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系膜肿块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肠系膜肿块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和限度,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活检等证实的18例肠系膜肿块的CT表现,结合其手术病理及部分超声所见进行回顾分析。选用窗宽300-400HU,窗位0HU观察病灶及其邻近肠系膜。结果 18例肠系膜肿块中,16例发生在小肠系膜(回肠15例,空肠1例),升,横结肠各1例,其中恶性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病5例,霍奇金病1例),淋巴管瘤,炎性假瘤各3例,转移瘤2例,血管外皮细胞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瘤,单纯囊肿各1例,除2例淋巴瘤和1例转移瘤呈多个肠系膜肿块,部分病例伴有腹膜后肿块,其余病例均呈孤立性肿块(此为唯一的CT表现)。肿块推压肠管,部分被肠系膜肿块,部分病例伴有腹膜后肿块,其余病例均呈孤立性肿块(此为唯一的CT表现),肿块推压肠管,部分被肠管包绕,邻近肠系膜模糊,“三明治”征多见于恶性淋巴瘤。结论 CT对肠系膜肿块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结合病变的解剖,病理基础以及超声特征等,术前多可做出提示性甚至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对少数难以确诊的病例,应行CT导引下穿刺活检确诊。  相似文献   

2.
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肠系膜肿瘤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肠系膜肿瘤中,18例起源于小肠系膜,4例起源于结肠系膜。其中恶性淋巴瘤9例,平滑肌肉瘤3例,转移瘤4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肉瘤、恶性上皮样神经鞘瘤、硬纤维瘤、畸胎瘤各1例。所有病例CT均表现为大小、数目不等的软组织肿块,肿块推压或包绕肠管。邻近肠系膜模糊。“夹心饼”征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结论:CT对肠系膜肿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少数病例,其定位、定性诊断仍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定位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中4例良性,其余均为恶性;位于小肠系膜10例,结肠系膜3例,肿瘤直径6.4~13.0 cm (平均9.5 cm);纤维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4例,淋巴瘤2例,脂肪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结论:PMT CT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体积相对较小的PMT有较高的定位价值,对体积巨大肿瘤定位有一定困难,可较准确判断PMT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网膜囊内巨大肿块(≥5cm)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CT检查、病理证实的网膜囊巨大肿块13例。结果13例中胃恶性间质瘤3例,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1例,胰腺癌2例,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1例,胰腺无功能神经内分泌癌3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肠系膜淋巴瘤1例。结论网膜囊巨大肿块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能在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良性及23例恶性共43个PMT的CT表现。间叶组织源性肿瘤3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其他3例。结果 PMT常单发,形态多变,平均最大径8.4em,大多边界清晰伴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移位。可表现为囊性(2个)、囊实混合性(12个)、非均质实性(9个)、均质实性(13个)或脂肪密度肿块(7个)。结论 PMT病理类型多样,CT在肿瘤定位、明确范围与良恶性的鉴别上有较大价值,但多数不易明确其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空回肠交界处1例,回肠1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者1例。发生于小肠的8例中5例有便血史或便潜血阳性。12例中恶性肿瘤9例,潜在恶性1例,交界性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1例。12例中11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0cm,最大径〈5cm者1例,1〉5cm者8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2例,最大径均〉12cm。瘤内点状钙化灶1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孤立性脑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36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脑转移瘤患者均经头颅CT平扫,其中,12例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对全部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显示,36例孤立性脑转移瘤中表现为不规则形或囊状低密度影8例(22.2%),结节状等密度影13例(36.1%),肿块形高密度影4例(11.1%),以及结节状混杂密度影11例(30.6%),对比增强扫描见边缘强化。多数孤立性脑转移瘤位于皮髓交界处,周围有大小不等的水肿带。甲状腺癌脑转移表现为高密度影,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结论孤立性脑转移瘤随其原发肿瘤的不同,CT表现多种多样,对不明原因的脑孤立性病灶,应仔细筛查颅外肿瘤,特别是应判定肺部、乳腺及甲状腺等有无原发肿瘤,以便尽早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14/16)或穿刺活检(2/16)病理证实的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及手术病理.所有病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表现为胸部单发肿块,11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5例病灶中央可见坏死区,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地图样强化),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8例见增强血管影.2例内散在钙化.5例位于肺内,11例位于肺与胸膜之间,与邻近胸膜呈宽基地.5例见蒂状结构,1例见血管蒂.病理:瘤细胞稀疏区(胶原化明显)和密集区(由梭形细胞构成)共存,可见血管外皮瘤样分支状血管.免疫组化:所有肿瘤CD34、Vimentin阳性,大部分肿瘤Bcl-2(14/16)、CD99(13/16)阳性.结论:MSCT及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供、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确诊仍需要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层螺旋CT (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FTP的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胸腔单发实性肿块.5例为胸部单发巨大肿块占位病变,边缘清晰;6例为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1~16.5cm;密度均匀(5例)或不均匀(6例),2例中央出现钙化.4例巨大肿瘤内见杂乱血管,肿瘤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组成,排列成编织状,局灶细胞可见核仁,间质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化显示,11例患者Vim (+)、CD34(+)、S-100(-)、CK(-);其中8例CD99(+);9例Bcl-2(+).结论 SFTP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重建对病变的显示及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刘权  彭卫军  王坚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1):1206-1209
目的结合病理探讨去分化脂肪肉瘤(DL)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包括复发病例共15例次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对照。结果CT表现分为3组:(1)脂肪密度肿块深部见一分隔的等或高于肌肉密度肿块,2种成分之间分界截然,显微镜下见分化好的脂肪肉瘤区域向高度恶性非脂肪源性肉瘤区域突然过渡者10例,包括5例原发肿瘤及5例继发肿瘤。(2)等或高于肌肉密度肿块,瘤内脂肪密度成分少于10%者3例,为复发病例。(3)盆腹腔内多发病灶,脂肪密度肿块与等或高于肌肉密度肿块分别散发于不同部位者2例,为复发病例。去分化成分,平扫与肌肉密度相似(15/15),12例增强扫描显示早期中度到显著不均匀强化(12/12),有延迟强化。结论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肿瘤的强化特征,提供有价值的鉴别诊断依据,CT对于术前定性及指导病理取材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