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厥阴病厥阴病分三型,即正型(寒热错杂)和偏表型、偏里型,必须细辨。正型(寒热错杂)正型(寒热错杂):厥阴病以厥热进退为主证。厥是手足厥冷,热是通身发热,厥热进退就是一时手足厥冷,一时手足回温又通身发热,厥与热互相交换。它和少阳病的主证寒热往来相似,但少阳病的寒热往来证,是通身一阵发  相似文献   

2.
乌梅丸加减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来复则热,阴气内盛则厥,故厥热更迭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乌梅丸证的病机为肝阳虚,阳气不能升发敷布,阴寒内盛;又肝中内寄相火,相火不得敷布,相火内郁。笔者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多年,在临证中体会到某些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也是寒热更迭错杂的一种表现,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医厥逆证以"手足逆冷"为辨证要点,其证虽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为病机纲要,但寒厥、热厥、气厥尚存在病性寒热之别。目前厥逆证之现代病理和生理学本质尚未明确,且尚无可视性客观指标用于中医厥逆证的诊断及其证候本质的研究。热断层成像系统可同步、精确测量人体体表温度,因此可运用热断层成像系统从体温出发进行厥逆证客观指标的研究。在探讨分析该系统用于厥逆证客观指标研究的可行性、运用方法和预期结果后,认为这一运用将有助于对中医厥逆证及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4.
周仲瑛教授治疗重型肝炎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樊蓥 《中国中医急症》1997,6(4):165-166
周仲瑛教授是国内著名的中医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急症与疑难病的研究,硕果累累。学生侍诊在师左右,屡有所得,今撷其治疗重型肝炎之精要,以飨读者。1湿热疫毒是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症肝炎和亚急性重症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病势急暴,病死率极高。其以发病迅急,周身面目皆黄,身色如金,烦渴壮热,胸腹胀满,尿少腹大,神昏酒语,甚或痉厥,吐血、觑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胁下皮积,舌质红绎,苔黄而操,脉弦数或细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黄疽”病“急黄”门;其具有温病特征,又…  相似文献   

5.
1厥证的概念及范畴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中第337条提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这就说明厥论有寒热虚实之分,其证状无论属寒属热都表现为手足厥冷。白虎汤所主的阳明病脉滑而厥,四逆汤所主的少阴病四肢厥冷都支持这个观点。但是,如果把厥证  相似文献   

6.
裘黎明  丁昊 《新中医》2015,47(5):313-315
《伤寒论》认为厥证总病机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仲景根据发病机理寒热虚实、气血水痰的不同,将厥证分为寒厥、热厥、脏厥、蛔厥、血厥、气厥、痰厥、水厥、胆厥、虚厥、冷厥、厥阴厥、寒热厥13种厥证。治疗厥证,详审寒热,细察虚实,明辨其因,据证而治,灵活运用,或温或清,或下或和,或补或吐,或温清并用,提出了13种治法,对后世临床辨治厥证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伤寒论》厥阴下利之特征是下利与手足厥冷并见,病机为寒热错杂,因此有邪热亢盛、上热下寒、寒热错杂、阴寒内盛四个下利证型,当分别予以清热解毒、清上温下、寒温并用、回阳救逆等法治之,务使厥回利止,邪却正安。  相似文献   

8.
伤寒以六经辨证为纲,其中厥阴肝经为三明之尽,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厥阴病多为阴阳交错、寒热错杂之证;又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内寄相火,为阴尽阳生之脏,其病多为伤寒末期,病机复杂,病情危重。因此,探讨仲景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的用药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治疗疑难杂证,无疑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观伤寒厥阴病,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证仅立三方:一为治蛔厥并主久利的乌海丸,一为治寒热格拒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为治邪陷阳郁的麻黄升麻汤。观其用药,少则几味,多则十几味;其用量,轻重悬殊;其配方,寒热并用者有之,五味兼…  相似文献   

9.
<正> 月经周期腰剧痛,是妇科常见病,因腹剧痛厥冷者,谓之“经厥”。病有阴阳之分,证有寒热之别,导致病之因不外寒热、气滞血瘀所伤。昔有“仲景”于《伤寒伤》中所言之厥征,其病因虽与本病不同,但审经厥病理之变与伤寒之厥相似,经临床辨证分析研究因而用“四  相似文献   

