male rats. Methods: The extract was administered at doses of 30, 60 and 120 mg/kg by oral gavage, acutely (one time, 45 min before mating test) or subchronically (daily for 10 days) in sexually potent and sexually sluggish/impotent rats. Sexual behavior, serum levels of luteinizing hormone (LH) and testosterone (T) were evaluated in treated rats 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s receiving vehicle. The effect of the extract on central dopaminergic neurotransmission was assessed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using a microdialysis technique. Results: In sexually potent rats, both acute and subchronic treatment with the extract dosed at 30 and 60 mg/kg reduced mount latency and intromission latency. In sluggish/impotent rats, the acutely administered extract at the dose of 60 mg/kg shortened ejaculation latency, whereas subchronically administered at the doses of 30 and 60 mg/kg, reduced mount, intromission and ejaculation latencies, increasing also the percentage of mounting and ejaculating rats. The extract dosed at 60 mg/k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H and T following acute and subchronic administration and increased 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levels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30 min after the acute administration. Conclusion: The improvement in both appetitive and consummatory components of sexual behavior observed in male rats treated with the extract could be ascribed to increased serum T level in parallel with the activation of the central dopaminergic system.  相似文献   

19.
梁强 《临床骨科杂志》2009,12(6):707-707
2005年7月~2008年10月,我科对7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1—65岁:根据Riseborough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图1A)。1例术前有尺神经损伤症状。  相似文献   

20.
高海拔地区微创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骨折9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茂军  李秋明  邓江涛  郝明 《中国骨伤》2009,22(11):811-812
胫腓骨是长管状骨中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约占全身骨折的13.7%。骨折后髓内血运受到破坏,局部软组织血运较差,胫前软组织坏死率较高,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感染、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骨髓炎的发生。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2001年3月至2007年11月我院开展微创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骨折9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