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600例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及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本地区正常人腰椎、髋部各部位骨密度( B M 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和骨质疏松症( O P) B M D 诊断标准探讨。方法 采用双能 X 线骨密度仪测量1600例正常人腰椎前后位、腰3侧位、股骨近段各部位 B M D 值,其中女性1072例,男528例,年龄范围30~89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分为6组统计分析,同时分别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减低20及其25 S D 作为 O P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男女两性 B M D 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各部位 B M D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其中50~59岁和60~69岁两年龄组骨量呈快速丢失阶段。两性骨丢失速度70岁之前 W ard's> L2 L4 > Neck > Troch,70岁之后 W ard's Neck> Troch> L2 L4。在减低20 S D 患病男性有288% ,女性有351% 的人已发生骨折。结论 为本地区不同性别、各年龄段 B M D 值及变化特点积累了数据和资料,同时提出为避免部分 O P患者误诊、漏诊,鉴于国情, O P诊断标准以减低20 S D 更合适  相似文献   

2.
腰椎各椎体骨密度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腰椎各椎体骨密度(BMD)的差异。方法对1214例在我科进行骨密度检查的20~89岁人群,男性390例,女性824例,除外各种器质性内分泌、消化系统及肿瘤等疾病,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腰椎BMD,通过计算机分析比较各椎体BMD值的差异与相互关系,用EXCEL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BMD值以L1最低,L4最高,L1-2与L2-4BMD女性在40岁以上有显著差异(P<0.001),男性在60岁以上(P<0.05),80岁以后无明显差异,女性50岁以后骨丢失明显快于男性。结论腰椎各椎体BMD存在差异,尤以女性明显,其差异与增龄造成的腰椎退行性变的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单光子骨密度法(SPA)测定了796例健康中老年人桡尺骨平均骨密度(BMD,g/cm2),测定部位选非优势侧桡尺骨中远1/3交界处,计算桡尺骨平均BMD,并与我室所测定的31~40岁健康成人骨峰值比较。结果表明,男女两性BMC、BMD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性各组BMD均高于女性各对应组,且下降速率较女性缓慢。与骨峰值BMD比,男性60岁以前下降0.300~1.114s;60岁以后下降逐渐增快,为1.629~2.257s;65岁以后BMD丢失18.9%,普遍存在骨质疏松。女性各组BMD50岁以前下降缓慢,为0.383~1.133s;50岁以后下降速率增快,为1.383~3.637s,比男性提早约10年;65岁以后骨丢失31.9%,多数为骨质疏松患者。SPA法检测桡尺骨骨矿含量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太原市健康人腰椎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我院从1995~1998年,通过健康检查对1551名太原地区健康人群进行腰椎骨密度(BMD)研究,其中男性517人,女性1034人,在不同年龄段中发现骨矿峰值在30~39岁,两性一致,男性保持20年,女性10年后骨矿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女性60岁以后BMD降低21.66%,而男性仅3.54%,其中L1降低达18.87%,L2与L2-4降低的幅度,女性一致,男性则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认为L2-4男性  相似文献   

5.
玉溪市2772例妇女骨密度变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妇女骨密度(BMD)变化规律,为妇女髀同疏与(O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对2772例妇女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测前擘桡骨BMD。结果 (1)BMD在35~39岁达到峰值(0.656±0.074g/cm^2),45岁以后BMD开始砬少,50岁以后显下降(P〈0.01);(2)BMD减少与年龄增长、绝经年限有关;(3)50岁~70岁期OP的发生率为30.16%;(4)10.0  相似文献   

6.
成都地区骨峰值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12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骨峰值(PBM)的基本情况,为骨质疏松(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成都地区20~49岁人群除外心肝肺肾、内分泌等慢性病及骨代谢疾病368名,进行了腰椎(L2-4)正位和髋部的双能X线骨密度(BMD)的测量。结果20~49岁人群的BMD相对稳定,男性腰椎骨峰值见于20~29岁,值为1.075±0.114(g/cm^2);女性见于30~39岁,值为1.106±0.113(g/  相似文献   

