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铁缺乏症(ID)一般分三期:早期为贮存铁减少或耗竭;第二期红细胞生成期缺铁;第三期缺铁性贫血期(IDA)。ID 在献血者中也常见,近年来文献屡有报道,本文就献血者ID 问题作一概述。一、献血者ID 发生率与相关因素人体每献血一单位(450ml)丧失Hb 铁200mg左右。以血清铁蛋白(SF)浓度1μg/L 相当于8mg 体内铁贮来计算,假如献血者第一次献血时平均铁贮存量为420±190mg,那么献血1~4次后体内可活动的铁贮将会耗尽.然而事实是当铁贮减少时,人体对铁的吸收增加,使铁贮在两次献血期问得到恢复或部分补充。随着继续献血,铁丧失与铁吸收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但由于各献血者的饮食、营养状况不尽相同以及对铁的吸收存在差异,所以献血失铁恢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 作为一种安全操作方法,异体两单位红细胞(2RBC)细胞单采对于献血者和血站都有利。作者进行了一项对照研究以确定根据红细胞和贮存铁再生情况建议2RBC单采最小间隔为4个月是否合理。研究对象和方法 20名男性每次细胞单采采集2单位RBC。在献血前、献血后4个月检测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反映铁状态的参数。结果 血红蛋白(基线值对第7天的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15.89±0.82和14.08±0.97mg/ml;P<0.001)显著降低,两个月内达到平衡,但铁蛋白明显降低,献血前到献血后第30天由54.2±33.  相似文献   

3.
献全血者可发生慢性缺铁,血清铁蛋白降低。月经期女性铁消耗比男性和非月经女性明显。以前的研究表明,铁蛋白水平和献血频率有关。铁消耗可以通过适量的口服铁剂来预防。而长期献血的人是否需要补充铁则意见不一。普遍接受的看法是,Hb水平低于临界值时就不能献血,因为有缺铁性贫血的可能。铁缺乏的危险性可以通过限制全血献血员的献血频率来减低,可定为每8周献血1次。 作者还不知道频繁地单采血浆对于铁贮备的影响。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实施的单采血浆可能伴随有大量的红细胞丢失,这些红细胞丢失在体外一次性用的塑料袋里,另外还要加上  相似文献   

4.
背景:本项研究对比了术前铁贮备正常的自体供血者口服铁剂结合静脉注射补充铁同单独口服铁剂补充铁增加Hb的作用。研究设计与方法:将108例每周自体捐血1单位,共计3单位的患者,按双肓法随机分成3组,无铁剂补充(安慰剂,对照组,1组),口服铁剂补充(285.6mg元素铁/天,2组),口服铁剂加静脉注射铁剂(285.6mg元素铁/天,口服;加102.5mg元素铁/星期,静脉注射,3组)。通过检测筛一次献血第0天)与研究后(第21天)外周血Hb变化及采血量,确定21天期间Hb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献血者及其捐献的各种血液成分,是保障医疗服务的关键。每次献血(尤其是捐献全血)均会丢失部分铁储备,两次献血之间,若铁摄入不足或是献血间隔时间不够,因重复献血导致的铁丢失会逐渐累积,进而出现铁缺乏,甚至贫血。此外,铁缺乏还可能影响献血者的健康,产生诸如疲劳、认知能力改变等症状,阻碍献血者坚持长期献血。为及时发现并预防献血者的铁缺乏,采供血机构可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包括及时调整献血者的献血间隔和频率,检测铁营养状况和补铁疗法等。本文将对献血者铁缺乏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献血者铁缺乏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献血者由于未按规定的时间而过频的献血,或献血后食物中的铁补充不足,则体内贮存铁丢失过多,就容易发生程度不同的铁缺乏症。铁缺乏症分为三期,早期是贮存铁缺乏,第二期是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第三期是缺铁性贫血期。铁缺乏症严重影响献血者的身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我院65例口服氨茶碱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小儿5mg/kg/次一日三次组21例;成人100mg 一日三次组24例,200mg 一日三次组20例。其茶碱平均稳态血浆浓度分别为10.56±6.67g/uml,7.85±3.96ug/ml 及14.93±10.25ug/ml。9例(14%)出现毒副反应。作者对给药方法与血药浓度及毒副反应的关系进行讨论,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最近作者曾报告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浆粘度与脑缺血的关系。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LMWD)250ml每日两次,平均9天,观察到血浆粘度从治疗前的1.38±0.09mPa/秒,至第七天上升到最高值1.66±0.09mPa/秒,以后又渐降低至第12天时为1.56±0.13mPa/秒。已发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的缺血患者其血浆粘度的升高比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患者明显。据此,作者断定:高血浆粘度在脑缺血的发生上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连接蛋白(Fn)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与AMI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21例作为研究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患者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外周血浆Fn的水平。并且与健康成人(对照组23例)做对比分析。结果 AMI患者在发病(6.25±2.98)h后血浆中Fn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02.51±31.52)mg/L vs.(229.47±20.67)mg/L,P<0.05)],在(16.17±2.14)h后血浆中Fn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99.48±106.55)mg/L vs.(229.47±20.67)mg/L,P<0.05]。结论血浆中Fn的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对预测及诊断AMI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方法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50例妊高征(PIH)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以2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做为对照组。结果PIH患者血浆ET-1水平为(70.23±10.21)pg/mg,高于对照组的(43.06±4.22)pg/mg(P<0.001),且病情越重,含量越多。血浆CGRP为(22.32±2.31)pg/m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38±2.68)pg/mg(P<0.01),病情越重,含量越低。ET-1含量与CGR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47P<0.001)。结论血浆内皮素升高继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降低,可能是妊高征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国内外少见有关孕妇、乳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PUFA)摄入水平及血中PUFA水平的动态变化报道,为了解围生期妇女PUFA摄入情况并追踪观察母婴PUFA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产检门诊孕妇146名,在孕(22±2)周,孕(38±2)周,产后(13±2)周分3次进行3d24h回顾法膳食调查。同时随机抽取48名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孕(22±2)周,孕(38±2)周,产后(13±2)周及其婴儿出生时血浆、红细胞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结果:孕期、哺乳期妇女人均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icd,DHA)摄入量分别为(268.71±102.3)mg/d和(103.17±51.43)mg/d。母体产后3个月时血浆α-亚麻酸(α-linolenicacid,ALA)、亚油酸(lenoleicacid,LA)、AA和DHA水平分别为(370.64±162.76),(25.58±9.17),(132.09±44.58)和(39.46±16.81)mg/L均显著性低于孕38周水平,分别为(872.20±208.20),(49.67±19.49),(175.24±55.64)和(68.32±19.95)mg/L(P<0.05),红细胞中脂肪酸也有相似的变化。母体产后3个月时血浆、红细胞LA,ALA和DHA水平也显著性低于孕22周水平(P<0.05)。脐血浆、红细胞中LA,ALA水平均显著低于母孕38周水平(P<0.05),而AA,DHA水平与母孕38周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婴儿3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RP的改变.方法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心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1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与心房颤动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血浆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浆CRP为(4.98±1.24)mg/L,对照组为(3.58±1.3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1).心房颤动组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CRP水平逐渐增加(F=307.028,P<0.01),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CRP为(3.29±0.15)mg/L,Ⅱ级为(4.52±0.27)mg/L,Ⅲ级为(5.36±0.31)mg/L,Ⅳ级为(6.66±0.41)mg/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CRP水平升高,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RP的改变.方法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心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1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与心房颤动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血浆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浆CRP为(4.98±1.24)mg/L,对照组为(3.58±1.3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1).心房颤动组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CRP水平逐渐增加(F=307.028,P<0.01),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CRP为(3.29±0.15)mg/L,Ⅱ级为(4.52±0.27)mg/L,Ⅲ级为(5.36±0.31)mg/L,Ⅳ级为(6.66±0.41)mg/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CRP水平升高,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
