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型肝炎患者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血气分析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重型肝炎病人血气分析动脉采血成功率,降低穿刺后血肿的发生率。方法 对50例需行血气分析的重型肝炎患者同时采取桡动脉血及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称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观察两组血气分析各项指标、一针穿刺成功率及血肿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桡动脉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股动脉组(P〈0.05),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率,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经股动脉无肝素化和经桡动脉小剂量肝素行冠状动脉造影(简称CAG)术后,患者舒适度以及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经股动脉行无肝素化CAG患者217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行小剂量肝素CAG患者198例(桡动脉组),对两组患者血管穿刺成功率、术后穿刺局部疼痛、术肢肿胀不适、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股动脉组血管穿刺成功率较桡动脉组高,股动脉组术后穿刺局部出血、血肿、疼痛、术肢肿胀不适感的发生率低于桡动脉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排尿方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动脉行无肝素化CAG穿刺成功率高,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成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桡动脉组41例和股动脉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心功能指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与PCI术成功率显著高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心功能水平显著优于股动脉组(P0.05);治疗后,桡动脉组患者肌钙蛋白、肌酸激酶以及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采用桡动脉实施PCI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生化指标水平,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采集危重患者血气标本足背动脉、桡动脉以及股动脉三种不同采血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ICU在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10例危重患者采取足背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进行穿刺采血,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三种采血方法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肿及发绀发生率方面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动脉组患者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发生血肿、发绀半径范围0.2 cm方面分别与桡动脉组、股动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上述3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足背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具有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操作方便,可减轻患者痛苦,有踝部约束带时也不影响采集,节约了护士的工作时间,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血液科患者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5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29例行桡动脉穿刺采血,对照组128例行股动脉穿刺采血.结果 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124例,成功率为96%,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115例,成功率为89%;桡动脉采血后发生青紫血肿9例,标本凝血4例,股动脉采血后发生青紫血肿21例,标本凝血22例.2组比较无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后青紫血肿发生例数还是标本凝血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桡动脉穿刺采血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痛苦少、减少局部青紫血肿发生率、患者易接受的优点,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方法比较。方法:为48例需监测血气分析变化的危重患儿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分别用5.5号头皮针接无菌血气试管,行股动脉采血法和桡动脉采血法,按照奇偶数随机将患儿分为股动脉采血组和桡动脉采血组,每组各24例。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以及操作者技术方面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在采血一针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患儿对穿刺的反应强度、血液标本凝血发生率等四个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桡动脉位置表浅,疼痛感强,同时,婴幼儿年龄小,合作性差,采血针易滑出血管;而股动脉具有管腔粗大,搏动感强,血流丰富,取血快速等优势。因此,小儿经股动脉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方法优于桡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4个部位采血在婴幼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不同采血部位将352例婴幼儿分为桡动脉采血组92例、肱动脉采血组94例、股动脉采血组73例、足背动脉采血组53例。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点血肿及误入静脉发生率均较其他3组低(P0.05);桡动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其他3组(P0.001)。结论桡动脉是婴幼儿动脉穿刺的首选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经股动脉、桡动脉冠脉介入术的住院患者198例,分为对照组(经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100例和实验组(经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98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及腰背酸痛、失眠、排尿困难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失眠与中、重度腰背酸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46,13.9,11.95,P<0.01);两组术后穿刺部位血肿与排尿困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6,5.92,P<0.05).结论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两种途径穿刺效果及护理对比观察。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65例)和股动脉组(121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皮下淤血、穿刺部位血肿、迷走反射、术后尿潴留、腰背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但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足背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足背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比较接受足背动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的患儿在穿刺后,穿刺点青紫范围、血肿发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足背动脉组(135例)穿刺点的青紫范围小于桡动脉组(120例),血肿发生率也低于桡动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掌握了患儿足背动脉的解剖定位和穿刺技巧后,可在新生儿采血中推行足背动脉穿刺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经桡动脉入径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对比研究,来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桡动脉人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8-01-2010-03我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2例,随机分组,经桡动脉介入组为24例,经股动脉介入组为28例,行急诊PCI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鞘管置人时间、手术耗时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PCI成功率均为100%;手术耗时桡动脉组为(54.7±18.3) min,股动脉组为(51.5±17.2)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鞘管置人时间股动脉组少于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预后没有造成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桡动脉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迷走反射发生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人径急诊PCI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与经股动脉人径比较,经桡动脉入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作为AMI患者行急诊PCI的常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的术后护理特点。方法:将340例病人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170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对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皮下渗血和血肿、腰酸背疼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均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术后护理相对简单,病人更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器减压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穿刺部位的适宜止血时间.方法 300例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采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止血,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152例)分别于压迫1 h、2 h开始给气囊减压放气.比较两组术后出血、血肿等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手部肿胀、麻木发绀、创口疼痛、桡动脉闭塞和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 Band止血气囊用于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术后减压时间改为1 h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李彩菊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6):1002-1003
目的:比较脑出血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采集血气的成功率,时间,损伤情况及穿刺人数协助率。方法: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穿刺组(A组)34例和股动脉穿刺组(B组)30例。两组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由同一名护士使用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动脉采血针进行动脉血气采集。采集动脉血气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操作总耗时间,血管损伤情况和穿刺人数协助率。结果:穿刺成功率A组为97.1%,B组为96.6%;操作总耗时A组8min,B组15min;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A组为9%,B组为13%;穿刺人数协助率A组为15%,B组为37%;桡动脉穿刺优于股动脉穿刺。结论:脑出血患者行动脉穿刺采集血气标本时,桡动脉穿刺比股动脉成功率高,操作时间少,血管损伤程度轻,可以优先选择桡动脉穿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不同动脉采血部位的对照分析,探索更适合于新生儿的动脉采血部位.方法 选择新生儿科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血,并对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率及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桡动脉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均P<0.05),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及产痛情况明显低于后2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桡动脉是适合于新生儿采血的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减轻患儿穿刺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床上治疗重危及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常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的各项参数。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常用的方法是垂直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股动脉,患者的创伤太大,即使穿刺后局部按压5min,穿刺部位仍有血肿形成;垂直穿刺桡动脉成功率不高,患者疼痛。从199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背动脉穿刺采血在手外伤应急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手外伤患者85例,将单纯手外伤者设定为足背动脉穿刺组(45例),合并躯体、下肢损伤以及单纯一侧手外伤者为桡动脉穿刺组(40例),比较足背动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血肿发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两种方法在应急检查中的效果.结果:足背动脉组血肿发生率低于桡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背动脉远离躯干,不妨碍患者的急救操作.触摸法确定足背动脉的确切定位和掌握穿刺技巧,是成功采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足背动脉与桡动脉两种不同方法在新生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足背动脉采血法,对照组采用桡动脉采血法,对两组标本的准确率、穿刺成功率、穿刺点青紫发生率、误入静脉发生率、穿刺点感染率、溶血率、按压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穿刺点青紫发生率、误人静脉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按压时间低于对照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标本的准确率、发生溶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足背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可以提高一次采集成功准确性,减少患儿疼痛,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缺点,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及患者更好的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8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小,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