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垂直骨面型者的颏部形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者的颏部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以及不同垂直骨面型与下颌颏部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正畸治疗的80例青少年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2.69±0.70)岁,根据下颌平面角的大小分为3组:高角组21例,低角组16例,平均角组43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别评价患者的矢状骨骼型、垂直骨骼型和颏部形态。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的颏部形态,并对颅面垂直向发育与颏部形态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角组的颏高度大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且高角组颏部更显细长,低角组颏部更显粗短。高角组颏部唇面较低角组更加平直而突度较小(P<0.01),颏角小于低角组(P<0.05)。下颌平面角与颏高度、颏曲度正相关,而与颏厚度/颏高度、颏角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之间存在颏部形态差异,既是各结构之间相互补偿和协调的关系,也对正畸矫治设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为正畸临床治疗中不同骨面型患者种植支抗类型的选用和植入部位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在成年正畸患者中,按照下颌平面角测量值及纳入标准选择45例病例,均分为高角、均角和低角3组。利用CBCT采集患者颅面部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对下颌后牙区颊侧不同高度(距牙槽嵴顶4、6、8mm处)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3组在下颌后牙区骨皮质厚度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同组内厚度4 mm组<6 mm组<8 mm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颌颊侧4 mm处即可进行种植支抗植入,而低角组的骨皮质厚度较高,最好选用助攻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正常(牙合)人切牙区颌骨的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通过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69名恒牙初期正常(牙合)人进行研究。结果①高角面型齿槽骨厚度窄、切牙区颌骨高度大。低角面型具有相反的形态特征。②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中,上下颌切牙区颌骨形态结构在前后向的代偿变化,主要是腭(舌)侧骨皮质板发生代偿倾斜变化③相对于前颅底平面,正常绐人高角面型上颌切牙、切牙区颌骨代偿性竖直;低角面型代偿前倾。相对于下颌平面,高角面型下颌切牙、切牙区颌骨代偿竖直;低角面型代偿前倾。结论正常(牙合)人切牙区颌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口腔医学》2018,(1):52-54
目的评估未经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垂直骨面型与牙弓宽度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未经正畸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恒牙期。根据SN/MP和FH/MP的角度分为三组(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收集每位患者的石膏模型,头颅侧位片。测量每副模型上下牙弓的宽度,测量每张头颅侧位片的SN/MP和FH/MP值。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颌尖牙间宽度、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上下颌牙弓磨牙间的宽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尖牙间宽度、第一前磨牙间宽度与垂直骨面型有关,随着下颌平面角的增大,牙弓趋于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后牙区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片(CBCT)分析,探讨上颌颊腭向骨质在不同种植植入角度下的厚度,为临床微种植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0 例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依照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均角和高角三组,进行CBCT 扫描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高度,并分别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 mm 处,与相邻牙长轴成90°、60°、45°和30°四个颊侧植入角度的骨质厚度.结果 (1)不同垂直骨面型间,上颌窦底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6,P < 0.05,低角型最大,高角型最小);(2)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在相同的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低角型与高角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角型组大于高角型组(P < 0.05);(3)同一垂直骨面型组在不同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45°、30°植入角和90°、60°植入角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组、60°组大于45°组、30°组(P < 0.05).结论 相同植入条件下,Ⅱ类矢状骨面型高角型青少年患者较低角型穿通上颌窦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恒牙列初期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特点。方法:采用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恒牙列初期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牙尖交错位颞下颌关节侧位体层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各组间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特点。结果:关节结节高度、关节窝高度、关节窝前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由大到小依次为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关节窝前后斜面切线的夹角由大到小依次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关节窝宽度高角组比低角组、均角组明显增大。