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5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治疗均为1次/日,每周训练5天,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项)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3个月后GMFM88项测评分别为7.18±2.76、12.15±3.70,Berg平衡量表测评分别为6.52 ±3.18、9.75±3.06,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测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9和2.89,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丙泊酚麻醉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丙泊酚麻醉下肉毒毒素注射组)和对照组(单独肉毒毒素注射组),注射后常规进行康复训练;注射过程中对心率、呼吸、收缩压、经皮测血氧饱和度进行评判;在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修正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对患儿依从性进行评判。结果 临床符合条件患儿共7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心率、收缩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心率明显增快;而两组间比较,经皮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呼吸抑制。MAS和GMFM评分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个时间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与6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同一个时间段MAS和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MAS值低于对照组,而GMFM值较对照组偏高。观察组再次注射率达98%,而对照组再次注射率为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镇痛效果确切且使用安全、操作方便,患儿术中配合良好,依从性高,脑瘫患儿接受肉毒毒素注射时镇痛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康复科就诊的50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研究组采用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Ashworh痉挛量表(MA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表(ADL)、粗大运动功能88项评定量表(GMFM)、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MA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MAS、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GMFM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坐位、爬和跪、站立、走跑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项目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以上项目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GMFC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级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GMFCS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可有效降低肌张力及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频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和LF-rTMS)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受损伤半球的HF-rTMS,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于未受损半球接受伪刺激,观察组接受LF-rTMS。试验前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和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和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双侧rTMS(BL-rTMS)模式比结合单侧刺激模式更能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和对照组(仅应用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月、3月、6月采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组自2周后、对照组自1月后下肢痉挛度下降(P<O.05);下肢痉挛度组间比较2周~3月,治疗组明显下降(P<O.001).治疗组1月起、对照组6月后站立(D区)和走跑跳(E区)评分比治疗前提高(P<O.05);3、6月组问比较,D、E区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BTX-A注射与功能训练结合能快速有效的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缓解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6.
目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以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各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TUG时间及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移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作用. [方法]42例痉挛型偏瘫儿童(年龄39~86月)随机分为两组: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组(BTX-A组,22例)及单纯康复治疗组(对照组,20例).于BTX-A注射前及注射后2周、2个月,同时对两组患儿评定综合痉挛量表(CSS)、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中的G、E两能区及步态参数(健侧及患侧步长、步速).所有患儿共接受为期3个月的康复治疗. [结果]BTX-A注射前两组CSS、GMFM(G、E两能区)评分及步态参数(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及步速)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TX-A组注射治疗后2周、2个月时CSS评分与注射前及对照组相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对照组与BTX-A组相应的2个月时CSS评分与其基线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TX-A组注射后2个月GMFM评分、健侧步长、步速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GMFM评分及步态参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可快速有效地缓解偏瘫儿童的患侧下肢痉挛,并改善步态,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周、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应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2周后CSS评分开始降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CSS评分开始降低,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C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GMFM评分显著升高,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GMFM评分显著提高,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能有效缓解肢体痉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辛东玫 《智慧健康》2023,(15):203-206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5月本院儿童康复科收入的5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收治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儿采取运动疗法,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训练前后两组患儿肌张力、运动功能恢复水平及家长满意度评价。结果 两组训练前肌张力对比无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各指标较本组训练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组内对比差异(P<0.05),并且研究组训练后肌张力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同组组内训练后GMFM评分均有所升高,其中研究组GMFM评分中A、B、C、D、E各区及总分均高于另外一组(P<0.05);研究组家长满意度更高,组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运动疗法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康复,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临床效果及对运动功能和脑功能的影响,为更有效的促使脑瘫患儿康复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黄冈市黄冈平安康复医院接诊的7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均每周训练5 d,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及脑电功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FMFM各区域评分及脑电功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GMFM评分中观察组5个区域得分及GMFM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FMFM评分中观察组5个区域得分及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儿θ波、θ/β波值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β波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及脑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对两组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治疗后的PDMS-2量表中抓握标准分、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精细动作发育商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能力的治疗疗效,以期为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7年3-12月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收治的579例痉挛型脑瘫儿童中随机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肌贴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常规综合性康复治疗,肌贴组行常规康复和肌内效贴,实验组在肌贴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悬吊疗法。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Berg平衡量表(BB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E区(GMFM-E区)来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100 d三组的痉挛情况、平衡功能和和行走功能。结果 治疗100 d后,三组CSI评分均降低,BBS、GMFM-E区评分均增高(P<0.001),实验组各项评分指标效果最佳,较肌贴组和常规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并提高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儿童悬吊训练系统对脑瘫儿童躯干控制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标准的4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20)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n=20)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应用儿童悬吊训练系统。两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20 cm宽步道10 m步行速度(MWS)对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儿童BBS评分、20 cm宽步道10 m MWS、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躯干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