10.
重症肝炎的病理为肝脏急性或亚急性坏死,全身各重要器官和组织严重损坏,病死率极高。中医认为重症肝炎的病机是漫热炽盛,常规治疗是早期应用大剂量清热解毒、利湿、退热剂,但在临床治疗中效果不好,近几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辨证选用知柏地黄汤治疗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厥阴病篇历来为医家争论的焦点,篇中条文所述证候寒热杂错繁复,其意难明,故而成"千古疑案"。本文以《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为基准,将厥阴病分为真厥阴和类厥阴,探讨真厥阴病的形成及其证治规律。厥阴病历来被认为是六经传变之末,而真厥阴病为阴阳离脱隔绝的终末状态,真厥阴病又包含真寒厥和真热厥两个不同证候,其治法迥异,如若反治、误治则病笃危殆。因而临床上欲以仲景法度治疗危急重症,研究真厥阴病的形成及其证治规律则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正>自清代医家舒驰远以下,厥阴病之病机属寒热错杂已是主流学派的观点,如刘渡舟认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1]。寒热错杂是贯穿厥阴病始终的内在病机,如何从厥阴病发展过程把握寒热进退,在论治厥阴病时犹为重要。伤寒病三阴证俱有下利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亦有32条涉及,纵观诸条文,亦很难将厥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对发热的热势、部位、时间、程度、原因、相兼脉证有详细记载,具体记载有发热、往来寒热、壮热、潮热、手足自温、心中疼热、身灼热、发热脉沉、厥热等,六经证候皆有发热的症状,各有其特征。太阳病以发热恶寒为其特征;阳明病以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或潮热、腹满、便秘为其特征;少阳病以往来寒热为特征;太阴病以手足自温为特征;少阴病以反发热、脉沉为特征;厥阴病以热深厥深,热微厥微为其特征。一般来说发热总是正能胜邪,机体抗邪的一种表现,即发热说明机体正不虚,或虚而不甚,即便发病急,病情重,但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仍较好。在临床上除了单纯发热之外,发热又有真假之分,有时不易辨别,需要探索疾病的本质,如"真寒假热",此时虽有热象,但为阴寒之邪凝滞于内,虚阳浮越于外,往往提示预后不佳。因此,又需要更好的辨别寒热真假。  相似文献   

14.
<正> 厥证是指阴阳气血逆乱的一种证候。《内经》所论之厥较为广泛,本篇主要是指气逆之厥。张景岳:“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因本篇重点介绍了厥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原则,故以厥论名篇。一、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二、厥证腹满和暴不知人的病机.三、六经厥逆和十二经脉厥逆的症状及其治疗原则。今将原文分段讨论于下。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  相似文献   

15.
首届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外感热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造诣深厚。提出了外感热病五大证,即热、痉、厥、闭、脱。五大证若治疗准确,可使邪去毒解正复,扭转险象,否则证情险变丛生,正气溃败。周仲瑛教授根据五大证的病机提出"热辨证型,痉察虚实,厥分寒热,闭为热痰瘀,脱为气阴竭"五大辨治纲要,并对五证的兼夹复合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文章拟就此学术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外感热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佳  宋朝  郝旭亮 《河南中医》2019,39(11):1621-1624
热厥可见轻证及重证,热厥轻证以清热、泻热之法下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期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厥重证用辛寒之品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阳虚阴盛厥用四逆汤加减以回阳救逆,少阴阴盛格阳时以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功。冷结关元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阳散寒。阳虚寒湿厥用附子汤温经散寒,除湿扶阳。痰厥病位在上,方用瓜蒂散涌吐实邪。水厥方用茯苓甘草汤温阳化水。脏厥应急温之,方用四逆汤,可加用灸法使回阳救逆之效增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气郁厥用四逆散疏畅肝气,透达郁结之阳。寒浊犯胃厥以吴茱萸汤加减温肝降胃,泄浊止呕。血虚厥治宜养血充脉,临床可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血虚寒凝厥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脉。寒热厥宜清上热而温下寒、散发郁遏之阳气,方以麻黄升麻汤。胆厥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  相似文献   

17.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功,主蛔厥,又主久利。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对此异议,认为其既为厥阴病主方,亦可用于疑难杂症。作为理肝重剂可泄木安土,用于肝脾、肝胃不和之诸证;同时亦将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等集于一身,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寒热错杂之虚证肢厥,则可救逆迴厥,临证还须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临床应用当以气升降失和为依据,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  相似文献   

18.
发热作为一种常见病症,临证所见错综复杂,六经病变中皆可出现发热,但因其病性、病位、病机不同而使得临床表现各异:如太阳病以发热与恶寒并见,其热型可见翕翕发热;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其热型可见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少阳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太阴病手足自温而身不热,热型可见手足烦热;少阴病身反不恶寒,热型可见手足尽热;厥阴病厥热进退,厥热胜负,热型可见微热、外寒里热。因此仅从发热一症无法探寻疾病本质,本文旨在从六经病变角度探析发热之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治疗,具有指导临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厥阴是六经之末,病情发展到厥阴,即病变已到了后期阶段,病变后期寒热混杂,虚实互见,他经他脏病证亦屡出迭见,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或规律。厥阴篇病情复杂,主要表现是寒热挟杂和厥热胜复,但厥阴篇所述病变证治,重点却是厥、利、呕、哕这四大类证。笔者就此四大类证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四大类证多为他经他脏之病,非厥阴经本病,故称其为"类证"。但对类证证治则作了详尽分析,因为笔者认为这四大类证实际上多为杂病杂证,为临床之所常见,不可必认为是伤寒后期才出现,这是笔者在研读中所谓的阐微之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寒热错杂十方的方证特点,梳理出寒热错杂证主要病位是中焦脾胃,与肝胆疏泄失职关系密切,病程较长伴有正气不足的病机特征,其主证为脾胃系病证(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痞满、纳呆)、肝胆系病证(寒热往来、胁痛)及其他(四肢厥逆、乏力)。同时,基于胃癌前病变寒热错杂复杂的疾病状态,结合《伤寒论》寒热错杂十方证疾病状态、病势及用药规律等方面,总结出胃癌前病变的辨治思路为补脾土以安五脏、斡旋中焦气机以平调寒热。总之,寒热错杂证高度概括胃癌前病变复杂的疾病状态,以八纲辨证中"寒、热"立论,执简驭烦,简化胃癌前病变辨证论治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胃癌前病变复杂难治疾病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