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世居平原汉族、急进高原汉族(进入高原3 d和7 d)和高原习服训练汉族(进入高原30 d)外周血红细胞拉曼光谱及P_(50)的差异,分析高原低氧环境对人血红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上述人群中各选择15例健康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外周抗凝血样本,并分离红细胞,运用拉曼光谱进行检测及数据分析;采用红细胞悬液测定P_(50)值。结果与世居平原汉族比较,急进高原3 d及7 d后在1 341 cm~(-1)、1 375 cm~(-1)、1 585 cm~(-1)及1 638 cm~(-1)等位移处出现特征峰;高原习服训练30d后,上述谱带消失;世居平原汉族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d和7d)P_(50)值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而习服训练后P_(50)值下降。结论平原汉族急进高原后血红蛋白结构改变及红细胞P_(50)上升,有利于血红蛋白对氧的释放,以满足机体在进入高原前期组织的供氧;而当习服后则又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世居平原汉族、急进高原汉族(3、7天)、高原低氧习服训练(30、90天)、久居高原汉族人群(10年)以及世居高原藏族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筛选高原低氧快速适应人群及其低氧适应相关基因。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氧饱和度检测仪测定不同分组人群血常规及血氧饱和度S_pO_2数据,qRT-PCR技术检测不同分组人群低氧诱导因子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蛋白电泳方法检测不同分组人群高氧亲和力血红蛋白F(HbF)的差异。结果进入高原后血红蛋白水平增高(平原汉族为146.12±15.5 g/L,入高原3天为173.05±11.7 g/L、7天为173.57±11.2 g/L、30天为175.86±10.4 g/L、90天为181.98±16.6 g/L及久居高原汉族为195.46±22.4 g/L,P0.05),S_pO_2显著降低(平原汉族97.28±1.46%、入高原3天87.6±3.1%、30天90.4±2.6%,P0.05);世居高原藏族血红蛋白水平略高于平原,S_pO_2略降低(P0.05);进入高原7天、90天、久居高原汉族及藏族EPAS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平原(P0.05);平原汉族急进高原3天EPAS1基因表达未升高人员进入高原后RBC、Hb及Hct变化高于基因表达升高人员(P0.05);世居高原藏族HbF电泳阳性率(54.5%)明显高于久居高原汉族(27.3%)及平原汉族(14.3%)。结论平原汉族可筛选进入高原3天EPAS1基因mRNA高表达及高携氧能力HbF人群,为高原低氧快速适应人群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该次地震中受伤的世居藏族人群在急进平原治疗前后,其红细胞及其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测定来该院紧急救治的地震藏族伤员治疗前后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地震伤员治疗前后比较,MCV低于治疗后(P<0.01);治疗前后与世居高原的健康对照组比较,RBC、Hb、HCT均低于高原组(P<0.01);藏族伤员治疗前后与平原组相比较,RBC、Hb、HCT、MCV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RDW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世居高原与平原组相比较,MCV低于平原组(P<0.05),MCHC、RDW高于平原组(P<0.05).结论 与平原组相比,世居高原的藏族人群都未出现RBC和Hb增多,而是在形态上都表现出类似于缺铁贫的小细胞非均一性,提示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合理的饮食,以富含铁的食品为宜.  相似文献   

4.