7.
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调查   总被引:38,自引:17,他引:21  
目的 分析成都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cral density BMD)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病率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对长期居住在成都市内和农村的4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抽取样本共1196人,准确记录其性别和年龄,并用美国Lunar公司的DEXA测受试L2~4反而上升表现。同龄男性BMD大于女性BMD。女性BMD大于农村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绝经后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骨矿物质密度水平的变化,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23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23例正常健康者的腰椎2~4(L2~L4)和右侧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BMD)。结果表明,绝经后女性RA患者L2~L4、右侧股骨近端的BMD测量值(g/cm2)明显低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健康者(P<0.05)。绝经后女性RA患者L2~L4骨密度的Z-score与糖皮质激素用药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58,P=0.003,n=23)。提示绝经后女性RA患者存在明显的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是对腰椎各部位骨密度测量指标比较,从而得到一项敏感指标来随访骨质羽松病人腰椎骨密度年变化率。方法 用HOLOGIC QDR-2000型DXA骨仪对54例骨质疏松门诊女性病人进行随访。年龄58.4±8.2岁。随访时间3~36月,每位病人作L24正侧位骨密度测量。同时对腰椎质控模型作正侧位扫措,进行质量监控。结果 (1)随访结果与自身对比分析,得到前后全面密度(AP-BMD)年变化率1.4  相似文献   

10.
不同区域骨密度值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受检区域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的差异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诊断的影响。方法 回顾在我院进行BMD检查的1233例患者,男414例,女819例;年龄20 ̄89岁;除外内分泌、肿瘤等疾病及皮质激素治疗史人群。用比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腰椎、髋部及全身进行扫描,测量不同部位的BMD值,采用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小鼠的治疗过程,研究抗生素和血清制剂对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脓毒症模型采用NH1小鼠,腹腔大肠杆菌。治疗分3组,先锋霉素5(CEF),新生小牛血清(NBS),生理盐水(NS)。结果NBS组的72小时生存率明显高于NS组(P<0.05)。CEF组3小时白细胞计数低于NS组(P<0.05)。NBS组的1、3小时LPS水平低于NS对照组(P<0.05),血IL1和TNF低于NS组(P<0.05)。结论抗生素对抑制白细胞升高起主导作用,对LPS和细胞因子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血清制剂可能同时具有抗休克和抗炎症的双重作用,对提高早期生存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早期自然的排斥反应和应用抗排斥药物后胰、十二指肠移植物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对27只猫施行了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术。实验分为对照组(A组)、地塞米松组(B组)、环孢素A1(CsA)组(C组)及CsA2组(D组),在动物死亡时立即切取移植胰做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平均存活6.1天,移植胰腺全部发生坏死,十二指肠粘膜及肠壁亦明显坏死。地塞米松组动物平均存活18.4天,死亡时移植胰腺和十二指肠呈现程度不等的坏死和急、慢性炎症,小叶间质出现纤维组织增生。C组每天经口给予CsA20mg/kg,动物平均存活时间为10天,移植胰腺可见程度不等的部分坏死,轻者接近正常,十二指肠基本正常。D组每天经口给予CsA10mg/kg,动物平均存活时间为31天,移植胰腺组织结构良好,仅部分腺泡萎缩,轻度纤维组织增生,间质有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十二指肠粘膜有慢性炎症反应。研究提示移植胰腺在急性排斥时全部发生坏死,十二指肠粘膜及肠壁也同时发生坏死;免疫抑制剂的抗排斥作用可减轻移植胰腺的损伤,延长移植动物的存活时间,但对肝和肾的毒性损害应注意。  相似文献   