结论:恒牙列初期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形态有显著差异,低角骨面型患者的关节窝深而陡,高角骨面型患者关节窝浅而平,均角骨面型患者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对成人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不同骨面型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以及不同位点间骨皮质密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成人患者螺旋 CT 图像60例(男28例,女32例)进行三维重建,根据下颌平面角( FH-MP) 的大小分为低角、均角、高角3组,分别测量上颌左侧颧牙槽嵴区不同层面基准线上方13、15、17 mm处的骨皮质密度,采用 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颧牙槽嵴区骨密度在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低角组[(1331.65±185.70) HU]的骨密度最高,高角组[(1245.62±207.63) HU]最低;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组的不同位点之间骨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骨密度的集中区域是,高角组位于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层面,均角组位于近、远中颊根之间,低角组位于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层面。结论 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的密度以及位点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为成人选择微种植支抗钉的适宜部位,保证正畸治疗中支抗钉的稳定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的研究不同错类型患者下前牙区牙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恒牙列初期错畸形患者16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将患者分为9组,对其X线头影侧位片上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厚度进行测量,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厚度最大,其次为均角组,高角组最小。高角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较窄,低角组较厚。在高角、均角、低角各组内部,骨性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Ⅲ类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较小,与高角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Ⅲ类患者与均角Ⅰ、Ⅱ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前牙区牙槽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密切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探讨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年龄17~29岁、平均(21±3.020)岁的骨性Ⅲ类错[ANB<0°,平均为(-3.927±2.7637)°]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的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组3组,每组各20例(男、女各10例),分别测量其下颌骨及颏部骨性结构,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角组的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大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高角组的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小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进一步经两两比较,下颌角、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高度、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在低角组与高角组,平均角组与高角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颏曲度在低角组与高角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平面角的大小与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不同,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及20例成年正常牙合为研究对象,根据SN/MP角和FH/MP角将开牙合患者分为高角开牙合组(23例)和均角开牙合组(17例),比较高角、均角开牙合与正常牙合对照组之间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情况。结果:①、前牙开牙合组磨牙高度均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②、高角开牙合组下颌磨牙高度大于均角组(P<0.05)。③、高角组上切牙唇向倾斜度小于均角开牙合组(P<0.05)。④、均角开牙合组下切牙唇倾度大于高角组(P<0.01)。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磨牙高度代偿过度及上下切牙唇舌向代偿有差异,矫治中应结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和切牙代偿情况,明确去代偿或代偿潜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2.
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硬组织结构的差异。方法 对37名成人样本(高角17例、低角 20例)的53项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 颅部结构中,高角组蝶鞍角(N-S-Ar)和颅底角(N-S-Ba)明显小于低角组(P<0·01)。上颌结构中,两组间腭平面倾斜度(SN-PP,FH-PP)、上颌骨相对颅底的前后位置(S-Ptm)没有明显差异,高角组上颌骨体长度(Ptm-A)小于低角组,相对于颅骨和上颌骨的平面倾斜度(SN- OP,FH-OP,PP-OP)大于低角组,高角组下颌骨体长度(Go-Po)和升支倾斜度(FH-RP)的均值小于低角组,但未发现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同时,下颌升支高度(Co-Go)、Po-NB距及下颌颏联合厚度(klhhd)明显小于低角组。下颌平面角 (SN-MP,FH-MP,PP-MP)、关节角(S-Ar-Go)、下颌角(Ar-Go-Me)、SUM及Y轴角大于低角组。两组间前上面高(N- ANS)没有明显差异;高角组前面高(N-Me)、后上面高(S-Co)、前下面高(ANS-Me)大于低角组,后面高(S-Go)小于低角组;同时面高指数(FHI,S-Go/N-Me)、前上面高与全面高比(N-ANS/N-Me)及前上面高与前下面高比(N-ANS/ANS- Me)均小于低角组,前下面高与全面高比(ANS-Me/N-Me)大于低角组。结论 成人高低角骨面型之间颅面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特别在面下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下颌骨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拟植入部位的骨皮质厚度,为临床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提供参考.方法 57例正畸成人患者,髙角组20例、均角组22例、低角组15例;拍摄头颅CBCT,在三维重建模型上测量上颌骨颊、腭侧及下颌骨颊侧骨皮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多数测量部位平均骨皮质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角组的平均骨皮质厚度最小,低角组的平均骨皮质厚度最大.结论 髙角患者在上颌后牙区植入微螺钉种植体需谨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牙合)15名,进行锥形束 CT 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的不同进行分组整理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组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组(P <0.05)。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尤其是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低,高角组低于低角组。  相似文献   

15.
