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电磁脉冲(EMP)辐照对白血病肿瘤细胞株Jurka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影响,探讨EMP对Jurkat细胞损伤机制。方法 Jurkat细胞经EMP辐照后即刻、1h、6h、12h、24h、48h、72h共7个时相点,细胞悬液甩片,4%多聚甲醛4℃固定,自然晾干,进行SP法的IFN-γ和IL-4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在光镜10×40倍视野下,应用CMIAS-H图像分析仪对阳性细胞的图像学参数的积分光密度值(IOD)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场强6×10^4V/m的电磁脉冲能使Jurkat细胞IFN-γ表达持续性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IL-4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EMP辐照后Th1型的细胞因子IFN-γ明显减少,而Th2型的细胞因子IL-4未见显著变化,提示EMP辐照后机体中受到影响的主要是细胞免疫,而体液免疫功能未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能电磁脉冲诱导肺癌细胞株GLC-82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o XZ  Zhao ML  Wang DW  Dong B 《癌症》2002,21(9):929-933
背景与目的: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pulse,EMP)辐射已用于饮食行业的灭菌,且较2450MHz连续微波辐射消毒更加有效。本研究探讨高能电磁脉冲对肺癌细胞GLC-82凋亡的影响,以发现治疗肿瘤的新手段。方法:以场强为6×104V/m的EMP2min内辐照5次,然后采用细胞计数、MTT、流式细胞术及SP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并对表达强度用CMIAS-Ⅱ图像分析仪在放大400倍条件下进行分析,通过上述方法观察EMP对肺癌细胞GLC-82的损伤作用,所有数据经SPSS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EMP可明显抑制肺癌细胞GLC-82的增殖与活力。照射后细胞的MTT光吸收值(A570)与对照组相比,在辐照后0h,1h和6h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术证明,GLC-82细胞在辐照后6h发生明显的凋亡,凋亡率达13.38%。免疫组化的图像分析表明,照射后GLC-82细胞有不同程度的bcl-2蛋白表达的下调及p53蛋白表达的上调。结论:EMP可诱导肺癌细胞GLC-82的凋亡。bcl-2及p53蛋白参与了GLC-82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 Th1/ Th2类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 ,为细胞因子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 2 5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IL - 2、IL - 4及 IL - 10 m RNA的表达 ,以及用酶联免疫吸附 (EL ISA)方法检测血浆中 IFN-γ和 IL - 10的含量。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 PBMC中 Th1型细胞因子 IL - 2 m RNA表达阳性率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Th2型细胞因子 IL - 4和 IL - 10 m 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原发性肝癌 、 与 期 IL - 10 m RNA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随临床分期升高 ,IL - 10表达阳性率升高 ; 、 与 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中IFN-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而 IL - 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血浆中存在 Th1/ Th2平衡失调 ,呈 Th2型细胞因子优势表达现象。 IL - 10表达水平的提高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病变的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免疫水平,进一步探讨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血浆中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宫颈癌、癌前病变( CIN Ⅲ)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标本,使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四种细胞因子在宫颈癌辅助诊断中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组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宫颈癌组中,IL-10表达量随肿瘤分期逐渐升高(P<0.05);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血浆IL-2表达量较汉族患者显著降低( P<0.05);在区分宫颈癌组与对照组中,IL-2、IFN-γ、IL-4和IL-10的AUC分别为0.979、0.766、0.736和0.903。结论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水平低下,体内发生Th1/Th2漂移,提示这可能是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检测对宫颈癌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IL-2表达量的下调可能在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分泌及表达情况,以及它们在脑胶质瘤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以IL—2、IFNγ代表Th1类细胞因子,IL—4、IL—6及IL—10代表Th2类细胞因子,采用ELISA法检测脑胶质瘤细胞株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活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Th1/Th2类细胞因子基因在脑胶质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人脑胶质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脑胶质瘤细胞株均呈现明显的Th2类细胞因子基因优势表达,而正常人脑组织中则无这种表达趋势。