13.
尿液转流在两种一期尿道下裂修复术中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40例两种术式一期尿道下裂修复术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尿液转流的作用。方法将40例分为尿液转流组和非尿液转流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尿液转流组:阴囊纵隔皮瓣法有2例(2/14例,14%)同时并发尿瘘和感染,阴茎腹侧皮肤岛状瓣法有1/11例(9%)同时发生尿瘘及感染,非尿液转流组中阴茎腹侧皮肤岛状瓣法有4例(50%)发生尿瘘,阴囊纵隔皮瓣法无一例并发感染和尿瘘。结论应用阴囊纵隔皮瓣一期再造尿道时可以不进行尿液转流,而在应用阴茎皮肤岛状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时,进行尿液转流有利于较小尿瘘的自行愈合及减少尿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导致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免疫学因素。方法建立肠道细菌免疫球蛋白A(IgA)包被率的检测方法,对烫伤大鼠肠道细菌IgA包被率的变化和肠道细菌移位率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40%体表面积烫伤后早期肠道细菌移位率明显升高,而后逐渐下降至伤前水平;各时相点肠道细菌的IgA包被率明显降低。结论烧伤后肠道免疫屏障受到损伤,伤后肠道内IgA保护功能的减弱可促使肠道细菌移位,与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52例严重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休克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对我科1985~1996年烧伤总面积在(699±201)%,Ⅲ度面积(604±136)%,且人院后均置入SwanGanz飘浮导管的52例烧伤病人的右房压(RA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嵌压(PAWP)、心率(HR)、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指数(SI),于入院时及伤后8,16,24,48,72,96h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休克期实施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安全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休克病人在烧伤后24h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基本恢复了正常。结论烧伤休克期实施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指导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Ki-67抗原在胆囊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观察Ki-67抗原在胆囊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级分期、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PAAP)方法,用抗人Ki-67抗原的等8效抗体MIB-1比较研究Ki67蛋白在良恶性胆囊肿瘤和正常胆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比较不同胆囊组织中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 Ki-67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指数率显著高于胆囊良性肿瘤及正常胆囊组织(P〈0.05)。但Ki-67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展望试管婴儿科技工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简单回顾了我国大陆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IVF ET)技术的建立,发展和成就。自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医科大学诞生以来,为了病人需要,已有10多个IVF中心在我国各省、市大医院成立,特别在近3~4年来,工作进展迅速。21世纪世界发展趋势提示今后IVF研究将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丝裂霉素C在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用于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IPHP)化疗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19例IPHP化疗的中晚期大肠癌病人血清、尿、灌注液和局部组织MMC浓度。血药浓度用GSP程序计算各药动学参数。结果血药浓度在灌注终止时达到峰值123.86μg/L,然后迅速下降。腹腔局部组织浓度高(765.1μg/kg)。24小时尿中仅排出1.46mgMMC。全组病例为一室模型。血药时曲线下面积为每小时237.88μg/L。消除半衰期为61.2分钟。结论IPHP化疗局部药物浓度高,血药浓度低,消除快,全身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9.
雌激素缺乏脊柱神经肽P物质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明雌激素缺乏时椎体、椎间盘及小关节等部位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健康2月龄雌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卵巢切除(Ovariectomy,OVX)和假手术(Sham-operated,Sham-O)两组。OVX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Sham-O组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后15天、1、2、3、6、9月时每组各处死8只动物,切取L3~5脊柱小关节、棘上韧带、椎体和椎间盘。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部位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结果①OVX后骨小梁及小梁膜上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增多,增粗。②软骨组织内SP反应阳性纤维增多;2月时椎间盘SP阳性反应物增加,分布至纤维环中带,3月时观察到纤维环内带,6月在纤维环髓核中观察到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结论雌激素缺乏时大鼠腰椎椎体、椎间盘、小关节SP阳性反应神经纤维增多,与骨质疏松性腰背疼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烧伤休克期切痂和休克期后切痂对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小型猪制成35%Ⅲ度烧伤动物模型,分为两组,休克期切痂组(S组)于伤后24小时切痂,对照组(C组)于伤后96小时切痂,分别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并计算ET/NO。结果两组ET及NO均高于伤前,伤后96小时开始S组ET明显低于C组;而NO水平S组明显高于C组;ET/NO亦显示伤后24小时开始S组明显低于C组。结论休克期切痂可减轻内皮细胞损伤,减轻渗出与水肿,减少组织缺氧,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