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成骨性肿瘤,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好发于脊柱附件,其次为长管状骨.近期我院经诊1例胸11椎体骨母细胞瘤术后不全瘫,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评价椎体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按WBB分区范围进行部分或全椎体切除术,4例行植骨融合加内固定,1例单纯植骨融合。结果 4例行植骨融合加内固定,1例单纯植骨后发生植骨块部分吸收、塌陷、成角畸形,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 椎体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椎间大块植骨融合配合的坚强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窦永充  马乐群  孔健  镇万新 《中国骨肿瘤骨病》2002,1(4):204-205,194,235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治疗脊柱骨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自2001年8月起,对11例14个椎体的脊柱骨转移性癌患者使用经皮椎体内注射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结果术后1-2天所有患者的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1-6个月(平均4.5个月),无疼痛复发,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转移性肿瘤为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母细胞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骨肿瘤,约占骨原发肿瘤的1%.现将我院4例脊柱骨母细胞瘤报道如下: 例1 女,25岁,住院号:128248,于1980年初骶尾部出现隐痛,时轻时重,半年后疼痛加重,摄骶尾骨片显示在骶骨末节有一圆形膨大之囊状阴影,疑为骶椎肿瘤而入院。检查:骶尾部偏右侧明显压痛,未扪及硬块,下肢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硷性磷酸  相似文献   

5.
陆凯  李民 《实用肿瘤杂志》1994,9(3):178-178,192
对椎管内骨软骨瘤诊断与治疗的认识(附三例报告)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310006)陆凯,李民,吴柏年骨软骨瘤是骨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多发生于长管骨的千骺端。在脊柱椎体的骨软骨瘤则很少见,而椎管内骨软骨瘤引起脊髓受压则更为罕见。以往,国外文献对此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切除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6例胸段脊柱血管瘤骨外生长压迫脊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4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术中失血量为600~2 000 ml。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均消失,随访1~4年,未见肿瘤复发,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切除、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是治疗胸椎椎体血管瘤合并胸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椎体成形术生物材料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体成形术是指将骨水泥或自体骨植入椎体的一种开放手术.它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穿刺针插入病变椎体,注入流体的填充材料,经过局部的化学反应形成坚硬的固体,使病变椎体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得到恢复,从而达到提高脊柱稳定性、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王季  蔡郑东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1):1676-1678
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中轴骨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除浆细胞瘤外,脊索瘤是最常见的脊柱原发恶性肿瘤。1857年Virehow最先对脊索瘤病理进行描述,认为其起源于胚胎发育后遗留的脊索组织。脊索瘤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1%-4%0,但在骶尾部原发性骨肿瘤中占半数以上。以50岁-70岁为好发年龄。男女比例为2:1。脊索瘤可发生于脊柱的任何节段,据统计颅底占35%。骶尾部占50%,其他椎体占14%,主要是颈椎。其次是腰椎川。颅骨斜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骨母细胞瘤恶变1例山东滨州地区人民医院放疗科于甬华,王振峰,陈兴秀骨母细胞瘤少见,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但发生于下颌骨的骨母细胞瘤极为少见,我们经治-例,报道如下:曲某,男,25岁。7月前右下牙龈处长-无痛性肿块,生长较快,约核桃大,在外院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X线透视机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椎体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在X线透视机引导下,81例胸、腰椎椎体转移瘤患者的101个椎体实施PVP,比观察实施PVP前、后患者生活质量、骨痛评分、脊柱稳定性的改变以及并发症.结果 PVP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骨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治疗后脊柱稳定.术后6例9椎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无骨水泥毒副反应、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X线透视机引导下PVP是一种治疗胸、腰椎椎体转移瘤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骨母细胞瘤是骨母细胞发生的成骨性肿瘤,临床较为少见。1932年Jaffe和mayer首先报告。早期曾命名为“成纤维瘤”、“巨骨样骨瘤”等。目前多数文献沿用1956年Jaffe所定的“良性骨母细胞瘤”的命名。但是近年来以恶性结果告终的所谓“良性骨母细胞瘤”报告越来越多,所以对其良恶属性发  相似文献   

12.