高原环境中的低压低氧、寒冷干燥及紫外线强等均是对机体不利的因素,平原人群进入高原难免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平原人群在高原地区负(战、创)伤时,不仅表现为失血耐受能力降低、易发生休克,而且对液体耐受能力更小,使得脑水肿、肺水肿、右心功能不全以及多器官衰竭早等较易发生。失血是导致伤者的这些病状,乃至死亡的关键原因,而输血治疗也成为高原战创伤救治中更重要的手段。本文首先对本期"高原输血专题"中涉及的平原人群进入高原后血常规变化、高原适应基因表达改变、红细胞形态及携氧功能差异等方面研究作了评述,并分析总结了其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以提高平原人群高原习服适应能力;其次针对高原低氧环境下藏、汉族人群发生高原战创伤时异于平原地区人群的特征,概述了有关高原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输血策略、特点及其救治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高原适应机制与之的相关性;最后针对高原输血目前存在的困窘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并探讨了自己的高原的输血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藏、汉族人群红细胞在不同保存条件下携/释氧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世居高原藏族7份、世居平原汉族6份,上述两类健康成年人血液标本。采集上述两类人群抗凝血,利用不同保存液(4℃EDTA抗凝剂保存、4℃添加CPDA-1红细胞保存液、复方甘油溶液–80℃)保存红细胞,3d后检测上述不同保存条件下的红细胞P_(50)值;另检测4℃EDTA抗凝剂保存样本的pH值,分析可能影响P_(50)的因素。结果藏、汉族所有保存3d后血液标本P_(50)值均较正常人P_(50)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同保存条件对藏、汉族人群P_(50)均有影响,两组人群在保存液中的红细胞P_(50)均高于4℃EDTA保存(P 0.05)和复方甘油溶液–80℃冻存样品(P 0.05)的P_(50)值。复方甘油溶液–80℃冻存样品与4℃EDTA保存样品的P_(50)值相当(P0.05)。但同一保存条件下,高原藏族人群与平原汉族人群P_(5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原藏族人群4℃添加保存液的红细胞P_(50)检测值稍高于平原人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藏族、平原汉族人群4℃EDTA保存血样pH值相均偏酸性。结论不同保存方式对红细胞P_(50)产生显著影响。三种不同保存液对藏、汉族人群红细胞P_(50)的影响一致。两类人群在CPDA-1保存液中保存的红细胞P_(50)值均相对较高,该保存液对其携放氧影响较小。上述结论将对我国血液条件下保存及藏、汉族患者血液输注品种选择,尤其是高原藏族人群输血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萍  周峥  陆瑶  冯丽 《中国康复》2019,34(11):596-598
目的: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在化疗期间进行有氧运动后其携氧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8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化疗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有氧运动功能训练。治疗8个化疗周期,1个周期21d。化疗前后测量2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对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乳腺癌(FACT-B)和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化疗4个周期后,2组的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较化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研究组的血氧饱和度和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化疗8个周期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较化疗前提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降低(均P<0.05),研究组3项指标较化疗前和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化疗4及8个周期后,2组ADL、FACT-B和肩关节活动度较化疗前均显著提高(均P<0.05);2组同时间点比较,研究组ADL、FACT-B和肩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有氧运动可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携氧能力和生活质量,使患者有更多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原不同血红蛋白(Hb)水平人群红细胞携-释氧能力在体外保存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来自高原地区的男性志愿者按不同Hb水平分为A组(Hb≥180 g/L)、B组(160 g/L≥Hb≥120 g/L)2个实验组,平原正常人群的男性志愿者(160 g/L≥Hb≥120 g/L)设为对照组C组,分别采集200 mL全血(每组10份)离心分离,去除血浆后加入50 mL MAP保存液制备得到悬浮红细胞,并平均分装到4个50 mL小袋,于不同时期分别取样测定。结果 3组人群悬浮红细胞在保存d1、d7、d21、d35的P_(50)(mmhg)分别为(29.77±1.85)vs(25.25±1.86)vs(27.12±1.22),(25.05±3.03)vs(21.40±1.03)vs(22.10±1.81),(18.94±1.26)vs(17.52±0.94)vs(19.22±0.89),(17.57±1.02)vs(16.55±0.65)vs(17.88±0.71);2,3-DPG分别为(15.94±3.82)vs(12.38±1.40)vs(14.87±5.09),(9.88±3.78)vs(4.18±2.07)vs(5.41±3.07),(4.54±1.27)vs(2.41±1.15)vs(3.15±1.51),(1.68±0.78)vs(1.29±0.58)vs(1.57±0.66)。其中P_(50)在保存初期,A组高于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随保存时间延长,3组人群的P_(50)值均逐步减小(P<0.05);至保存末期,A、C 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B组低于C组(P<0.05)。而3组2,3-DPG则在保存初、末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保存时间延长,3组人群均逐步减少(P<0.05)。