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服用三苯氧胺(tamoxifen,TAM)后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以期制定随访中的相应对策。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3年1月至2008年8月乳腺癌患者术后服用三苯氧胺期间或停药后,因妇科问题而住院诊治者1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绝经前53例,绝经后97例。与使用三苯氧胺有关的子宫内膜病理结果为:内膜息肉、内膜单纯性增生、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内膜癌的例数在绝经前组合计为10例(10/53,18.9%),在绝经后组中49例(49/97,50.5%)。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均发生在绝经后组。乳腺癌患者服用三苯氧胺后,发生子宫内膜息肉等病理表现与患者是否绝经、是否有阴道出血这两个因素呈正相关,而与三苯氧胺服用时间、剂量及乳腺癌患病年限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应重视并加强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服用三苯氧胺期间和之后的随访工作,对绝经后服用三苯氧胺的患者,建议用药前进行妇科评估,包括B超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并加强用药期间的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34例健康妇女,于放置释放20μg/日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前与一年后子宫内膜作形态计量学研究,并与以前放置释放2μg/日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的宫内节育器子宫内膜作比较,结果表明:LNG0IUD-20与LNG-UD-2对子宫内膜增殖抑制和炎性反应有类似作用,其形态学变化无剂量依赖性影响,本研究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说明:LNG-IUD-20在不增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起到了比LNG-IUD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34例健康妇女,于放置释放20μg/日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LNG-IUD-20)前与一年后子宫内膜作形态计量学研究,并与以前放置释放2μg/日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的宫内节育器(LNG-IUD-2)子宫内膜作比较。结果表明:LNG-IUD-20与LNG-IUD-2对子宫内膜增殖抑制和炎性反应有类似作用,其形态学变化无剂量依赖性影响。本研究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说明:LNG-IUD-20在不增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起到了比LNG—IUD—2更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苯氧胺对绝经后子宫及性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选择手术确诊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17例,前瞻性观察服用三苯氧胺后子宫及性激素的变化。方法采用妇科检查、盆腔B超检查、血激素测定以及病理检查观察随访。结果服药后发生子宫肌瘤3例(其中1例并发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子宫内膜息肉1例。血清促卵泡激素明显降低,血清睾酮明显升高。结论三苯氧胺可引起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促进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建议对服用三苯氧胺的患者应进行定期随访,以便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妇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一、病例摘要病例1:患者68岁,主因"乳腺癌术后8年,于2006年2月16日首次收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患者17年前自然绝经,绝经后无阴道出血及排液,8年前因乳腺癌行手术治疗,术后服用三苯氧胺5年余。既往无其他病史,孕1产0。1年前查体发现子宫内膜厚,不伴任何不适。  相似文献   

6.
释放孕酮类的宫内节育器对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有下调节作用[1 4]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技术和计算机显微数字化图像分析 ,对子宫内膜中ER和PR进行细胞组分定位和半定量分析 ,证实了放置左旋 18甲基炔诺酮的宫内节育器 (LNG IUD)后 ,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均受到抑制 ,且结果更为客观。本研究得到国家计划生育研究所道德委员会批准。一、资料和方法(一 )对象34例健康妇女 ,年龄 2 3~ 35岁 ,有生育能力 ,月经规律 ,无全身及妇科疾病 ;至少 3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激素、类固醇避孕药或…  相似文献   

7.
三苯氧胺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服用三苯氧胺(TAM)后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26例乳腺癌患者服用TAM(TAM组)后出现阴道异常出血或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厚而行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另外以同时期无TAM服药史的非乳腺癌患者因绝经后阴道出血而行宫腔镜检查的7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TAM组发生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息肉共13例(50.0%),而对照组为14例(17.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AM组发生子宫内膜增生9例(3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例(15.4%,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长期服用TAM后子宫内膜病变增多,故对这些患者应进行B超监测子宫腔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三苯氧胺(TMX)是一化学合成的非甾体类抗雌激素类药物,结构与乙蔗酚相似,它的抗雌激素特性是由于占据了子宫内膜细胞的雌二醇受体。TMX广泛用于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不仅安全有效,且副作用轻微。然而有一些报道,在绝经期低雌激素水平下,由于TMX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诱发各种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肉瘤。  相似文献   