在23名健康成人志愿者中,对一种新的S/D处理制备的正常人肌注免疫球蛋白(S/D-HNIG)和商品的正常人肌注免疫球蛋白(HNIG)的药物动力学和耐受量,采用双盲法平行分组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受试者随机地肌注750mg HNIG或S/D-HNIG,注射后进行血清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测定。对其中的13名受试者分批给予第二次S/D-HNIG 750mg注射。结果表明两种制品的甲型肝炎病毒抗体的药物动力学相似。平均(±SD)血清半寿期HNIG是27.1±5.9天,两组S/D-HNIG的半寿期分别为25.0±6.2天和20.5±4.0天。平均增加的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是在曲线范围内(Auc:0-63天):HNIG为2149±612iu天/L,两组S/D-HNIG分别为2342±624iu天/L和33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RP的改变.方法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心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1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与心房颤动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血浆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浆CRP为(4.98±1.24)mg/L,对照组为(3.58±1.3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1).心房颤动组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CRP水平逐渐增加(F=307.028,P<0.01),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CRP为(3.29±0.15)mg/L,Ⅱ级为(4.52±0.27)mg/L,Ⅲ级为(5.36±0.31)mg/L,Ⅳ级为(6.66±0.41)mg/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CRP水平升高,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RP的改变.方法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心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1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与心房颤动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血浆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浆CRP为(4.98±1.24)mg/L,对照组为(3.58±1.3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1).心房颤动组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CRP水平逐渐增加(F=307.028,P<0.01),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CRP为(3.29±0.15)mg/L,Ⅱ级为(4.52±0.27)mg/L,Ⅲ级为(5.36±0.31)mg/L,Ⅳ级为(6.66±0.41)mg/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CRP水平升高,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RP的改变.方法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心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1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与心房颤动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血浆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浆CRP为(4.98±1.24)mg/L,对照组为(3.58±1.3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1).心房颤动组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CRP水平逐渐增加(F=307.028,P<0.01),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CRP为(3.29±0.15)mg/L,Ⅱ级为(4.52±0.27)mg/L,Ⅲ级为(5.36±0.31)mg/L,Ⅳ级为(6.66±0.41)mg/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CRP水平升高,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RP的改变.方法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心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1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与心房颤动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血浆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浆CRP为(4.98±1.24)mg/L,对照组为(3.58±1.3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1).心房颤动组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CRP水平逐渐增加(F=307.028,P<0.01),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CRP为(3.29±0.15)mg/L,Ⅱ级为(4.52±0.27)mg/L,Ⅲ级为(5.36±0.31)mg/L,Ⅳ级为(6.66±0.41)mg/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CRP水平升高,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RP的改变.方法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心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1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与心房颤动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血浆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浆CRP为(4.98±1.24)mg/L,对照组为(3.58±1.3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1).心房颤动组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CRP水平逐渐增加(F=307.028,P<0.01),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CRP为(3.29±0.15)mg/L,Ⅱ级为(4.52±0.27)mg/L,Ⅲ级为(5.36±0.31)mg/L,Ⅳ级为(6.66±0.41)mg/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CRP水平升高,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RP的改变.方法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心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1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与心房颤动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血浆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浆CRP为(4.98±1.24)mg/L,对照组为(3.58±1.3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1).心房颤动组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CRP水平逐渐增加(F=307.028,P<0.01),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CRP为(3.29±0.15)mg/L,Ⅱ级为(4.52±0.27)mg/L,Ⅲ级为(5.36±0.31)mg/L,Ⅳ级为(6.66±0.41)mg/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CRP水平升高,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