结论 Th2类细胞因子在人脑胶质瘤中的优势表达可能是导致脑胶质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有可能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及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HPM辐照后大鼠睾丸组织细胞因子表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功率微波(HPM)辐照后大鼠睾丸组织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IL-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110只二级雄性W istar大鼠经0、3、10和30 mW/cm2HPM辐照5 m in,于照后6 h,1、3、7、14及28 d,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观测睾丸组织IFNγ-、TNF-α及IL-1的动态表达。结果3、10和30 mW/cm2HPM辐照后睾丸间质细胞IL-1和TNF-α的表达分别于1~3 d、6 h~7 d及6 h~7 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IFN-γ未见改变。结论TNF-α及IL-1合成和分泌增加参与了HPM辐照所致的睾丸生精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的自体白血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疫苗体内回输的安全性,及对体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20例白血病患者接受体外诱导的自体白血病树突状细胞疫苗的静脉回输。留取患者血清及外周血细胞分别行流式小球微阵列术(cytokinebeadarray,CBA)分析血清Th1/Th2因子IFNγ、IL2、IL4、IL6、IL10和TNFα浓度,流式细胞学(flowcytometricmethod,FCM)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变化。结果:体外诱导的自体白血病DC疫苗回输后,临床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第一次DC疫苗回输前及回输后24h比较,血清Th1/Th2因子浓度均升高,其中IL2、IL4、IL6和IFNγ升高显著,t值分别为2.576、2.033、2.777和2.053,P值分别为0.01、0.042、0.005和0.040。T亚群分析显示,CD4/CD8比值及NK比率升高,t值为2.040和1.988,P值为0.041和0.043。结论:自体白血病DC疫苗静脉回输安全可行,并可刺激患者体内的免疫反应,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的药物协同 ATRA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作用 ,降低临床 ATRA剂量 ,提高ATRA疗效。方法 :NB4细胞株为实验模型 ,采用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体外研究 IFNγ、TNF和 G- CSF各结合ATRA对 NB4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结果 :在诱导分化和抑制白血病克隆增殖中 ,IFNγ和 TNF具协同作用 ,以IFNγ作用最明显 ,在 ATRA浓度为 10 - 8mol/ L 时 ,比较各细胞因子联合 ATRA对 NB4细胞作用后 NBT的变化 ,发现联合 IFNγ组 NBT仍达 92 % ,高于其它各组 (P<0 .0 1) ,细胞周期变化 :联合 IFNγ作用后使 G0 / G1 期积聚最明显 ,由对照的 5 0 .5 %增至 86 .2 % ,半固体克隆增殖抑制实验显示 ,ATRA与 IFNγ联合用药组具明显抑制 NB4细胞克隆增殖活性作用。结论 :细胞因子 IFNγ与 ATRA联合具较强协同诱导 NB4细胞分化和抑制克隆增殖作用 ,这对临床联合 IFNγ诱导早幼粒白血病分化治疗提高 ATRA疗效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乌体林斯 (Utilin′s)体外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 应用ELASA法检测Utilin′s、干扰素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培养上清中IFNγ、TNFα、IL 2、IL 6、IL 8、IL 12和IL 18的水平。结果 Utilin′s培养上清中IL 8、IL 12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Utilin′s加PHA和Utilin′s加SMMC -772 1细胞抗原培养组 ,培养上清中 7种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含有Utilin′s的 3组培养上清中 7种细胞因子与IFNγ、TNFα各培养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Utilin′s与IFNα、TNFα一样 ,均具有诱导和促进淋巴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外周血甲胎蛋白(AFP)和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效果与免疫功能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射频消融治疗仪治疗原发性肝癌46例,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AFP值,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患者在射频消融前和治疗后14天、28天外周血Th1细胞因子[白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及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表达。