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麻醉护士对全麻患者个体化术前访视后,观察该干预对患者全麻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纯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对照组(A组)术前一天由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常规访视,试验组(B组)麻醉医生常规访视和麻醉护士对患者个体化术前访视;所有患者术后入PACU(苏醒室),由不知分组的专职人员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按预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在PACU内苏醒并顺利拔管。A组拔管不配合率73%,高于B组20%(P〈0.05)。A组患者有14例应用曲马多控制疼痛和不适,高于B组(5例,P〈0.05);两组患者均在意识清醒下顺利返回ICU。结论麻醉护士实施的个体化个体访视较一般手术室护士的术前访视更能减轻患者苏醒期躁动,增加患者苏醒期拔管配合度;提高患者痛阈,降低药物使用率,从而帮助患者安全、舒适度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gel喉罩通气全麻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方法。方法:对25例在I-gel喉罩通气全麻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给予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访视、器械和药物准备,术中麻醉诱导和喉罩置入期护理、镜检配合,拔除喉罩时护理。结果:25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喉罩,置入时间(15.8±5.1)s;喉罩置入及镜检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24 h内仅有1例咽痛,无其他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评分(1.04±0.2)分,满意度96%。结论:充分做好术前访视及用物准备,制定合理的护理对策,与麻醉医生密切配合,可提高围术期麻醉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22例经口腔前庭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手术配合及术后护理。术前准备包括术前访视及用物准备;手术配合包括患者核对、体位摆放、各项针对性保护措施、仪器摆放和麻醉配合以及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包括麻醉清醒前护理、术后病房护理、术后访视及出院指导。认为严格的术前访视、"无瘤"技术的执行与成立专门的经口NOTES甲状腺手术小组及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医护工作压力,对经口腔前庭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留置及拔除胃管最佳时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留置及术后拔除胃管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7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全麻后置管,清醒后拔管)和对照组49例(麻醉前置管,排气后拔管),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后恶心和呕吐发生率,术后24h内肛门排气和12h内下床活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4h内肛门排气和12h内下床活动多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成功后留置胃管可以减轻患者术前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术后麻醉清醒后立刻拔除胃管有利于胃肠道的恢复,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录像带(VCR)情景再现模式结合麻醉访视公众号的数字信息化术前访视模式在改善ERAS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及提高患者围术期配合度及访视满意度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我院行日间腔镜手术患者200例,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R组,n=100)和试验组(V组,n=100),R组患者常规术前访视;V组由麻醉医生利用现场VCR情景再现模式配合麻醉访视微信公众号进行术前访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2组患者在访视前后其心理焦虑情况,采用改良标准5问题(rS5Q)评估2组患者麻醉苏醒拔管配合度,并于术后24 h填写麻醉访视满意度调查表。比较2组患者访视前(T 1)及入室后(T 2)2个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V组与R组T 1时的焦虑评分无统计学意义,V组T 2时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R组(P<0.05);V组麻醉苏醒拔管期的配合度明显高于R组(P<0.05);V组麻醉访视满意度明显高于R组(P<0.05);V组T 1、T 2时的MAP、HR均明显低于R组(P<0.05)。结论数字信息化术前访视能有效缓解ERAS腔镜患者的围术期焦虑及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提高患者麻醉苏醒期配合度,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拔管时间。同时提高了患者诊疗满意度,为患者的舒适化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麻醉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分为全麻组41例和复合组42例,全麻组患者采用静脉全麻,复合组患者采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收缩压(SBP)的变化,以及术前、术后24 h、术后72 h的免疫功能指标Ig G、Ig A、Ig M、中性粒细胞趋化指数、中性粒细胞黏附率、中性粒细胞吞噬率、中性粒细胞杀菌率变化情况。结果全麻组患者在围术期的MAP、HR、SBP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复合组。术后24 h,两组患者Ig G、Ig A、Ig M、中性粒细胞趋化指数、中性粒细胞黏附率、中性粒细胞吞噬率、中性粒细胞杀菌率均较术前降低(P0.05),复合组患者术后24 h上述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全麻组患者(P0.05);术后72 h两组患者上述免疫功能指标均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时间较短,术后72 h患者免疫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临床及手术医生应重点关注患者病情,选择对患者生理指标影响较小的麻醉方案,确保患者的麻醉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腹腔镜手术(ASAⅠ~Ⅱ级)的妇科病人68例,根据患者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32例)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EG组,36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期间及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麻醉后子宫松弛度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EG组麻醉前、麻醉期间及术后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较小(P0.05);EG组麻醉后子宫松弛度明显优于G组;EG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G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良好,能较好地使子宫松弛,便于手术顺利进行,且术后患者易于清醒,可积极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10例全麻唤醒下脑功能区附近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经验。