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未明原因多部位出血性血小板产现是一新型出性血疾病,特征为同一血小板对常规诱导阈值浓度的各种诱导剂可有正常或有缺陷的聚集反应。观察同一患者聚集的、不聚集的和静息的血小板,在电镜下的超向一结构。结果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形态学的改变,均符合正常对照者形态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小板的形态变化。方法:在电镜下观察60例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整体形态变化,并与13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脑梗塞组血小板的聚集数和聚集型血小板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为脑梗塞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简单、快速的定量测定循环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F-EDTA法。对34例以此法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与以电镜检测的血小板聚集型和聚集数相关有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1和0.5794(P<0.05)。12份血样相隔30′~60′两次计数,结果差异不显著。 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44.75±2.88)增高,与37例对照血小板聚集率(29.75±2.07)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表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上有重要作用。 认为此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作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筛选其危险因素、评定其治疗效果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31例健康志愿者和24例病人的研究,发现穿心莲(APN)提取物能明显抑制 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而对花生四烯酸和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无明显影响。APN对 ADP诱导的血小板5-HT 的释放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电镜观察表明,APN体外、体内均可抑制ADP 诱导的血小板致密颗粒和α颗粒的释放及管道系统的扩张。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刺激血小板腺苷环化酶,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因而抑制了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5.
家兔甘油性急性肾衰时全血和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电镜检查也见血栓形成和红细胞聚集。本文就上述改变的原因和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镜技术和电阻法观察了蛇毒抗栓酶(Svate)治疗前后1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小板形态和聚集性的变化。结果Svate治疗后活性低的圆型和树型血小板明显增加,活性高的展平型和聚集型血小板显著下降(P<0.05或<0.005),并伴有血小板聚集度的下降。表明Svate具有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体外实验观察α_2巨球蛋白(α_2MG)抑制中国蕲蛇毒(CAAV)对免血小板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100μg/mlCAAV致洗涤兔血小板聚集率最大(43.8%),聚集后上清液中释放的5-HT和PF_4的量最多(0.81μg/ml和39.08%)。洗涤兔血小板聚集前或后加入α_2MG均能显著抑制CAAV致聚作用及仰制5-HT和PF_4的释放(P<0.05和<0.001)。电镜发现在洗涤兔血小板悬液中先加α_2MG后加CAAV时,血小板无聚集,血小板超微结构与未加CAAV的对照组血小板相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用电镜观察108例正常人血小板形态的变化, 其平均值圆型为0.85%,树突型为59.9%,扩大型为25.8%,聚集型为14.13%。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型比较恒定。血小板聚集型的正常范围是2.70~25.47%,26~30为可疑增高范围,30%以上为病理值。 血小板形态分类性别无明显差异。而年龄有一些差异。40岁以下组其扩大型比老年组增多,而树突型则减少。 对血小板形态正常值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川芎嗪抑制体外循环中血小板活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犬实验研究围术期体外循环10个时段血小板数量、聚集功能、代谢产物、活化标志蛋白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1)体外循环造成血小板活化,从而使血小板数量下降,聚集功能降低,花生四烯酸代谢旺盛,TXB2/6-Keto-PGF12比值升高,血小板表面GMP-140升高,电镜下血小板伪足增多、破碎、脱粒和微管扩张;(2)川芎嗪能降低这些变化的程度,使血小板得到保护,而不影响血液动力学;并能减少鱼精蛋白  相似文献   

10.
曾俊玲  许小冰 《海南医学》2022,33(8):1065-1069
血小板功能测试(PFT)可用于识别血栓或出血性疾病患者、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围手术期止血管理以及输血质量监测等,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血小板活化释放因子在放大血小板活化、募集循环血小板聚集、稳定血栓起着关键作用,血小板活化释放因子水平变化与血小板功能密切相关.本综述讨论了 PFT的研究现状、血小板活化致血栓形...  相似文献   

