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对氧磷酸酯酶-1活性在2型糖尿病及血管病变中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ON-1活性在2型糖尿病(DM)中的改变及其在DM血管病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检测100例2型DM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的对氧磷酸酯酶-1(PON1)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S)、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浓度变化,并按不同分组进行比较。血清PON-1活性用苯乙酸酯为底物,分光光度法测定,OX-LDL用ELISA法测定,MDA用硫带巴比妥酸法测定,T-AOS检测用分光光度法。结果:2型DM组PON-1活性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且与HDL减少无关,OX-LDL、MDA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0.001),T-AO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01)。合并血管病变的各组2型DM患者PON-1活性、T-AOS均低于无血管病变组,OX-LDL、MDA均高于无血管病变组。相关分析显示PON-1活性与T-AOS正相关(r=0.778,P〈0.01),与OX-LDL(r=-0.643,P〈0.01)呈负相关。PON-1活性影响因素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只有T-AOS、CHO、LDL、OX-LDL的回归系数P值〈0.05。结论:2型DM患者PON-1活性下降,脂蛋白氧化易感性增加,血管易于损伤。PON-1活性降低是2型糖尿病大、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Hcy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是否相关。方法将随机选取的85例T2DM受试者分成有微血管病变组和无微血管病变组,并选取7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2型DM无微血管病变组及有微血管病变组血浆Hcy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有微血管病变组又较无微血管病变组明显(P〈0.05),高Hcy组比Hcy正常组发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率高(P〈0.05)。结论 Hcy参与了T2DM合并症病变过程,调节Hcy的代谢可延缓T2DM患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微血管病变并发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法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有、无微血管病变并发症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CRP水平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有、无微血管病变并发症的血清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微血管病变组血清CRP比单纯糖尿病(DM)组升高明显(P〈0.05);糖尿病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病程、高血压、体重指数、尿白蛋白排泄率、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CRP增高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明显相关,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危险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含量变化及关系。方法:将38例2型DM患者分为单纯DM组和伴血管病变的DM组各19例,同时用24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检测其血清HGF、NO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DM组和伴血管病变的DM组血清HGF、血浆内皮素(ET)含量显著升高,血清NO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单纯DM组比较,伴血管病变的DM组血清HGF、NO和血浆ET改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GF水平与患者的ET水平呈正相关,与NO水平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8和-0.561,P均〈0.01)。结论:血清HGF水平反映了2型DM患者的血管内皮受损程度,可用于临床上监测DM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34例T2DM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公式non-HDL—C=TC—HDL-C计算出non—HDL—C含量,并与60例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T2DM组TC、TG、LDL—C及non-HDL-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T2DM无微血管病变患者(P〈0.05);HDL-C明显低于T2DM无微血管病变患者(P〈0.05)。T2DM无微血管病变患者HDL-C略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2DM微血管病变与TC、TG、LDL—C、non-HDL—C等指标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且non-HDL-C与T2DM微血管病变之间相关性优于TG、TC和LDL-C。结论:脂质代谢紊乱的敏感指标non—HDL-C与T2DM微血管病变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颈动脉病变和视网膜病变时的氧化应激表现。方珐:选择92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浓度及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酸、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判定糖尿病颈动脉病变,采用眼底荧光造影判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按结果将其分为3组:糖尿病无颈动脉病变和无视网膜病变组(DM1组)30例,糖尿病伴颈动脉病变组(DM2组)30例,糖尿病伴颈动脉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组(DM3组)32例。结果:(1)TAOC与MDA呈负相关(r=0.312,P〈0.01)。(2)DM2组、DM3组TAOC水平均明显低于DM1组(P〈0.05)。(3)DM2组、DM3组MDA水平明显高于DM1组(P〈0.05),DM3组MDA水平明显高于DM2组(P〈0.05)。结论:氧化应激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脂联素(ADPN)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病变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T2DM患者80例,根据血管并发症情况分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和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各组间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ADPN等水平的差别,观察血浆ADPN与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中BMI和HbA1c水平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中BMI、WHR及HbA1c水平均高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P<0.0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中HbA1c水平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ADPN水平低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和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ADPN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HbA1c(r=-0.446,P<0.01)和BMI(r=-0.361,P<0.05)与ADPN水平负相关;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WHR与ADPN水平负相关(r=-0.451,P<0.01);单纯糖尿病组HDL-C与ADPN水平正相关(r=0.587,P<0.01)。结论血浆ADPN水平下降可作为预测T2DM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指标。血浆ADPN水平与HDL-C正相关,对于防治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ELISA法测定10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54例合并大血管病变)、45例大血管病变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LDL-ICs)浓度。T2DM及大血管病变患者血LDL—ICs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者,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者高于单纯糖尿病、单纯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LDL-ICs浓度与体重指数、血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相关性。LDL-ICs、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DF-1和MMP-9的变化及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120例T2DM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SDF-1和MMP-9的水平、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和其表面CXCR4的表达率.糖尿病患者分单纯糖尿病组和血管病变组.结果 SDF-1水平和EPCs数量在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血管病变组中依次下降(P<0.05 or 0.01);MMP-9水平在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和血管病变组中依次增高(P<0.01);CXCR4表达率单纯糖尿病组较对照组和血管病变组升高(P<0.05 or 0.01),血管病变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SDF-1与MMP-9呈负相关(r=-0.223,P<0.05),与EPCs呈正相关(r=0.224,P<0.05);MMP-9与EPCs呈负相关(r=-0.215,P<0.05).结论 T2DM患者SDF-1/CXCR4轴与EPCs的数量及功能密切相关,MMP-9通过降低SDF-1水平可能是其促进血管病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0(IL-10)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84例T2DM患者,其中T2DM伴大血管病变者50例(大血管病变组)、T2DM无大血管病变者34例(单纯糖尿病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3组受检者血清IL-10水平。结果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7&#177;0.9)ng/L与(4.5&#177;1.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血清IL-1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4.0&#177;1.4)ng/L与(4.5&#177;1.6)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伴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IL-10明显降低;提示炎症参与了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IL-10可能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赵运果 《医学综述》2006,12(8):510-511