脊柱是转移瘤最好发的部位,首先累及椎体。30~50%出现 X 线改变以前椎体就已经有破坏。尸检显示70%以上癌症病例死于脊柱转移,其中1/7椎体转移。其病变有多发与单发,成骨与溶骨或二者共存。本文收集100例脊柱(不包括骶尾椎)转移瘤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壁缺失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后壁缺失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记录患者人口学特征和术前、术后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全身并发症以及局部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106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后VAS评分3.0(2.0~5.0)分,下降了5.0(3.0~7.0)分,70例患者接受巴氏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其中10例患者术后功能分级较术前改善,46例患者同术前。患者术中均无骨水泥相关全身并发症发生。接受治疗的160节后壁缺失的椎体中39节(24.4%)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7节(4.4%)为椎管内渗漏,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结论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壁缺失的脊柱转移瘤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钢筋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行病椎切除、椎体重建术。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C级7例,D级10例。胸椎11例均实施一期前路手术,其中7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4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及内固定术;腰椎7例一期后路内固定加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5例,一期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二期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2例。结果术中病灶清除较为彻底,术后影像学显示内固定确切,手术均成功并获得满意疗效。随访4~28个月,术后胸背痛完全消失,术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D级5例,E级12例。1例4个月因脑转移死亡,其他17例存活时间8个月以上。结论钢板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术,可使患者早期自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骨母细胞瘤在骨肿瘤中较少见,约占原发肿瘤的1%,良性骨母细胞瘤由骨母细胞及其间质组织、血管丰富的纤维组织、骨样组织和非板层性骨组织组成。以往曾命名为“成骨性纤维瘤”,“巨大骨样骨瘤”,但这种肿瘤的纤维结构不突出,不及骨样骨瘤成熟而生长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性骨囊肿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膨胀性溶骨的瘤样病变,好发于长骨及脊柱,于颅骨者很少见。此病在临床、X线和病理上易与骨的各种良性或恶性病变混淆。作者曾遇到一例鼻、筛窦部位的动脉瘤性骨囊肿,今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脊柱肿瘤的方法及术后稳定性重建问题.方法对84例脊柱肿瘤患者分别进行不同入路的刮除、切除、脊髓减压手术,通过植骨、骨水泥充填、人工椎体置换等方法进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47例恶性肿瘤患者经综合治疗后,通过缓解程度判定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年5个月,57例肿瘤切除彻底,植骨愈合良好,骨水泥及人工椎体固定牢靠,无松动移位.47例恶性肿瘤经放化综合治疗后,CR 14例,PR 16例,MR 8例,NC 9例.结论手术治疗脊柱肿瘤对抢救截瘫、缓解症状有很大意义,应根据肿瘤的性质、节段和类型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对椎体肿瘤全切除的病例行人工椎体置换和自体植骨术联合后路固定可保持术后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骨母细胞瘤在骨肿瘤中较为少见,约占原发骨肿瘤的1—2.3%。骨旁软组织内骨母细胞瘤更为少见。我院收治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患者,男,8岁。二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左下肢内侧疼痛,同时该处发现鸡卵大肿物,当地医院穿刺未发现浓汁,以软组织炎症抗炎治疗三周,肿物无缩小,进而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脊柱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对脊柱骨母细胞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10例脊柱骨母细胞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4±16.7(9~70)岁;病程9.2±3.5(3~15)个月。总结其临床、影像及治疗方法,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前症状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恶变和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4例存在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脊柱侧弯1例且为复发病例,2例术前穿刺活检明确诊断,5例术前影像学表现典型,结合病史及临床症状考虑为骨母细胞瘤,2例误诊为骨样骨瘤。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D级3例,C级1例,术后3个月随访D级1例,E级9例,VAS评分由术前5.1±2.3减小到1.0±0.8,VAS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部位不同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并予以内固定的方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手术时间平均3.8(2.2~5.3)h,平均出血量1200(600~2500)m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骨母细胞瘤,其中1例经病理科及影像科会诊考虑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均获得随访,平均32±5(23~40)个月,术后疼痛和神经功能损害表现均有明显改善,1例脊柱侧弯患者畸形得到纠正,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更换抗生素和输注白蛋白后好转,1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分泌物培养示阴性,经彻底清创,予以VSD负压吸引后愈合,2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症状,予以扩管,脱水,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逐渐缓解,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随访中1例于术后18个月复发,其余末次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脊柱骨母细胞瘤在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CT和MRI检查对诊断脊柱骨母细胞瘤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术前穿刺病检作出临床诊断,根据肿瘤的部位,精确的术中定位加上完整的切除是防止肿瘤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自1973年Belytschko等首先将有限元分析应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二维线性发展到现在的三维非线性,从单椎体和单运动节段到整个脊柱,不可谓不迅速[1]。由于脊柱结构的特点以及部位的敏感性,从伦理学考虑,在活体内直接测量其生物力学参数便是不现实的。而有限元分析作为数值计算中的一种离散方法,是矩阵方法在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等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对形状、结构、材料和载荷情况极其复杂的构件进行应力、应变分析,且具有实验时间段、费用少、力学性能测试全面及可重复性实验等突出优点。传统的脊柱力学性质的研究方法(如机械法、电测法和光弹法等)对椎体应力的计算基本都是通过骨表面的应变来实现的,无法得到骨内部的应力值,而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椎体内应力、髓核内应力、纤维内张力,椎间盘层间剪切力,椎间盘内结构的位移、脊柱的角位移、及小关面间的压力、韧带以及肌肉的受力情况等。因此,有限元分析法作为一种理论生物力学研究分析工具是十分理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