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外周血AFP值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Th1细胞因子降低,Th2细胞因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术后,大部分患者外周血AFP值明显降低,Th1细胞因子升高,Th2细胞因子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状态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与AFP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可能对肝癌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锋  杨屹 《现代肿瘤医学》2014,(5):1103-1106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外周血甲胎蛋白(AFP)和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效果与免疫功能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射频消融治疗仪治疗原发性肝癌46例,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AFP值,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患者在射频消融前和治疗后14天、28天外周血Th1细胞因子[白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及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表达。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外周血AFP值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Th1细胞因子降低,Th2细胞因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术后,大部分患者外周血AFP值明显降低,Th1细胞因子升高,Th2细胞因子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状态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与AFP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可能对肝癌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TNF -α、IFN -γ及IL -6对白血病细胞的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HL -6 0白血病细胞为模型 ,采用几种细胞因子单一或联合作用于HL -6 0细胞。通过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NBT试验和细胞内酶α -NAE指标 ,观察细胞因子对白血病细胞的单一和联合促分化作用。结果 TNF -α可显著增加NBT还原率和α -NAE阳性细胞数 ,无分化抗原表达的改变 ;IFN-γ能诱导HL -6 0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改变 ,同时显著增加NBT还原率和α -NAE阳性细胞数 ;IL -6无诱导HL -6 0细胞分化作用 ;IFN -γ和TNF -α可协同作用增加NBT还原率和α -NAE阳性细胞数 ,但对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无明显协同作用。结论 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对HL -6 0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Wei H  Tian Z  Xu X  Feng J  Xiao W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1):34-37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Th1和Th2两类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与转录因子T-bet和GATA3表达的相关性,探讨黄芪和(或)川穹嗪对Th2型肿瘤的干预作用。方法 利用RT-PCR技术检测42例肺癌患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FNγ、IL-2、IL-4、IL-6、IL-10、T-bet、GATA3以及肺癌组织特异性mRNA CK19和CEA的表达状况;体外加入黄芪和(或)川穹嗪后,观察IFNγ、IL-4、T-bet和GATA3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42例肺癌患者IFNγ、IL-2、IL-4、IL-6和IL-10的表达频率依次为4/42,5/42,27/42,24/42和31/42;表达强度依次为0.109,0.116,0.318,0.306和0.372。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表达频率为6/42和34/42,表达强度为0.139和0.359,而且CEA和CK19 mRNA阳性的患者中,T-bet的表达频率和表达强度较代,GATA3的表达频率较高,表达强度也相应提高,表明黄芪和(或)川穹嗪能干预这种现象。结论 肺癌患者Th2类细胞因子群谱的高表达与T-bet表达降低,GATA3表达增高有关,黄芪和(或)川穹嗪能降低Th2类细胞因子和GATA3的表达,提高Th1类细胞因子和T-bet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T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 2 (IL 2 )和植物血凝素 (PHA)活化癌性腹水中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 (TIL) ,联合肿瘤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C Ag)腹腔回输 ,探讨对腹腔抗原提呈微环境的优化作用 ,评估免疫治疗晚期癌性腹水的可行性。方法 :从晚期癌症患者腹腔积液中分离TIL ,用小剂量IL 2和PHA活化 ,流式细胞仪 (FACS)分析TIL表面IL 2R和IL 10R的变化 ;3H TdR掺入法检测TIL对DC Ag抗原提呈的增殖能力 ;腹腔回输后观察腹水中IFN γ的含量变化和对恶性腹水的治疗效果。结果 :癌性腹水中分离的TIL经IL 2和PHA活化后 ,细胞表面表达IL 2R的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表达IL 10R的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活化后的TIL对DC Ag的增殖能力增强 ;腹水中IFN γ的含量为 (3 5 0± 0 32 ) μg mL ,明显高于对照组 ;免疫治疗的完全缓解率 5 4 .5 % ,部分缓解率 4 5 .5 % ,总有效率 10 0 %。结论 :IL 2能有效地解除肿瘤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 ,促进TIL表面的Th1型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 ,降低Th2型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 ,增强对DC Ag的免疫应答能力 ,联合DC Ag腹腔回输 ,能有效地治疗恶性腹水  相似文献   

15.