目的探讨内皮素转换酶(ECE)与2型糖尿病(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0例对照组和66例2型DM患者(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30例,大血管病变36例)血清中的ECE,分析其与大血管病变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大血管病变组血清中ECE的水平显著高于单纯2型DM组和对照组。ECE与TCH,血压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血清中ECE水平的检测对监测2型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TCH)和尿酸(UA)的变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将120例T2DM按照有无并发症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T2DM无并发症,B组为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C组为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检测血清胆固醇和尿酸水平,并与10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UA含量A、B、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TCH含量B组与C组水平高于A组和对照组(P〈0.01);B组与C组UA及TC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固醇和尿酸升高与T2DM血管病变密切相关,检测二者含量对判断T2DM伴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瘦素、脂联素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T2DM) 120例,根据是否伴微血管病变,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NON-MAP) 60例和微血管病变组(MAP)6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人群(NC)60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空腹抵抗素、瘦素、脂联素水平,并测定各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血脂水平,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 MVP组及NON-MVP组患者血清抵抗素、瘦素、游离脂肪酸(FF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而脂联素明显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T2DM患者血清抵抗素、瘦素水平与hs-CRP、淳离脂肪酸(FFA)、HOMA-IR、三酰甘油(TG)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P<0.05);脂联素水平与hs-CRP、FFA、HOMA-IR、TG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5);血清抵抗素、瘦素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而二者与脂联素均呈明显负相关;以血清抵抗素、瘦素、脂联素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三者影响最大的是HOMA-IR和腰臀比(WHR).结论 T2DM患者血清抵抗素、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提示血清抵抗素、瘦素、脂联素水平与T2DM的发病及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 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中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82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sVCAM-1. 结果: 血清中sVCAM-1在2型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sVCAM-1在 2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sVCAM-1在尿微量白蛋白mAlb〈20 μg/L和20 μg/L〈mAlb〈200 μg/L,存在显著性差异,且mAlb〉200 μg/L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sVCAM-1可作为微血管病变的检测指标,同时亦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66例T2DM患者分为微血管病变组34例和单纯糖尿病组32例,均检测血清Hs-CRP、血压(BP)、体重指数(BMI)、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的差异采用t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1)T2DM患者血清Hs-CRP检测均值均升高,而微血管病变组血清Hs-CRP比单纯DM组升高更明显(P<0.01)。(2)单因素回归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病程、高血压、BMI、UAER、TG、FINS呈正相关(P<0.01),与ISI呈负相关(P<0.02),而与年龄、FPG、TC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Hs-CRP增高与T2DM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明显相关,在T2DM微血管病变危险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氧磷酯酶1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与老年2型糖尿病(DM)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以对氧磷为底物测定老年2型糖尿病各组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血清PON1活性.结果 2型糖尿病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老年人血清PON1活性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患者与老年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清PON1活性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PON1活性在老年2型糖尿病及并发血管病变患者中均显著降低,提示PON1 活性的降低参与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血清脂蛋白(a)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联系。方法根据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不同部位,将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四组:糖尿病肾病组(DN)3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32例、糖尿病‘肾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32例、无微血管病变组(对照组)55例。分别测定四组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组、视网膜病变组和肾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的LP(a)、HbAlc均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结论高水平IJP(a)与T2DM微血管并发症有着紧密的联系,血清LP(a)的升高可能引起微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血清C肽水平与微血管、神经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C肽与糖尿病微血管、神经病变并发症的关系,为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神经病变并发症提供依据和视角。方法: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神经病变患者248例为实验组,对照组为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神经病变200例(以眼底莹光素造影,严格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体检,肌电图检查作为微血管、神经病变的观察指标)。观察上述两组患者血清C肽水平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神经病变组中血清C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血清C肽值则变化不大,处于正常范围,血清C肽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说明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清C肽水平与微血管、神经病变的发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5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有无微血管病变将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150例和微血管病变组350例,其中108例糖尿病肾病,12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比较上述各组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时脂蛋白(a)[Lp(a)]水平的改变。方法 测定8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2例非糖尿病患者的Lp(a)及其他血脂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有微血管病变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无微血管病变组(P均<0.01),Lp(a)浓度在非糖尿病组和无微血管病变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较无微血管病变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升高(P<0.01),Lp(a)与FBG、FINS无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Lp(a)水平增高,高水平的Lp(a)可能人微言轻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可作为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预测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