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肺阳以及肺阳虚证是客观存在的,然古医籍及临床较少涉及,本文试从肺阳的客观存在性,作用,被世人忽视的原因以及肺阳虚证的证治等方面,浅谈个人对于肺阳虚证的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综观历代医籍在论及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时,言及肺气、肺阴者较多,提及肺阳者不多,而现行中医类教材对此亦很少涉及。笔者认为不论是从阴阳存在的普遍法则,还是肺的生理功能以及长期临床实践考析来看,肺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分析了历代医家很少直接提及肺阳和肺阳虚的原因,论述了肺阳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肺阳虚证的分型论治,对肺阳和肺阳虚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临床总结,以期丰富和完善中医藏象理论,为肺系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临床。  相似文献   

3.
略论肺阳虚与肺阳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红  王宗殿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81-1282
历代中医文献中少论肺阳,目前大、中专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教材中也缺少记述。首先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肺阳、肺阳虚证及肺阳实证是客观存在的;其次论述肺阳的生理学特点。肺阳虚证及肺阳实证的病理学特点;从而认为肺阳的概念有必要明确提出并予以正名,肺阳虚证及肺阳实证临床上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历代中医文献中少论肺阳,目前大、中专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教材中也缺少记述。首先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肺阳、肺阳虚证及肺阳实证是客观存在的;其次论述肺阳的生理学特点,肺阳虚证及肺阳实证的病理学特点;从而认为肺阳的概念有必要明确提出并予以正名,肺阳虚证及肺阳实证临床上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肺阳理论与临床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医家及医籍在论及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时,言及肺气、肺阴、肺津者较多,提及肺阳者不多,一般以肺气替代肺阳,或肺气肺阳混提.近来不少学者根据中医理论的完整体系及临床实践,提出肺阳的客观存在性[1-4],并从古医籍研究、临床实践、实验研究等方面找到了一些依据.笔者就肺阳理论谈点粗浅认识,望同行斧正.  相似文献   

6.
论“肺阳”与慢性咳喘病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肺阳”与慢性咳喘病的关系深圳市中医院高雪曲敬来(518033)主题词肺阳/理论探讨慢性咳喘病古往今来,凡谈到人体阳气,多重在“脾阳”、“肾阳”,而论及“肺阳”者甚少。近年出版的教科书中,也只列“肺气”而不论“肺阳”。然而,《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  相似文献   

7.
肺阳虚辨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燕  陈伟  刘家义 《山西中医》2004,20(4):64-64
肺朝百脉,主治节,主宣发肃降,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故称“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从阴阳属性来分析,肺之气属功能为阳,肺之津血属物质为阴。肺阳指肺的功能活动及其功能活动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肺功能方面的反映。《医宗奥泌》谓:“宗气即膻中之阳,此阳属肺”。因此,肺的阳气包括肺的功能以及肺气之类。肺的  相似文献   