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人群较平原正常人群红细胞氧亲和力低,而高原正常人群较平原正常人群红细胞氧亲和力高,而3组人群红细胞氧亲和力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进高原士兵的高海拔低氧环境非习服者,为预防高原应激综合征的发生、急救、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低氧环境非习服士兵急进高原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HV、HCT、RAI、RDI),总唾液酸(TSA),过氧化脂质(LPO)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低氧环境非习服(急进高原)可导致(1)血液及组成成份流变性在短期内发生明显变化,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力等增强,血流切应力降低,微循环同时出现异常;(2)细胞水盐代谢、物质运输、氧传导及利用等过程发生紊乱,使大量SA渗入血浆,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给大分子构象和物理性带来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进入高原前后人外周血血细胞的变化,分析高原环境对人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在平原和高原习服(90 d)后的血细胞,分析高原环境对个体血细胞的影响。结果高原习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容积均明显升高(P0.01),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出现下降(P0.01);进入高原90 d后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而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均有升高(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P0.01);高原习服后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P0.01),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高原习服后血细胞红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指标代偿性升高,以满足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形态与高原反应的关系,为高原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设急进高原组:世居海拔约500 m平原地区的受试者25名,分别于其急进高原前后采集外周血血样各5m L/(人)份;久居高原组:受试者14名,居住在海拔约3 600 m地区10年,包括世居高原的藏族人7名、居住高原10-15年的汉族人7名,采集其外周血血样5 m L/(人)份;调查2组的高原反应发生情况,扫描电镜观察2组受试者红细胞形态,统计分析2组受试者不同形态红细胞数量。结果在海拔约3 200及3 600 m高原地区,急进高原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久居高原组则无高原反应情况发生。正常形态的外周血红细胞数量(个/份):急进高原组急进高原前后分别为471.43±1.35(海拔约500 m)、263.31±6.16(海拔约3 200 m)、256.29±13.03(海拔约3 600m)(P0.01),且畸形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久居高原组为368.57±11.26,明显高于急进高原组(P0.01),且畸形红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急进高原组。久居高原组中藏族和汉族人群的正常形态的外周血红细胞数量相近(P0.05)。结论正常健康成年人急进高原后,外周血红细胞的畸形化改变可能是高原反应发生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高原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训练中肺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原运动员如何利用高原进行训练。方法 :对7名世居高原的女子运动员在海拔2260m~3150m(6周)及到平原(海拔396m)(3周)交替训练肺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世居高原运动员经过高原至更高高原的训练后 ,肺功能可获得改善。结论 :世居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不仅要注重训练海拔高度的掌握 ,而且更应注重科学地安排训练 ,促进运动员体内氧环境和运动能力的改善提高能够显著持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洗涤式回收自体血红细胞与库存异体血红细胞携氧能力,探讨两种临床用血的差异,指导临床输血。方法:回收血组:采用国产自体-3000型血液回收机留取术中自体血液;库存血组:取库存9~15 d的血液。用血气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样的细胞内钠(Na+)、钾(K+)、pH值、细胞携氧能力(用P50表示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的氧分压)。结果:回收血组红细胞内pH、Na+值高于库存血组(P0.05);红细胞内K+浓度低于库存血组(P0.05);红细胞P50明显低于库存血组(P0.05)。结论:术中回收自体血的红细胞携氧能力优于库存异体血红细胞。  相似文献   

13.
人体内氧的运输主要依赖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和解离,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能力即血红蛋白氧亲和力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特征之一。氧亲和力通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P_(50))表征。所以,P_(50)反映出人体的氧摄入和组织细胞的氧获取的能力,其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体内H+浓度、二氧化碳分压(PCO_2)、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等变构效应剂及多种药物。P_(50)的检测和调节在输血和潜在的疾病诊断及治疗等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和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定量磁化率成像(QSM)测量高原人脑氧代谢率(CMRO_(2))的可行性。方法纳入高原(高原组)及平原地区(平原组)汉族健康志愿者各34名,测量其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计数(RBC)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利用QSM联合3D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获取静息态下大脑定量磁敏感值,利用后处理软件录入高原地区健康志愿者Hb和SaO_(2),计算全脑白质和灰质的氧摄取分数(OEF)、脑血流量(CBF)、动脉血氧含量(CaO_(2))及CMRO_(2),并与QSM常规方法所测平原组OEF及CMRO_(2)进行比较。结果高原组Hb及RBC均大于(P均<0.05)而SaO_(2)小于平原组(P<0.05);组间Ca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组脑白质及脑灰质OEF高于平原组(P均<0.05);组间CBF及CMRO_(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校准Hb和SaO_(2)后,QSM技术能更准确地反映高原人在低压、缺氧环境下的脑氧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健康成年人急进高原后血清低氧应激肽和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高原低氧适应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比色法检测106例急进高原健康者、105例世居高原健康者、105例移居高原健康者和104例平原健康者对照血清低氧应激肽含量;应用亚硝酸盐/硝酸盐(NO2-/NO3-)试剂检测血浆NO2/NO3-浓度以代表血浆NO含量。