9.
三苯氧胺(TAM)广泛用于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不仅有效,且安全、副作用轻微。但多数文献报道,TAM对子宫内膜具有刺激作用,可诱发宫内膜病变,如宫内膜增生、宫内膜息肉或宫内膜癌。以往文献多为回顾性研究,且研究对象是有症状的(如绝经后出血)患者。本研究对113例无妇科症状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用TAM治疗(93例)和非TAM治疗(对照组2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卫生习惯、宫内膜癌危险因素、宫内膜超声影象改变及组织学检查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TAM)对子宫内膜的病理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共622例,术后197例服用TAM,其中59例患者因异常阴道流血或超声子宫内膜异常行宫腔镜诊刮术,将其分为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以服药时间3年及5年为界值,分析子宫内膜病理情况。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包括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其余为良性子宫内膜病变及正常子宫内膜,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分析绝经前及绝经后超声诊断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标准。结果乳腺癌术后服用TAM患者197例,其中59例行宫腔镜诊刮术,因异常阴道流血就诊者占32.2%(19/59),经病理证实有子宫内膜病变者占76.3%(45/59),其中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最高;绝经前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3.4%(1/29),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20.7%(6/29);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20.0%(6/30),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TAM服用时间超过3年或5年,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增加(P0.05)。绝经前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有关(P=0.035),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达15mm时可作为诊断绝经前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最佳超声诊断阈值;而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无关(P=0.631)。结论乳腺癌术后服用TAM能够引起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增生,绝经前患者亦有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不可忽视对服用TAM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的监测。服用TAM时间超过3年者,需更加警惕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绝经前超声子宫内膜厚度15mm可作为诊断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最佳超声诊断阈值;绝经后仍以超声子宫内膜厚度5mm作为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与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在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住院治疗的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择期剖宫产术前行腹主动脉球囊置管32例(腹主动脉组)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置管32例(髂内动脉组),观察比较两组孕妇术中、术后情况及新生儿出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输血率、子宫切除率、住院时间、球囊预置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率、感觉障碍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身高、出生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主动脉组球囊预置时间、透视时间、放射剂量均显著低于髂内动脉组(P0.05)。术后1年内随访,两组婴儿在42天、3个月、6个月、1年的体质量及身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与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在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治疗中均能安全、有效减少术中出血。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X线暴露时间更短、预判效果无需造影剂,对母胎保护性更强,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宫颈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评价其对年轻患者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因宫颈LEEP术后切缘阳性或术后随访复发、无法在门诊行常规LEEP而行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术中均未出现膀胱、直肠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8±7分钟,术中出血量20±5 ml,住院天数2.7±0.6天;其中1例患者术前病理检查为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术后升级为原位鳞癌合并原位腺癌行全子宫切除术,37例患者(97.4%)成功保留子宫,随访至今1例术后12个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行宫颈激光治疗,余均未见宫颈病变复发。12例患者有生育意愿,7例患者已成功妊娠,6例已分娩。结论: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安全可行,可实现未生育妇女及年轻妇女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的意愿。  相似文献   

15.
Various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have been tested in the 6-day subrenal capsule assay, which is an in vivo test of human tumor responsiveness to drug therapy. Fresh surgical explants of ovarian, endometrial, and cervical tumors were implanted as 1-mm3 fragments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of normal mice and tested against a spectrum of clinically active agents. Regardless of the site of origin, human tumors showed variations in growth rate when implanted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that appeared to reflect both the growth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each tumor as well a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ell populations comprising each tumor. An average of 60% of tumors showed positive growth and 11% demonstrated no measurable change in size. The response rates of 18 ovarian, 28 endometrial, and 20 cervical carcinomas to clinically active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were determined. A range of responses, in terms of drugs indicated to be active and of the degree of responsiveness to active agents, was obtained with each histologic type. Response rates varied from 6% to tamoxifen in cervical carcinomas to 80% to 5-fluorouracil in ovarian carcinoma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variability in chemotherapy responsiveness observed clinically with gynecologic tumors and suggest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subrenal capsule assay as a predictive test.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