肿瘤热休克蛋白70对几种Th1型细胞因子的诱升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肿瘤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免疫后小鼠体内几种Th1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探讨肿瘤来源的热休克蛋白 70的抗肿瘤免疫机制。方法 :用肿瘤细胞中提纯的HSP70免疫小鼠 ,ELISA法测定免疫前后体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并观察其抗移植肿瘤的效果。结果 :HSP70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HSP70免疫后的小鼠外周血中IL 2、TNF α、TNF β、IFN γ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P <0 0 1) ,IFN γ在升高后 4周后仍未见下降。结论 :HSP70对Th1型细胞因子有明确的诱升作用 ,Th1型细胞因子的升高对于机体产生及维持抗肿瘤免疫效应是HSP70抗肿瘤免疫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大肠肿瘤p53蛋白过表达对原位Th1/Th2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p53蛋白过表面对大肠腺瘤和大肠癌局部辅助T细胞(Th1/Th2)平均的影响,进而探讨大肠癌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包括大肠腺瘤30例,大肠癌38例,癌旁正常粘膜68例作为对照组。石蜡切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组织培养上清液中4种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r)水平。结果:p53蛋白表达阳性组培养上清液的IL-2,IFN-r水平显著低于阴性组和对照组(P<0.01),而IL-10则高于阴性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IL-4水平未显示差异(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引起原位Th1/Th2平衡失调,表现为由Th1向Th2漂移,初步推断:p53基因失活在大肠癌发生的免疫学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干扰素β(IFNβ)对胶质瘤细胞系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对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用IFNβ基因和蛋白刺激胶质瘤细胞系SKMG1和T98,通过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IFNβ基因和蛋白可明显抑制SKMG1细胞增殖,诱发细胞凋亡,但对T98细胞系的作用很弱。SKMG1细胞的对照组不能检测出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在48h达到42.8±8.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IFNβ基因刺激后24h其表达达到10±2.1,P=0.001;IFNβ基因刺激后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在12h一过性降低(0.2±0.1),P=0.001,在48h其表达升高(9.7±1.3),P=0.000。T98细胞的对照组不能检测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在刺激48h达到5.7±2.7;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IFNβ基因刺激后12h表达达到6.8±1.1,P=0.002;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在IFNβ基因刺激后,24h升高(2.8±0.4),P=0.030。结论:IFNβ基因和蛋白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发细胞的凋亡,可以调节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但是在不同的细胞系中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 2 7例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Th1/Th2 两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并与正常人比较 ,了解宫颈癌患者的免疫漂移现象。方法 :利用RT PCR技术检测 2 7例宫颈癌患者PBMC中Th1/Th2 两类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2 7例宫颈癌中IFN γ、IL 2、IL 4、IL 6和IL 10的表达阳性率依次为2 /2 7、3 /2 7、18/2 7、14 /2 7和 18/2 7。结论 :宫颈癌患者高表达Th2 类细胞因子 ,低表达Th1类细胞因子 ,出现典型的Th2 漂移现象 ,为宫颈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大肠癌患者Th1/Th2漂移的幅度,探讨Th1、Th2细胞因子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取实验对象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标本,用Th1、Th2细胞因子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类细胞因子IFN-γ,Th2类细胞因子IL-4,计算Th1/Th2(IFNγ/IL-4),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肠癌患者IFN-γ的表达率为(11.7±1.86)%,健康对照组IFN-γ的表达率为(16.4±6.07)%,大肠癌组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患者IL-4的表达率为(2.8±0.32)%,健康对照组IL-4的表达率为(1.8±0.19)%,大肠癌组比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患者外周血IFN-γ/IL-4为4.2±0.94,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FN-γ/IL-4为9.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表达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Th1/Th2平衡失调,向Th2方向漂移,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大肠癌复发或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电磁脉冲辐照对小鼠血-睾屏障早期影响及TGFβ3表达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磁脉冲(EMP)辐射后小鼠血-睾屏障的结构和通透性早期损伤及TGFβ3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常规HE染色和硝酸镧示踪电镜技术观察400kV/m电磁脉冲辐射后2~48h内小鼠睾丸血-睾屏障结构和通透性的动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TGFβ3在不同时间的表达规律。结果400kV/m电磁脉冲辐射后48h内生精细胞变性、凋亡与坏死逐渐增多,支持细胞及其紧密连接发生形态变化,血-睾屏障结构损伤,各时间点TGFβ3表达强度(灰度值)持续性显著增强(均P〈0.05),提示其通透性明显升高,于辐照后2h即见发生。上述血-睾屏障的结构和通透性变化的时间和程度具有一致性。结论EMP辐射后早期小鼠血-睾屏障的结构和通透性迅速发生损伤,TGFβ3可能在其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