对于急进高原者,分别于急进高原后24h、48h、76h、1周和1月检测血清低氧应激肽。结果急进高原组血清低氧应激肽含量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及世居高原组和移居高原组(P均〈0.05),其余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进高原后24h,血清低氧应激肽急剧增高并达峰值,48h至76h略有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1周至1月逐渐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急进高原组血浆NO2-/NO3-浓度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及世居高原组和移居高原组(P均〈0.05),世居高原组和移居高原组略低于平原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成人急进高原后,血清低氧应激肽和血浆NO水平会有明显增高,以适应突发的高原应激,并随着进入高原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不间断监测急进高原救援队员在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现场的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血红蛋白(Hb)动态的变化,评估地震救援人员在高原工作的安全性,为救援医学中高原救援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参加本次救援的32名医疗队员使用指式脉氧仪进行SaO2,HR动态监测、抽取静脉血对Hb进行动态监测,采用国外通用的Lake Louise急性高原病(AMS)评分系统了解高原反应症状.结果 救援人员急进高原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为81.25%;SaO2,HR,Hb三项指标的动态变化于急进高原后前3 d内变化幅度大,之后缓慢恢复,并于回平原后一周内基本恢复至原水平,其变化对于评价队员的缺氧状况和劳动能力有重要意义.结论 急性高原病威胁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震地区救援人员身体健康并影响其战斗力;加强急进高原地区地震救援人员低氧防护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乙酰唑胺和高原安对初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海拔造成的低大气压、低氧分压等因素使初进高原者很快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高原反应,部分人甚至可引起严重的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提高对低压缺氧环境的习服能力,对预防初进高原人群严重高原反应和急性高原病有积极的意义,药物在这方而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笔者在海拔3700~4300米高原对初进高原的75名健康成年人进行了口服乙酰唑胺、中成药高原安和口服安慰剂后血氧饱和度(SaO2)变化的观察,旨在探讨上述药物对提高高原习服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PAS1基因突变位点在世居高原和世居平原人群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与世居平原人群进入高原后低氧适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西藏藏族50名和平原汉族100名作为研究对象,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结合测序进行EPAS1基因2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rs13419896,rs1868092检测。选择50名汉族进入高原前后血红蛋白(Hb)差值≥35 g/L、红细胞计数(RBC)差值≥1×1012/L和红细胞比容(Hct)差值≥0.1共20名作为观察组,其余30名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之间携带不同单体型者血液学指标变化。结果rs13419896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在藏族和汉族中分别为88.0%和27.0%,rs1868092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在藏族和汉族中分别为80.0%和10.0%,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SHEsis构建单体型结果发现,观察组中rs13419896和rs1868092单体型(A-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OR=0.032,95%CI=0.003-0.382)。结论 EPAS1基因rs13419896(GA)和rs1868092(GA)位点突变与西藏藏族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存在相关性。汉族人群进入高原后,携带EPAS1单体型rs13419896和rs1868092(A-A)既能更好地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又可以降低自身血液黏滞度,利于高原低氧习服。  相似文献   

19.
答:(1)血液性缺氧时,因吸入气体氧分压正常和外呼吸功能正常,故动脉血氧分压正常;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变化,致使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均降低。由于动脉血氧含量降低而组织摄取氧的能力正常,故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贫血性缺氧的血氧饱和度正常,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碳氧血红蛋白症的血氧饱和度降低。(2)因血红蛋白减少引起的缺氧,其循环中的血红蛋白仍具有正常携带能力;碳氧血红蛋白血症或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引起的缺氧,其未受影响的血红蛋白也有正常携氧能力,因而上述情况并不出现发绀现象。但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碳氧血红蛋白血症病人可以出现特殊的血色,如高铁血红蛋白呈咖啡色、碳氧血红蛋白呈樱桃红色。  相似文献   

20.
血红蛋白病Hb Sunshine Seth是一种编码珠蛋白α2链的基因(HBA2)突变造成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的血红蛋白病。该病首先报道于1979年,好发于高加索人群,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紫绀、血氧饱和度下降和无症状贫血[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气分析提示氧解离曲线右移,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电聚焦(IEF)或毛细管电泳(CE)可发现异常血红蛋白。本文我们报道血红蛋白病Hb Sunshine Seth 1例并总结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