成人高低角骨面型横向颅面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成人高低角骨面型横向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 37例年龄在18~22岁之间的高低角骨面型成人为研究对象,拍摄后前位X线片,使用Winceph 8.0头影测量分析与图像数据管理系统,选取了29个测量项目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高低角骨面型颅面宽度差别不大;低角骨面型牙弓较宽,高角骨面型牙弓较窄;面中部和髁突的开张程度低角骨面型较大;全面高、上面高和下面高与面宽之比高角骨面型大于低角骨面型。结论 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面部特征区别明显,高角骨面型面型窄长,低角骨面型面型短宽;面部的比例关系与线距的绝对值相比,能够更好地反映高低角骨面型的面部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个别正常牙合的差异,为临床上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正畸治疗目标的确定提供指导。方法 采集30例个别正常牙合成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的大小分为高角组(8例)、均角组(12例)和低角组(10例)。使用DICOM数据导入Invivo5软件测量∠L1/MP、∠L6/MP、L6牙长轴交角、牙合平面角、Balkwill角、Bonwill三角高与底之比。结果 高角组和均角组∠L6/MP小于低角组,牙合平面角大于低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角组、均角组个别正常牙合人群牙合平面较低角组前倾,下颌第一磨牙牙长轴在近远中方向上较低角组直立,而高角组与均角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正畸治疗中,与高角及均角患者相比,低角患者的牙合平面相对于眼耳平面位置更接近水平,下颌磨牙位置相对于下颌平面更向近中倾斜。  相似文献   

17.
Eighty-five (45 male and 40 female) skeletal Class II untreated subjects with low (< 27 degrees ), average (27 degrees - 36 degrees ), and high (> 36 degrees ) mandibular plane angles (MP-SN) were selected from the Bolton-Brush and the Burlington Growth Studies. Cephalograms of each subject at ages 9 and 18 were traced, and 28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The difference in each parameter from ages 9 to 18 was calculated, and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groups with low, average, and high angles.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children at age 9, the high-angle group showed greater convexity, larger Y-axis and gonial angles, and greater anterior facial height, and the low-angle group had larger SNA and SNB angles, and greater posterior cranial base, mandibular body, ramus height, and posterior facial height. From ages 9 to 18, all the low-, average-, and high-angle groups showed a decrease of convexity (more flattened face) and a mandibular forward rotation (decreased MP-SN). The low-angle group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more facial flattening and more mandibular forward rotation than did the high-angle group. Moreover, the mandibular incisors became more retroclined in the low-angle group and more proclined in the high-angle group with age. Comparison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showed similar skeletal growth patterns in angular measurements. However, a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some linear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头影测量分析成人安氏Ⅱ1类错颅面结构的垂直向特征。方法:选取福建籍安氏Ⅱ1类错成人患者100例,男46例(高角12例,均角14例,低角20例),女54例(高角16例,均角24例,低角14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导入Winceph软件进行测量。结果:①高角组后颅底长较均角、低角组缩短。低角组颅底相对逆时针旋转,高角组相对顺时针旋转。②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大,下颌垂直向发育大于水平向发育。低角组腭平面呈逆时针旋转。③上面高占前面高比例三组间无差异。④随着下颌平面角减小,上下前牙牙槽高度逐渐减低。上下颌磨牙段牙槽骨高度三组间无差异。三组间平面倾斜度不同,高角组顺时针旋转,低角组逆时针旋转。结论:安氏Ⅱ1类错机制复杂,表现出复杂的形态学差异。不同下颌平面角组之间有不同的垂直向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个别正常下颌骨形态及牙列特征,了解其正常范围及变化规律,为青少年期正畸患者的矫治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选取42例个别正常的青少年(12~18岁)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分为低角组(7例),均角组(23例),高角组(12例)。通过Invivo 5软件分别测量其平面角、L6牙长轴交角、∠L1/MP、∠L6/MP、Balkwill角、Bonwill三角高与底之比,以了解其颅颌面特征。结果 低角组的平面和L6牙长轴交角小于均角组和高角组;均角组的∠L1/MP大于高角组;高角组的∠L6/MP小于低角组和均角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个别正常下颌骨形态及牙列特征间存在差异。低角组平面相对于均角组和高角组更加平行于眶耳平面;低角组下颌第一磨牙在颊舌方向上相对于另外两组直立,而在近远中向上,其牙长轴相对于下颌体近中倾斜更加明显。此测量结果与成年人群个别正常之间存在差异,提示随着年龄增长与颅颌部发育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功能也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