主要包括术前访视讲解手术流程以及此类手术的优势,对患者及家属答疑解惑,争取其信任消除紧张情绪;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语言表达、肢体运动等情况,顺利配合术中唤醒的各项功能测定。术中在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电生理监测师及患者之间密切配合,麻醉清醒状态平稳度过;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保持动静脉管路通畅。术后配合麻醉复苏并处理好伤口。10例患者术中唤醒阶段脑功能测定配合良好。认为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及沟通交流是此类手术的重要一环,术前和术中对护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访视对肺移植患者术后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42例肺移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ICU护士术前访视,对照组行常规术前准备及宣教,测评并比较患者术后遵医行为。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天及第3天遵医率分别为94.1%、88.2%,对照组术后第1天及第3天遵医率分别为88.0%、84.0%,观察组遵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护士术前访视能有效改善肺移植患者术后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麻醉前访视时给予患者麻醉科微信公众号互联的物联网终端进行远程管理,观察患者术前焦虑状态与住院满意度的变化。方法将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对照组(n=30),麻醉前访视时给予试验组微信公众号互联的物联网智能语音血压计,访视结束后麻醉医生通过公众号进行远程血压管理、术前教育及医患留言互动。对照组不给予血压计。记录患者麻醉前访视时与术前1 h的血压、心率、焦虑评分(SAS量表)的变化,并调查住院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术前1 h焦虑评分明显下降,且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满意度90%,对照组73.7%。结论微信公众号互联物联网终端应用于麻醉前访视,能改善患者术前焦虑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人性化护理在全麻患者苏醒期气管拔管时的应用.方法 选择拟行气管内全麻下手术的成年患者100例(ASA Ⅰ~Ⅱ),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术前访视,观察组术前由麻醉师和巡回护士共同进行术前访视,采用人性化护理对手术及麻醉特点及相关知识系统讲解,同时对麻醉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在手术当日麻醉前再次对患者进行麻醉苏醒期相关知识宣教,术后3 d随访.结果 麻醉苏醒期气管拔管时观察组患者合作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麻醉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中的应用十分重要,术前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全麻苏醒期气管拔管时的合作程度,增强患者的信心,降低麻醉风险及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循证术前麻醉访视在局部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局部麻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采用循证麻醉访视,比较2组的手术应激情况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的恐惧评分低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麻醉访视能够减轻局部麻醉患者的恐惧情绪,提高麻醉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全麻状态下与清醒状态下行导尿术,对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例)在麻醉前清醒状态下行导尿术,对照组(40例)在麻醉后行导尿术,比较2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分值和导管脱出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躁动分值和导管脱出率明显低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躁动分值与导管脱出呈正相关。结论在麻醉前行导尿术,可明显减轻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术前护理访视"工作模式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术前护理访视提高手术患者对麻醉、手术依从性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建立和实施术前护理访视模式,调研2000年9月至2002年9月所实施的9 296例手术患者的术前护理访视情况,采用护士长监控及ZUNG氏自评量表(SAS、SDS)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术前护理访视质量和效果评估.结果访视评估结果为优秀的3 254份(35%)、良好4 640份(49.9%)、一般1 402份(15.1%),访视患者满意率从访视前的86.3%提高到100%;手术患者未行术前护理访视和实施术前护理访视后,其手术前后定量SAS评分,焦虑因子量化值分别为32.96±11.4、31.22±12.1和33.41±8.46、29.58±9.68,两组患者术后差异显著(P<0.05),而实施术前护理访视后,量化分值进一步降低,差异非常显著;抑郁因子SDS实施术前护理访视及手术前后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术前护理访视模式的制定和实施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减缓了手术患者存在的焦虑、恐惧,可提高手术患者的麻醉、手术依从性,有利于其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麻腰椎手术后禁食患者不同饮水时间对口腔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将行全麻腰椎手术后禁食的患者100例,在麻醉清醒后按患者术后是否有饮水欲望分为实验组(有饮水欲望)与对照组(无饮水欲望),每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在术后麻醉清醒后肛门未排气时给予饮水5mL.30 min后给予饮水10 mL;对照组患者按骨科术后常规护理肛门排气后饮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8h与24h口腔舒适度及pH值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4h口腔舒适度评分及口干发生率、唾液pH值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麻腰椎手术后禁食患者在麻醉清醒后肛门未排气前饮水可有效改善口腔内环境,提高患者口腔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术前访视在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术前访视对择期手术患者生理和心理有效性影响,为手术室开展术前访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20例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除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和护理外还接受术前访视教育。