8.
肺阳虚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课题利用现代实验方法造成肺阳虚证动物模型,用免疫学等方法对肺阳虚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肺阳虚证组与肺气虚证组及正常对照组。在多项客观指标上存在显性差异,表明肺阳虚证有可信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浅议肺阳虚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代中医著作中未见有“肺阳”一词。“素问·六节脏象论”说 :肺者、气之本、“五脏生成篇”又说 :“诸气者 ,皆属于肺”。由引可见 ,肺主一身之气、肺以气为本。从生理现象到病理变化 ,肺突出的表现在主气方面。“气属阳 ,阳化气”,所以历代医家不称“肺阳”而以肺气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0.
试论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松杰 《中医研究》2003,16(2):38-39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 ,“阴阳者 ,万物之纲纪 ,”世界一切事物均具有阴阳的性质 ,人体五脏也不例外。既然如此 ,脏腑阴阳辨证应当有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治。有了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治 ,脏腑阴阳辨证才算是完整的 ,中医的理论才是符合思维逻辑的。长期来 ,中医学一般不言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治。近年来 ,结合临床治验 ,我冒昧提出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治 ,旨在对中医学术有裨益。1 肺阳虚证治肺气虚证表现为 :(1)咳嗽无力 ,痰液呈泡沫状 ;(2 )易感冒 ;(3)舌质淡、脉象细弱。在此基础上 ,增加以下两条为肺阳虚证 ;(4 )四肢…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7,(9):822-824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及肺阳虚证与免疫失衡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慢阻肺的发病机制与机体内环境失稳、免疫系统失衡及适应性调节失常有关,肺阳虚证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临床从肺阳虚辨治慢阻肺疗效较好,可能是温补肺阳可以通过纠正慢阻肺免疫失衡状态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肺阳和肺阳虚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先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肺阳和肺阳虚证是客观存在的,并分析了历代医家很少直接提及肺阳和肺阳虚的原因;其次论述了肺阳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肺阳虚证的分型论治;最后认为应对肺阳和肺阳虚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临床总结,而且对中医理论中其他较为模糊的理论和概念都应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充实和完备,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肺阳虚证实质与肺心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肺阳虚、肺气虚证与肺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肺阳虚证、肺气虚证患者的血气分析、环核苷酸类、免疫球蛋白、血清一氧化氮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肺心病肺阳虚证患者上述指标变化明显,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肺气虚证患者变化相对较少。结论:肺阳虚证与肺心病发病及其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程松  赵珍 《吉林中医药》2012,32(10):980-981
人身五脏,皆有阴阳,肺脏亦同.虽鲜提肺阳虚,且常与肺气虚相混淆,但从肺阳虚论治咳嗽,疗效颇显.肺阳虚证咳嗽多由肺阳不足,宣降失司,肺气上逆所导致.肺为娇脏,其性清虚而喜煦润,故治疗本病当轻补肺阳,温和缓图,以温补肺阳为主,不可温燥伤阴,同时佐以散寒、化饮、祛痰、温脾、补肾等法,可以执简御繁,守一用万,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略论肺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古典医著,还是当今文献,述及“肺阴”者甚多,论及“肺阳”者尚少。或有曰肺阳即肺气,肺阳虚即肺气虚,无需另立“肺阳”之说。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阳之与气,虽属同类,也常以阳气相提并论,但二者终归有别。气属阳而不等同于阳,阳中包含气而不仅限于气。就机体气虚与阳虚之病理而言,气虚多为阳虚之因,阳虚则又为气虚之果。因此,阳与气之间,有范围大小、程度轻重之异。就肺脏而言,存不存在与肺阴相对之“肺阳”?如肯定之,在理论与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笔者不揣冒昧,愿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肺阳虚其源为肺虚寒,肺阳与肺气可分而不可离,肺阳虚证必然兼有气虚的症状,鉴别关键是有无寒象,并提出肺气虚病变轻浅,寒象不著,气虚乃阳虚之渐,阳虚乃气虚之甚的辨证观点。肺阳虚辨证治疗上应以温补肺阳为主,佐以滋阴润燥之剂,以宗阴中求阳,阴阳和合之旨,顺应五脏相生相克关系。  相似文献   

17.
肺位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主气属卫,为宗气出入之所,司呼吸,为气机交替升降之枢:助心主治节,合皮毛而煦泽肌肤。故《素问》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为诸脏之华盖,其性娇嫩,不耐邪侵、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主气乃肺之特职,故其为病,不外气机升降出入之失常:也有它脏累及肺者。其治法总宜以辛苦温开泄肺气,酸敛肺气,肺为娇脏,清虚居高,故治亦多宜清轻。此即古人所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理。  相似文献   

18.
试论肺阳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之为病,均有阴阳寒热虚实之别,肺脏当不例外。然而肺阳虚证,临床颇少直接论及,近代医著及中医理论教材也未给它一定的位置。究竟有没有肺阳虚证?肺阳的生理功能和肺阳虚的病因病理怎样?如何辨证施治?实是中医理论领域和临床实践急待回答的课题,木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肺阳虚证是客观存在的:其理由有以下三点:1.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五脏之阳虚,常见的有心阳虚、脾阳虚和肾阳虚,晚近有不少文献论及肝阳虚,提出了肝阳虚这  相似文献   

19.
林沛湘从肺论治心律失常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沛湘从肺论治心律失常经验林寿宁林沛湘教授根据内经"肺朝百脉"及"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等理论,在辨治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律失常病症时,重视调治肺气,取得较好的疗效。兹举验案数例,以飨读者。1补益肺气以养心脉肺气亏损,则无力帅血;心失所养,常致脉...  相似文献   

20.
鉴于肺阳、肺气概念的混乱摸糊状态,特予之正名。指出肺阳乃与肺阴对待而言,是指肺气中具有熏蒸温煦推动激发动力作用的部分。肺气即肺的生理功能活动,是对肺脏生理功能的概括,肺气包括肺阴、肺阳,肺阴、肺阳各为肺气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