11.
西米替丁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侯平,赵丽娟,奚素琴(第一临床学院普通内科,第一临床学院消化内科)关键词西米替丁,血小板聚集功能西米替丁是组胺H_2受体拮抗剂,多年来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以该药为实验样品,我们观察了它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作用。1对象...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聚集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镜观察4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例高血压及20名健康成人的血小板聚集物(%)和每一聚集物内的血小板个数。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分别为31.06±13.54和128.95±67.02,高血压组分别为16.18±7.89和50.70±28.68,健康人组分别为5.93±3.10和16.20±8.35,三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脑血栓与TIA相比,无明显差异。认为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尤以长期高血压患者,如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作为脑血栓及TIA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犬实验研究围术期体外循环10个时段血小板数量、聚集功能、代谢产物、活化标志蛋白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1)体外循环造成血小板活化,从而使血小板数量下降,聚集功能降低,花生四烯酸代谢旺盛,TXB2/6-Keto-PGF12比值升高,血小板表面GMP—140升高,电镜下血小板伪足增多、破碎、脱粒和微管扩张;(2)川芎嗪能降低这些变化的程度,使血小板得到保护,而不影响血液动力学;并能减少鱼精蛋白的量.并从血小板内cAMP、cGMP含量变化探讨了川芎嗪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窦内皮细胞窗孔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及观察其超微结构.方法:分别取经过灌注冲洗预固定和未灌注冲洗预固定的两组标本,经戊二醛前固定和四氧化锇后固定,稍延长水洗和脱水时间,两组均控制六甲基二硅胺烷干燥和真空干燥,采取多次短时的方式进行离子喷镀;电镜下观察肝窦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灌注冲洗预固定组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结构较清晰,肝窦暴露内皮细胞,易见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论:本文为制备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扫描电镜样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在电镜下观察了毛冬青甲素静注对心力衰竭病人的血小板伸展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病人树突型血小板增多(P<0.05);血小板聚集堆亦增多(P<0.01)。应用毛冬青甲素后,树突型血小板及其聚集堆均减少(P<0.01).血小板超微结构:用药前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有多个伪足突出,管道系统明显扩张,胞浆内未见微管束,用药后体积接近正常,多接近卵圆形,伪足减少并缩短,管道系统扩张情况有所改善,实验从血小板伸展功能及超微结构的角度提示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能是心衰瘀血证的病理改变之一,而毛冬青甲素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则可能是其抗心衰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血栓素 A_2(TXA_2)是血小板微粒体释放的一种促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物质,前列环素(PGI_2)是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种抗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物质。正常生理状态下,循环血液中 TXA_2和 PGI_2的浓度保持相对平衡,对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测定生物样品中这两种物质的浓度,在  相似文献   

17.
日本大耳白兔14只,雌雄并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实验组静注中国靳蛇毒0.075mg/kg。结果发现:实验组静注中国蕲蛇毒后10、20、50分钟血小板数减少,血浆血小板4因于活性及5-羟色胺浓度增高,血小板内5-羟色肢含量下降。电镜观察到静注中国莎蛇毒后,实验组外周血中有血小板聚集,从而证明中国蕲蛇毒能激活兔体内血小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诱导脐血造血细胞在体外分化为成熟的巨核细胞并产出血小板,以探讨血小板的生成及释放机制。方法:通过采用优化的培养体系对免疫磁珠分选后得到的脐血CD34^+细胞分别进行向巨核系分化的液体培养和集落培养,将培养的细胞和分离的上清液中的血小板样颗粒进行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电镜及血小板聚集实验的检测。结果:培养的巨核细胞有前血小板伸出,培养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样颗粒与正常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结构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显示培养的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GPⅡbⅢa的阳性率为95%以上,且为强阳性。培养的血小板大小颗粒与正常血小板均能对凝血酶产生聚集反应。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培养的血小板与正常血小板均具有同样的CD41高表达率。结论:脐血造血细胞能在体外诱导生成高纯度且成熟的巨核细胞并产出血小板.为血小板生成机制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参粉针对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以间接证明丹参粉针对心肌缺血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5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高、中、低剂量组,给药30min后,麻醉取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及贫血小板血浆(PPP)。在血管中加入0.45mLPRP,37℃温孵3min后,分别加入50μL的ADP、50?l胶原(含50mg)及50μL凝血酶。然后用血小板聚集仪和血凝测试仪记录聚集曲线,并记录5min内最大聚集百分率。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表示血小板最大聚集程度。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PA)=(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实验组血小板聚集率)/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100。结果丹参粉针对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影响。结论丹参粉针改善心肌缺血,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跟踪观察机采浓缩血小板(platelet apheresis concentrates,PCs)在5%DMSO条件下于-80℃冻存1~5年的体外功能变化.方法 玻璃珠柱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花生四烯酸诱导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蝰蛇毒检测血小板Ⅲ因子活性.结果 对深低温保存的冻存血小板的动态观察发现:PCs冻存期为1~5年融化复苏后的黏附和聚集功能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冻存至第4年的血小板复苏时4/10样品发生凝集,第5年的有3/11发生凝集;冻存至第5年时,多数样品血小板Ⅲ因子失活.对22℃常温保存的液体血小板的观察发现:血小板的黏附功能和最大聚集能力随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72 h有差异(P<0.05),96 h有显著性差异(P<0.01);5 d之内血小板Ⅲ因子活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22℃保存的液体血小板发生渐进的代谢损伤,而-80℃保存期在3年内的冻存血小板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