采用状态-特质焦虑(STAL)量表对访视前后患者焦虑情绪进行测评,测定人院时和麻醉前血压、脉率,术后进行心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焦虑均值、脉率、血压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前15 min,实验组患者焦虑均值升高幅度和生理指标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心理满意度调查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术前访视可缓解患者术前应激反应,稳定生命体征,便于麻醉手术顺利进行,便于术后康复,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麻患者术中应用多模式保温干预对术中体温及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方法 将盐城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拟行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依照密封信封法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手术期间给予常规保温处理;观察组给予多模式保温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体温,观察拔管时间、麻醉完全清醒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以及寒战、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比较术前及术后60 min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观察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后60 min(T1)、术毕(T2)、离开PACU前5 min(T3)时的体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3的体温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3的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拔管时间、麻醉完全清醒时间及PA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寒战、SSI发生率也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60 min的定向力、短时记忆力、回忆能力、计算能力、语言和模仿能力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0 min的上述认知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和观察组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保温处理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可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改善其术后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人文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护理学科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但关心手术的安全性,而且对围手术期的舒适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需要,我们将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及术后随访等一系列人文护理措施运用于手术室护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患者400例,年龄12~80岁,普外科120例,脑外科89例,骨科95例,胸科96例;全麻气管静脉复合麻醉286例,硬膜外麻醉114例。1.2方法1.2.1术前访视术前1 d下午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访视的具体内容有:(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全面介绍自己,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用不同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在不同麻醉方式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3年5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并完成血管内机械取栓手术的AIS患者,针对一般资料,疾病状态,对实施全身麻醉的患者与保留自主呼吸的镇静处理或局部麻醉的患者对比,分析手术麻醉相关信息。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脑卒中OCSP分型有不同表现(P<0.05),NIHSS分值全麻组高于非全麻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全麻患者意识水平危重比例较非全麻组高(P<0.05);术后2h(P<0.05)及24h(P<0.05)患者NIHSS评分全麻组得分仍高于非全麻组;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P<0.05)及从穿刺到再通时间(P<0.05)全麻组患者均较长;相较麻醉诱导实施时间全麻组也明显长于非全麻组(P<0.05);术后3月患者神经功能评估,结果可见术前NIHSS评分越高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OR 1.098, 95% CI 1.037~1.162),随年龄的增长术后患者康复程度越差(OR 1.030, 95% CI 1.007~1.053),同时还发现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越长术后功能损伤越严重( OR 1.006, 95% CI 1.001~1.011)。结论:术前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及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严重影响AIS患者预后,是否与麻醉方式相关需进一步更合理完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吸入全麻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术后清醒时M AC和S tew ard苏醒评分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吸入全麻组(全麻组)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联合组),每组15例。联合组硬膜外给予1.6%利多卡因12~14 m l,两组均采用异丙酚2 m g/kg和琥珀胆碱1.5 m g/kg诱导插管,用维库溴铵、异氟醚维持麻醉,两组异氟醚用量相同。手术结束时快速洗出体内异氟醚,进行S tew ard苏醒评分。结果:全麻组清醒M AC为(0.40±0.06)%,S tew ard苏醒评分4.10±0.04;联合组清醒M AC为(0.25±0.05)%,S tew ard苏醒评分为4.70±0.05。结论:吸入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清醒时M AC降低,S tew ard苏醒评分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